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平 杨才德高敬辉 缪晓兰 周 勇 金芝萍 马列胜 赵 晶

(1七里河区中医院针灸科,甘肃 兰州 730050;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甘肃 兰州 730020)

(上接第9期)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中很重要的理论。整体就是统一和完整的特征,包括我们自身的整体性,还有与自然界的整体联系。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结构上互相联系,功能上互相协调,病理上互相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是整体观念[1]。肌筋膜链理念认为人体除了骨骼肌肉之外还有筋膜跟人体运动和保持体态有关,肌筋膜是一种结缔组织,全身的筋膜如同经纬网一样形成有机关联的链条,从头到足底贯穿全身。其中一些走向正好跟中医经络走向吻合[2]。这一理念用肌筋膜经线将人体的运动单元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基于这一切合点,在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的诊治领域,我们可以在两大 “整体”观念统一之下整合中西医的诊治方法,以提高对疼痛的治疗效果。通过深入研究杨氏3+埋线针刀系列特色疗法后,我们发现这一疗法本身就是这种理念的具体体现,并且在多套餐联合应用时,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一理念。

1 中医整体观念的优势与不足

整体观念作为中医理论的特色,它在中医学中所包含的根本含义,就是对疾病认知上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就是说人体与自然、五脏与六腑等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 《内经》中的 “天人相应”思想、 “脏腑相关”思想以及 “五行学说”,都是对中医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3]。中医的整体观念思想在发展中逐渐有了系统思维的特征,已高于古代模糊整体论的水平,为此有人将中医的整体观念称为中医系统思维。但是,由于中医系统思维并没有冲破古代整体观念思维的束缚,仍然带有古代整体思维的烙印,因此,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质和系统规律的认识虽然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在细节上则不是很清楚,还达不到现代系统科学的精细、严格程度[4]。“细节不清”,这就是中医整体观念存在的不足。由于中医整体观念对 “细节”认识的缺乏,给中医思维模式带来的缺陷是明显的,它直接影响和阻碍了中医由横向向纵向、由宏观向微观的发展,直接影响了现代科学技术向中医临床的渗透和对中医研究的支持。中医学虽然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但是它的自然科学属性也决定了它必定有与现代科学、现代医学融合的切合点。在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疾病的治疗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引入西医的解剖,其中的筋膜学说恰好最注重的也是整体。所以,我们试着用核心肌群及肌筋膜链理论的观点去统筹中医的整体观念,去探索疼痛性疾病治疗的规律,不仅仅满足于对疼痛局部的认识,还需要透过疼痛局部进入到人体运动系统,将人体左与右的联系,上与下的联系,尤其是运动系统的细节联系弄清楚。通过对整体观念的现代分析,用核心肌群及肌筋膜链理论,对中医的优势理论进行整合,希望在疼痛的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内经》说: “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经络,直者为经,横者为络。经络的功能是内属脏腑,外络四肢百骸,运行气血,濡养筋骨,滑利关节。经络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奇经八脉。在全身经络中,十二经脉分为六阳经、六阴经,逐经相传,循行于人体的脏腑、头面和四肢;经别是十二经脉的别出,构成表里配合;经筋则着重于浅部的联络[1]。正是由于经络满布全身,所以说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能贯穿人体内外、联系上下,从而将人体各个部分联成为有机的整体。有很多学者认为,经络可以说是中医的解剖架构系统。从目前来看,至少在软组织解剖方面,经络完全可以胜任这一表述。经络的循行在很多方面与肌筋膜链一致,这为我们诊治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打开了一个中西结合的思路。

2 肌筋膜链理论

肌筋膜理论是由着名治疗师Ida Rolf提出,是近年在康复领域比较常用的一种康复手段。后来她的学生Thomas Myers通过解剖来证实真实存在,很多的Rolf学派的医师在实践中验证的一套治疗方法。

2.1 肌筋膜链理论 体现了运动系统的整体性。在我们以往的解剖中,每一条肌肉都有相对固定的起点止点。比如,胸大肌起于锁骨内侧半、胸骨体和1~6肋软骨,腹直肌鞘前壁,而止于肱骨大结节。但实际在解剖中不完全是这样的,肌肉只有一部分起于或止于骨膜上,还有其中的一部分是以筋膜的形式与相邻的其它相关联肌肉相连。起止点的理论将让我们从局部的角度来观察人体,而忽略了它整体的功能。

2.2 探究人体代偿特别是运动代偿的规律性 比如当我们左脚扭伤后,走路的时候右脚就会用力更多,来代偿一部分左脚的功能,这种现象就叫做代偿。这是人体为了完成任务而选择替代的一种方式,它会让我们在失稳状态下完成必要的活动,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人体的某些部分过度的劳损,从而造成过度疲劳,发生损伤。那幺人体是按照什幺规律进行代偿的呢?筋膜链理论给了我们有20条筋膜链,就像地图一样,我们可以循着它指引的路径来代偿,这一理论可以让我们从根本上解决疼痛等问题[5]。

2.3 迅速减轻或消除疼痛 引发肌肉疼痛的原因,除了损伤、劳损等,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引发因素就是粘连,“筋膜的粘连”。当筋膜粘连之后,会造成局部的活动降低。而相邻区域的肌肉就会代偿性地拉长,运动时过度收缩,产生过度劳损。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将粘连的筋膜松解,疼痛就会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2.4 提高关节的灵活运动 如果我们的腘肌很紧张,做了各种的腘肌治疗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腘肌是属于身体 “后表链”的一部分, “后表链”就像一条整体性肌肉一样,我们只要对其中的关键节点松解后,那幺整条 “链”相关的肌肉都会起到一定的伸展作用。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的关节。

2.5 更好地理解动作 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相应的筋膜链来不断地轮换工作来完成的。当我们理解了筋膜链的理论之后,就能分析出在某个动作中占主导地位的筋膜链是哪些,那幺我们对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的诊治就具有针对性和整体观。如果某一肌肉群长期处于收缩的状态,就会阻断作用在骨骼上的对称的平衡力量[6]。牵引着骨骼离开适当的位置,引起身体姿态上的扭曲,最终引起结构应力。而当身体在重力场中处于不平衡的位置时,就会危及软组织的整体协调,应力点附近的筋膜组织就会增厚,以避免该区域进一步偏离中垂线[7]。同样,许多韧带也会一直处于拉紧的状态,以支撑偏离正常位置的关节。肌肉长期以不均衡的力量牵拉骨骼,会使牵拉的肌肉长期保持收缩的状态,与此同时,又使相对的肌肉长期处于被拉伸状态而变得相对薄弱。其结果就会导致身体缺乏协调性,这使得软组织很容易产生劳损。在做快速、大力量的动作时,不能拉伸的肌肉纤维极易撕裂。损伤极易发生在肌腱的结合处,以及肌腱与骨膜的结合部。除非引起软组织和骨骼系统产生应力的因素有所变化或消除,否则,身体将进一步退化,功能障碍进一步扩大,疼痛越来越严重,直至损伤的那一刻。这就是我们选择这些应力点进行治疗的原因。

杨氏3+埋线针刀系列套餐及套餐的联合应用就是通过松解、埋线的穴位刺激 “抑强扶弱”来达到力学平衡,从而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的目的。

3 杨氏3+埋线针刀特色疗法的两大 “整体理论”体现

杨氏3+埋线针刀系列特色疗法是杨才德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科研验证总结的学术结晶。是穴位埋线疗法的发展和延伸。作为中医学体系的一部分,整体观念也是指导埋线针刀临床实践的基础理论之一。例如,在某些疼痛性疾病的诊治中,虽然也 “以痛为腧”,但是也并不是哪里痛就一定在哪里埋线,而是要充分综合患者全身的情况和疾病特征,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性质及其规律,从而辨证施治,使整体和局部互相配合,协调作战以对抗病魔,这些都是整体观念的充分体现[8]。

3.1 杨氏3+埋线针刀系列特色疗法套餐本身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思想本身就蕴含了调节动态平衡的内容,有些有识之士概括埋线针刀疗法的核心就是 “平衡”两个字。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就是在研究和调节人体的平衡机制、平衡的方式、平衡的内容,以及如何恢复人体在不同方面的种种不平衡因素,使人体的疾病因 “平衡”得以迅速恢复。

埋线针刀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疼痛是通过针刀疗法松解病变组织的粘连,有效地缓解局部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神经营养功能的改善,促进局部水肿及无菌性炎症的吸收[9]。穴位埋线不仅可对机体产生长久的刺激,延长针刺的效应,形成一种复杂的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一部分经传入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后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10],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层,加强中枢对病理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再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调整脏器机能状态[11];而且可吸收缝合线埋入人体后,逐渐被机体软化吸收,而起组织疗法的作用,能更好地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促进病变部位的组织修复;还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促进病灶部位促进血管新生[12],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从而消除局部肌肉的紧张或炎症,从而从根本上减轻和消除了对神经的刺激,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13]。

埋线通过较长时间的局部刺激能有效地解除疼痛,放松局部肌肉,已成为现在国内外医学界的一个共识。穴位埋线可抑制痛觉传导,使人体痛觉阈值升高,还可以扩张血管,使血液循环加快,增强代谢,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14]。另外,通过长效刺激,可使肌肉节律性颤动,从而产生良好的收缩,颈部肌肉得到锻练,则可缓解局部的痉挛状态,并纠正椎间的失衡状态,能松解局部粘连,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轻组织和神经纤维间的水肿,从而使局部组织张力下降,神经根受压及缺氧状态得以改善[15]。对促进代谢,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炎性水肿有着很强的作用,对于抑制疼痛亦有着很好的效果。

埋线针刀,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整合了针刀和埋线的技术优势,一气呵成、一次成功,疗效独特。埋线针刀,从埋线的角度,引入针刀的理念;从针刀的角度,引入埋线的理念。埋线针刀,拓展了针刀的疾病谱;埋线针刀,增强了埋线的疗效;埋线针刀,将埋线和针刀无缝结合,开创了医学的新领域[16]!

3.2 杨氏3+埋线针刀系列特色疗法若干套餐配合应用中的整体观念 临床上在治疗某些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时,常常容易犯只关注局部细节,没有对整体性,相关联的部位进行治疗。如果整体结合了局部,其远期疗效大大提高。

用全面的观点 (或者说整体观)来分析,慢性膝关节疾病多数也不是单独的膝关节问题。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多以膝内侧部疼痛为主诉;髌下脂肪垫损伤以髌内下方疼痛、活动受限主诉。而实际上,在临床体检过程中,上述膝内侧副韧带损伤、髌下脂肪垫损伤疾病除了膝关节内侧或髌下脂肪垫处的压痛之外,其实可能同时会有股四头肌、股内收肌、缝匠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髂胫束乃至臀中肌、臀小肌、腰肌等部位可寻找到压痛。

依据肌筋膜链理论,中医经络循行,在具体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疾病时,我们可以选择疾病对应的套餐和关联性套餐或者套餐中的某个治疗点,从而提高及时疗效和远期疗效。例如颈型颈椎病,颈肩部出现疼痛、僵直、麻木等,中医认为是因为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颈椎又关联到头部,所以当气血受阻,无法畅通时,就会导致头部气血亏虚,而出现眩晕等症状。经络是左右对称的。经过颈椎部分的就是手太阳小肠经。也就是说,当颈椎出现问题时,其实是小肠经的气滞血瘀。小肠经的循行:起于于小指外侧端 (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 (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主管颈椎的经络不在肩颈上,在我们的两个胳膊上,而且是在胳膊的外侧[1]。肌筋膜链理论属于颈部的筋膜链大致也是这个走向。我们通过应用 “项五针+冈五针的天宗点”就能取得很令人意外的良好效果。

例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或腘肌损伤等膝部疼痛、功能受限性疾病。肌筋膜链理论告诉我们, “腘肌”是属于身体 “后表链”的一部分, “后表链”就像一整条肌肉一样,我们只要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松解后,那幺整条 “链”都会起到一定的伸展作用。那幺我们只需要松解一下足底筋膜、背部肌群或者是枕后肌群,那幺你会发现膝关节的灵活性也会大大的提高。中医的经络同时告诉我们这是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路径。即起于目内眦 (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 (百会,属督脉);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颏部;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内缘直下,经过臀部 (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排肠肌,出于外跟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 (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1]。所以我们在治疗膝关节疼痛及功能时首先可应用 “腘五针+臀五针(或菱五针)”。同样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由于肌筋膜链极大的和经络循行相似,中医出身者或者以中医为上医者,心理十分震撼,这不仅加深了其对经络的信仰,也给了我们更多学术、科研上的支撑或者提供了思路;西医出身或者运动康复的医者,自然更容易接受,这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治疗的新思路。肌筋膜链和经络理论,从表现上有着极大的相似。对互相的治疗工具或者方法都有可借鉴的地方。在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疾病中,运用以肌筋膜链和经络理论组成的整体观念指导下联合应用杨氏3+特色疗法系列套餐的治疗效果更好,而且这在临床上屡见不鲜。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2]托马斯·梅尔斯着.关玲,等译.解剖列车(徒手与动作治疗的肌筋膜经线第3版)[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3]黄兆铭.从临床实践看中医整体观的重要性[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227-228.

[4]冯广义,张养生,丁然,等.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1):11-13.

[5]马襄城,刘文杰.肌筋膜链理论对荷球队员康复训练的作用[J].求知导刊,2015(3):22-23.

[6]冉令军,牛立匀.优秀游泳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康复个案研究[J].运动,2013(19):31-32.

[7]魏婷婷.身体功能训练中再生训练的应用[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8]杨才德,包金莲,李玉琴,等.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二)穴位埋线疗法的治疗机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68-71.

[9]杨春,李金波,申鹏飞.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9,29(9):786-788.

[10]蔡昌龙,邢之华,刘卫平,等.穴位埋线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12):818-820.

[11]余洋,李绍平,孔祥丽,等.穴位埋线配合传统物理疗法治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医临床研究,2010(1):79-80.

[12]杨圆.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13]张占伟,李文侠.穴位埋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8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7):529-529.

[14]郝先辉.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0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5(1):51-53.

[15]坎特里.电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16]杨才德.埋线针刀百问百答[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