唐江山

(福建省罗源县中医院脾胃专科,罗源3 5 0 6 0 0)

我的医道心悟※

唐江山

(福建省罗源县中医院脾胃专科,罗源3 5 0 6 0 0)

本文记述作者从事中医五十余年的心得体会。医者,必须坚定信念,以德为要;精研经典,博览群书,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立足临床,勤于实践,积累自己的经验;博采广纳,做到包容兼蓄;薪火传承,培育后继人才;与时俱进,创新引领医技提高。

中医治学;感悟;学习方法;学术交流

我从小与中医药结下了深厚的情结。记得父亲在世时喜好中医,他懂得许多中草药,经常用简便小方给家人治疗小伤小病,价廉有效。有一次,大哥患泄泻水样便,日泻10多次,畏寒肠鸣,经治疗3日无效,后用野麻草、石榴皮、炮姜给治好。我念小学时,上体育课,拉单杠不慎摔下,造成左手肱骨下段骨折,请民间中医骨伤医生手法复位、涂药、夹板固定而逐渐康复。我学生时代有病,也经常请老中医调理。从小目睹中医药为人们治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爱感恩,对中医怀有敬仰之心,产生了从医的念头。1960年我终于如愿以偿考进福建泉州医士学校中医四年制专业(现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此开始走上学医道路,把中医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事业。现在谈谈对中医的感悟心怀。

1 好学

理论学习是临床实践的先导。我既然选择了中医,首先应该把基础知识学好。在校学习的四年,正是国家困难时期,艰苦俭朴的学生生活,使我求知若渴地勤奋攻读,心无旁骛地扎进中医基本理论学习。现在我对方剂仍然倒背如流,就是靠当时背诵歌诀记忆下来的。尤其加读一年对四大经典着作原文的学习,深入研读经典、名段,探索奥义,领悟精神实质,使中医专业基础知识更为扎实牢固。参加工作五十余年来,我从不放松学习,把攒下的钱不断添置中医药书籍,订阅中医杂志。着名中医学专家蔡友敬教导我们:“对经典着作首先要刻苦地勤读,作为医学入门,通晓原文含义,在理解基础上加以独立思考,在思考中加以对比,才能取其精华。离开了经典的学习就会茫无头绪,不知根由,失去方向。”我牢记老师教导,一直坚持重温经典,采取“普览”与“精读”的方法。“普览”就是对中医药学代表着作系统通读,达到全面理解。“精读”就是对中医药学其中重要着作认真熟读,深入钻研,精细领悟。结合自己专长,重点篇章反复读、比较读,以博助专[1]。对中医书籍、杂志和报纸,采用卡片积累资料办法,边阅读边从中摘录笔记,遇到难治的病,时时查阅。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和紧跟学术发展需要,1977年在福建省立医院中医科进修,1992年参加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中医内科高级医师培训班培训,承蒙老师传道,受益匪浅。通过深入学习历代乃及当今医学家的临床经验和研究动态,开阔新视野,掌握不少新知识。熟记每味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不良反应,使用注意事项等基础必要的知识。与时俱进结合学习每味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古今名家用药经验;熟练掌握先哲今贤流传下来的久经临床验证,实是用之有效的经方、时方、经验方,探讨其真正的作用机制,配方规律和研究进展。通过博览群书、撷采众长,掌握医理于脑中,不断充实自己知识结构和加深知识储存,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坚信

中医药博大精深而魅力无穷,因其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显着疗效吸引着一代代人。人们认识中医,理解中医,相信中医,需要中医。我既然选择了中医,就应该把中医当做事业,而不是职业,就有责任传承和发扬中医,对中医事业始终如一地忠诚。学校毕业后,长期身处基层实践,我亲身体验到中医的特色优势。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人去闹革命,我却坚守在临床第一线为老百姓看病,既看常见病和多发病,也医治不少急难重症。当时有位患者林某,因寒战高热,咳吐大量脓血痰,味带腥臭,住院经拍片诊断为左胸肺脓疡,先后采用多种抗菌和抗痨药物治疗,高热始终无法退去。病人自动出院,请我用中药治疗。我经细心诊察,认为该病属中医肺痈,是因邪郁于肺,久蕴生热,热壅血瘀,蒸化成脓,脓已成,排除脓毒是治病主要关键,脓除方能保全肺气与津液,证虽符合用苇茎汤,但病重药轻,难能奏效,加桔梗汤增强化痰排脓,用大量银花、鱼腥草清热解毒,又配百部治肺气壅塞之咳嗽;因久病体虚再加黄芪配伍黄芩、败酱草加强益气清肺排脓,这样由鱼腥草、银花、败酱草、百部、黄芪、桃仁、桔梗、黄芩、陈皮、甘草、鲜苇茎组成清热排脓、补气托毒的基础方。经治疗后,病者呕吐大量脓血痰,后痰的颜色逐渐由脓血转为黄稠,由稠粘转为稀白,脓去热痰也随之下降,继以养阴润肺,救治损伤肺气,加以健脾以“补土生金”而收功,经拍片复查,左肺脓疡吸收[2]。后来又经治了冠心病心绞痛、上消化道出血、胆囊炎合伴败血症、肺结核长期低热等急难重的病人。随着治愈病人增多,我对中医疗效深信无疑,在群众中也逐渐有了名气,坚定了对中医事业的执着追求。

3 厚德

我的人生格言是:“为事业勤奋执着,对他人关怀相助,给社会多做贡献。”作为一名医生,要有诚信仁爱、谦和谨慎、宽容豁达、尊重同道的职业道德。唯有道德高尚者,方才具备成为医者的基本资格。我把《医士论》中所要求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作为自己行医戒律。对待病人,要像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所说:“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作为医生,对待病人,没有贵贱之分,不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工人,都一视同仁,使每个病人都能感受到人文关怀。记得罗源县洪洋乡王认村农民黄某患胃出血,贫病交加,看到这种情况,我亲自帮其写报告给县民政局,使之得到医疗救助。退休十多年来,我同在职一样,仍然坚持常年上专家门诊。虽然常常夜读医籍、做笔记、写心得到深夜,但是绝不耽误上班,每日早上7点半,会准时在诊室迎接第一位患者。尽管每次坐诊有限号,而下班却总不守时,对远途而来求医者,能加则加。每次总是推迟下班时间,尽量满足病者需求。如飞竹乡农民郑某,居住偏僻山区,乘车到中医院看病已过了中午下班时间,我不仅给予诊治,还帮其付清药费。像这样的事在诊疗中经常遇到。对病人常怀悲悯之心,热情给予关爱和帮助,用心呵护生命。

4 勤练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你要有能力应付临床的各种病症,必须早临床、多临床、勤训练,把学到知识切实融入自己的临证辨治思维之中,做到辨证准确,遗方用药合乎法度。所以说,读经典是学习前辈的经验,拜名师是学习今贤的经验,而多临床则是积累自己的经验。

每个病人的具体症状表现往往不像书本记述那样系统规范。病者就诊时,会讲述许多症状,这里包含有新病,有旧疾,还会提供前后检查报告和就医过程。医者应以主诉为线索,细心琢磨,从错综复杂诸多症状中,通过诊察、检查、分析,再结合舌苔、脉象的表现,以少知多,以点带面,化繁就简,抓准能反映疾病基本典型的主要脉证,分析病机,归纳得出诊断,辨别所属证型,从而针对主症选准主方,再结合兼症灵活加减施治。我经治一例阴阳俱虚型哮喘证,病者吴某已咳嗽气喘二十多年,反复发作,病情日渐加重,西医诊断为哮喘合伴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因外感调治不当,症见胸闷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咳痰无力,烦躁不安,唇紫肢冷,下肢浮肿,舌暗少苔,脉沉细不规。初诊从肺肾虚衰入手,治以益气纳肾,用生脉散加菟丝子、山茱萸、胡桃肉等,疗效不显着。经细究病机,认为证已阴阳俱损,气血虚滞,以益气复脉,回阳救逆,佐以活血祛瘀,守原方加附子、枳壳、葶苈子、桃仁、丹参服二剂显效。该病例是从分析无效原因中悟出新办法而取得疗效。可见疑难重病例治疗的成功,有的并非一朝一夕,要经过反复临证、磨炼、思考、探索,及时进行更新改进,琢磨出切实可行的治法,才能开出有效的方药。因此,应该躬身实践,勤于验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不断提高临床正确处理疾病的本领。

5 博采

中医具有原始创新的优势,历代医家流传下来的经验,是我们必须继承的原创性的宝贵物质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创新源泉。要进行创新,首先要把继承作为基础。如《伤寒论》的桃花汤,原用于虚寒性便脓血。我通过临床观察,消化性溃疡的反复出血者,多表现为素体虚弱,因劳倦过度加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气虚不能统血,气损及阳,导致脾胃虚寒,统摄无权,我根据异病同治,采用经方桃花汤加人参、三七、白及、地榆,治脾胃虚寒型便血取得良好止血效果。我在继承经典基础上,还善于博采各家学说,领悟各家心法。同时多读名医医案,章太炎师说得对:“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3]”该医案可以从中学到治病的常法、变法、巧法,细心揣摩,扩大思路,靠悟性去感悟,丰富诊疗技能。我也经常虚心向当今医学家、国医大师学习临床经验,运用他们独具特色,疗效显着的治疗方法。如董建华师治疗胃脘痛,建立的“通降论”,认为胃在生理上以降为顺,病理上因滞而病,自创经验方胃苏饮(苏梗、香附、桔皮、枳壳、大腹皮、佛手、香橼皮、砂仁、鸡内金)[4],我对因情志不遂,导致胃气壅滞的胃脘胀痛者,常用该方治疗,效果显着。杨春波师运用“脾胃湿热”理论治疗慢性胃炎,用理脾清化,调气舒络的清化饮(薏苡仁、扁豆、茵陈、白豆蔻、黄连、厚朴、赤芍、佩兰)[5],临床凡属湿热中阻,气机郁滞,舌苔黄腻的胃痞或胃痛的慢性胃炎患者,我选用清化饮常取良好临床效果。平时还注意广交同道,同他们探讨学术见解,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得到启迪。对同行医生开的处方,也乐于参阅,从中学习成功经验,找出无效原因,而不走老路,考虑新的治法。只有善于博采广纳,才能做到包容兼蓄。

随着当今现代科学各种理化检查的普及,中医在坚持传统“四诊”的基础上,还应该借助于现代科学的检测手段,弥补直观诊察的不足,使诊断定性、定量更精确。本人主张辨证与辨病、辨型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辨证与实验研究、现代诊察手段相结合。吸收近代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参考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作用,将它融入组方的思路中。如《伤寒论》的炙甘草汤原为治疗心之阴阳气血两虚的脉结代,心动悸,己有上千年应用历史。近代由于超声影像学的发展,运用现代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诊断的心律不齐、期外收缩,用炙甘草汤治疗有确实的疗效,证实了张仲景师的历史贡献;在这个基础上,我吸收应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定悸转律作用的郁金、延胡、茶树根、灵芝、三七[6],辨证融入炙甘草汤组方中,治疗室性早搏等心律不齐取得进一步疗效,这样,既继承先辈的传统经验,遵循中医本身的辨证论治,又结合现代检测手段和中药药理研究,有利更多地在科研和临床上出成果。

6 传承

我认为医生的意义和价值是:“总结以前的经验,再将它传给后来者,使经验不流失,或更进一步得到充实,不断超越自我。”在我半个世纪从医生涯中,不但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尽可能地工作,而且致力于将自己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青一代。退休后,我还担任全国第三批、福建省第三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一方面坚持常年上专家门诊,根据自己的临床阅历,学术见解,孜孜不倦地总结临证经验,笔耕不辍,撰写论文和着作;一方面乐于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为传承国医,用“心”去培养下一代,应该是责无旁贷。对学生,真情实意地口传心授,深入浅出地诠释,认真细致地指点。在带教临证中,常常看完病人后,让学生先诊断,并询问其应该开什幺方子,等待学生说完后,自己再进行点评。经过共同释疑解惑,达到明白通晓,易于掌握的目的。对学术继承人跟师笔记认真阅看,逐一批改,写出按语。对阶段总结严格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勉励进步。对整理论文、书稿共同切磋,反复修定。通过师承,使他们感悟老师的辩证思路,用药特点,组方配伍技巧,从而使年青一代达到丰富学识,学以致用,提高临床技能。看到弟子们一个个成长,他们当中有的晋升高一级职称、有的已成为医院科室医疗骨干,国家中医优秀中青年人才,在中医药事业继承创新的征途上获取了新的进步,我由衷快乐和自豪,并为中医的后继有人而感到高兴。

7 创新

我经常激励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求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群众的需求,工作重负,而变得愈加强烈。经过长期临床验证,使我精通以内儿科为主疾病,偏重于擅长脾胃病,也潜心于对急难重症的治疗研究。“注重临证思维”,“精通脾胃学说”,“善用经方,亦重时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成为其主要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的方法。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我认为不能停留在原来一个水平上,要适应新常态,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节奏,在临床实践中融合古今,知常达变,在继承中延伸发展。对一些疑难病症,要深入探索其病理机制,努力从不知到渐知,转不治为可治,精研博采,发挥自我创新精神,力使中医诊疗技术有所突破和提升。萎缩性胃炎在当代医学中尚属难题。我在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治疗中,综合古今医学家的证治见解,我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滞血瘀,热毒内蕴,是由虚→滞→瘀→毒逐步演变加重的病理过程。经过长期反复临床实践,选用治疗脾虚气滞的枳术丸为主进行拓展,总结出以抗萎平异汤(黄芪、党参、白术、枳壳、莪术、刺猬皮、天花粉、蒲公英、蛇舌草、石斛)为基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用黄芪、党参、白术补其虚,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胃粘膜屏障功能,促进胃粘膜局部病变的好转及萎缩腺体的恢复,达到复正气治其本;配以枳壳、莪术、刺猬皮以理气消胀、活血散瘀;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天花粉清热解毒,抗萎平异治其标,共达益气健脾与行气散瘀、清热解毒并用,使治疗后既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萎缩腺体的恢复,又可减轻或逆转肠化、不典型增生及消队HP阳性率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提高。

[1]张奇文,柳少逸,郑其国.名老中医之路(第四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2 18-2 19.

[2]隋殿军,王迪.国家级名医秘验方[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8:5.[3]余赢鳌.中国临床必读名着3 0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 4 1.[4]张声生,陈言言.名中医脾胃绝技良方[M].北京:科学献出版社,2009:1-6.

[5]张声生,陈言言.名中医脾胃绝技良方[M].北京:科学献出版社,2009:4 0-4 8.

[6]赵国平,戴填,陈仁寿.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 16 2-2 163.

TANG Jiangshan
(Depar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Luoyuan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jian Province; Luoyuan 350600; China)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eXPerience of author engag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Doctor must firm belief,and moral was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They study classic,read many book,and have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Based on clinical Practice and diligent Practice,their eXPerience was accumulated.Collecting other suggestion and tolerance,Passing on to cultivate successors,advanced with the times,and the med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was imProved.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ercePtion;learning method;academic eXchange

10.3 9 6 9/j.issn.1672-2 77 9.2016.11.0 5 9

1672-2 77 9(2016)-11-0 13 0-0 3

:李海燕本文校对:陈霖

2016-0 2-1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