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径 陈 锋 方廷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

同声传译是目前海内外中医国际学术会议普遍采用的口译形式。中医的文本翻译难度本就不小[1],同声传译这一特殊形式又给该主题的翻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质量的译前准备是保障会议口译成功的基础[2]。会议题材不同,译前准备工作亦有所区别[3]。本文试探讨中医国际学术会议译前准备的达成方式与作用。

1 中医国际学术会议同传特点

1.1 源语信息密度高 口译界普遍认同高信息密度是诱发问题的一大来源[4]。中医国际学术会议中源语信息密度较高[5],体现在三方面:(1)该语境中的源语具有极强的学科专业性。数字、术语、列举、专有名词等因其包含的冗余成分少而需要译员投入更多的注意力。(2)即兴发言的概率较低,发言者通常宣读或背诵事先准备的文本材料[6]。发言常脱胎于参会学术论文,书面语特征凸显,冗余成分更少。(3)源语具备中医主题文本特点——文字时间跨度大、涉及学科多、不同于生物医学又与生物医学相关[7],也是提升源语信息密度的要素。

1.2 译员精力负荷重 口译学家丹尼尔吉尔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精力分配模型”,将同声传译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的工作过程看做是包含四种“精力”的模式:听力和分析精力 (Listening and Analysis Effort:L)、语言产出精力 (Speech Production Effort:P)、短期记忆精力 (Short-Term Memory Effort:M)与协调精力 (Coordination Effort:C)。其中前三项为主要工作精力。同声传译的工作过程可用公式表示为:SI=L+P+M+C[8]。

中医国际学术会议中,同传译员的三项主要工作精力受到如下影响:

听力和分析精力:源语的中医学科专业性与学术语篇特征决定译员在理解源语方面需消耗更多精力,无稿同传时更为明显。听辨是产出译语的基础,一旦失误,几乎无法避免译语质量下降的后果。

语言产出精力:面对陌生专业术语,译员产出译语有障碍;其次,中医术语的英译需较多语言来表述,译员难以跟上发言节奏。第三,目的语文化与源语文化差异巨大,译员有时需调整译语表达。

短期记忆精力:学术发言出现长句、复杂句式的概率更高,易对短期记忆精力产生额外压力。另外,文言引文、陌生信息等也加大了该项精力负荷。

可见,该语境中,译员各项认知处理负荷飙升,工作精力供不应求的风险极大,易导致漏译、误译,甚至译语中断、传译失败。通过译前准备来缓解精力耗损大有必要。

2 译前准备的方式

中医国际学术会议的源语特殊,仅靠数周甚至数天时间“临阵磨枪”难以达成充分的译前准备。有效降低各项精力需求需长时间、多方面积累。本文依据时间将其分为长期准备与会前准备,内容各有侧重。

2.1 长期准备

2.1.1 构建中医知识体系 译员听辨精力透支的主因在于源语的专业性,解决方法是降低或消除源语的陌生感。如译员的知识储备能达到可准确推理发言内容的程度则更为理想。懂医理是对中医同传译员的基本要求。目前国内的同传译员很少有中医教育背景,中医学科体系博大精深,形成有专业水准的中医学科知识体系必然是一项长期工程。活跃在中医领域的同传译员可借助中医类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积极投入自身培训。

2.1.2 在知识场中熟悉术语 中医术语门类庞杂、数目繁多、内涵丰富,仅靠死记硬背术语及英译效果欠佳。术语作为语言代码只给我们提供一个语言信息场,还必须把这个代码转化为言语信息场和知识信息场,因为翻译是在言语信息场和知识信息场中进行的知识传递[9]。该语境中,术语并非简单罗列,而是由理论、逻辑与知识所支撑。译员需长期积累,才能一步步从识别中医术语跨越到理解中医术语、熟悉中医术语、预测中医术语。

2.1.3 积累中医笔译经验 能够胜任中医国际学术会议同声传译的译员,往往积累了丰富的中医笔译经验。同传译员应将中医主题的笔译纳入平日基本训练,积极参与中医相关的口笔译工作,在翻译实践中提升中医英译熟练度。长期的中医笔译实践是口译员查漏补缺的有效手段,可为会议同传打下坚实基础。在笔译中深度熟悉中医词汇英译,反复加深记忆,才能在同传实践中信手拈来,扩大译语选择的空间。

2.1.4 熟读中医经典 文言文简意赅,与现代中文差异显着,可谓是同传的极端不利情况。中医学术发言中,文言引用并不罕见,就连常见的中医用语也带有半文半白的特征。李照国教授在《谈谈中医英语翻译研究者的基本素养》一文中提出中医翻译研究者首先需具有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10]。这一要求对同传译员同样适用。熟读中医经典可以降低源语中文言引用的陌生感,降低听力与分析精力和短期记忆精力的耗损,减轻译员心理压力,也便于译员抓住要点提纲挈领地传译。

长期准备还包括同声传译技能的巩固,适用于各类主题的同传任务,在此不作赘述。

2.2 会前准备 长期准备的要义在于降低源语的整体陌生感,减轻译员在听辨方面的压力;会前准备则针对具体会议口译任务,旨在大幅降低译员的语言产出精力负荷。

2.2.1 学习会议资料 中医国际学术会议涉及的会议资料包括会议主题及分论坛主题、会议日程、发言人名单及背景资料、发言主题、部分发言的PPT和提纲、部分会议论文摘要或全文。提供完整讲稿的可能性较小,译员需通过PPT、论文摘要等材料熟悉发言人背景和发言核心内容。还可尽量取得同一学术会议的往届资料以扩充资源。译员还应熟悉该会议的常见发言结构,如实证类医学报告通常以“背景及目的介绍—实验—数据与分析—结论”的步骤来进行。

2.2.2 构建术语可译词库 中医学科分支很多,译员难以对所有术语的对应译语烂熟于心。接到会议任务后,有必要根据议题在脑中构建活跃的术语可译词库。如笔者准备“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同传任务时,就专门熟悉巩固了针灸学科的几百个术语及其对应英译。形成记忆对应之后,这些“可译词”的存在大大减轻了译员的工作[11]。尤其是学术语篇中的关键词,第一眼虽令人生畏,但多次重复后反而能缓解译员的工作紧张程度。

2.2.3 了解目的语听众 同是中医学术会议,目的语听众构成却可能相差甚远。如若目的语听众均有多年在中国学习或研究中医的经历,对某些常见中医概念可以大胆音译;若目的语听众构成较复杂,有听众不了解中医,则需考虑采用接受度更高的译语。例如“心属火”,在前一种情境中可译成“xin pertains to fire”;在后一种情境中则需释意为“the heart is attributed to the fire element in the Five Element Theory”。

2.2.4 咨询现场专家 有时译员会因知识或资料欠缺而不可避免地碰到问题。比如有些发言人对中医主题的跨文化交流已有自己的想法,甚至会在发言中提及关键概念的英文表述。若译员和发言人的译法有出入,易引起目的语听众困惑。因此,会前准备中可将问题记录下来,会议间隙请教现场专家,这样不仅能避免误解,还能通过交流提前预知内容,降低语言产出精力。

3 译前准备的作用

充分全面的译前准备能多角度地提升同传译语质量。本节译例选自近年举办的中医国际学术会议或中医学术讲座,原译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误,改译由具备多年中医口笔译经验的专家完成。分析两版译语差异可见译前准备的作用在以下两方面尤为突出。

3.1 有助于推测源语 会前准备帮助译员获知部分发言主旨及大纲;而长期准备则有助于译员推理源语的医理、术语等,可有效缓解听辨压力,及时组织译语。

例1:源语: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

原译:The three burners in general, above the diaphragm is the upper burner,containing the heart and lungs.From the diaphragm down to the navel is the middle burner,contain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From below the navel to the two yins is the lower burner.The liver,according to its location should be in the middle burner,but...it can be in the lower burner because of kidney.

改译:The upper burner covers area above the diaphragm,containing the heart and lungs.The middle burner covers from the diaphragm down to the navel,containing spleen and stomach.The lower burner covers organs beneath the navel, containing liver, kidneys,intestines, etc.Liver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burner,but classified into the lower burner in function.

分析:例1是对中医特色概念“三焦”的简单介绍。原译译员中医知识储备不足,较为被动,听清才敢译。译语无法脱离源语外壳,也不太符合英文习惯句法,最后一句还造成了信息丢失。事后译员回顾该语段传译时,认为如果自己事前了解“三焦”的知识,则可在听到“膈以上为上焦”时预测出即将分述三焦的位置与构成,将有限的注意力分配给语言产出。

改进后的译语把主语换成“the upper burner”“the middle burner”“the lower burner”,相同结构便于听者理解。源语最后一句对肝脏与三焦的解释也属基本中医知识,中医专家指出该句无需依照字面表征传译,只需提炼出重点信息“肝在功能上划归下焦”即可。改进后的译语不仅语义清楚,还缩短了译语产出和源语发布的时间差。例1的改译也佐证,在专业信息密度越高时,专业领域背景知识越有助于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进行自由表达。

3.2 有助于简约译语 中医表达高度凝练,尤其是四字格中医术语信息密度极高。译员需简化译语表达,以免滞后。这必须建立在良好的中医知识素养和丰富的中医英译经验基础上。

例2:源语:中医认为感冒多为正气不充,外邪乘机侵袭肺卫、阻滞太阳经脉,致使肺失宣素、营卫失调、卫表不固所致。

原译:TCM believes the cold is a result from insufficient healthy qi,and the external pathogens can attack the lungs...some channels are obstructed and...irregular defense.

改译:TCM holds that common cold is usually due to lack of healthy qi,failure of the lung to disperse,disharmony of ying and wei, and failure of the wei system to defend body surface.

分析:40余字中接连出现“肺失宣素”“卫表不固”等七八个四字格中医术语,译员的语言产出精力负荷飙升。原译使用了英语动词“attack”与“obstruct”,使得“外邪乘机侵袭肺卫”“阻滞太阳经脉”在译语中形成了两个独立的英文句子,拉长了译语产出时间,导致跟不上发言节奏,漏译误译严重。其次,原译“the external pathogens can attack the lungs”与“some channels are obstructed”因主语不同,听起来毫无联系,并与前一句“cold is a result from...”割裂开来。该译员中医翻译经验不足,过度依赖源语中术语的字面意思,忽略了句子层面的表达。

方廷钰教授提出,对密集出现的四字格中医术语,应有意识地优先选用名词短语来传译,好处在于表达简约、语义突出、且便于构建合乎语法规则的译语语句。例2的改译将“正气不充”译为由“lack”引导的名词短语,“外邪乘机侵袭肺卫,阻滞太阳经脉”译为由“failure”引导的名词短语,“营卫失调”译为由“disharmony”引导的名词短语,“卫表不固”译为由“failure”引导的名词短语,四个名词短语与 “cold is usually due to”连接,一气呵成。改译“failure of the lung to disperse”还将“外邪侵袭导致阻滞经脉”这一源语中的逻辑联系在译语中显化,便于听者领会;简约的表达又减轻了译员的译语产出精力,实为佳译。

4 结语

“准备越充足,理解和表达就越容易到位。”[12]这在中医国际学术会议同传的译前准备中尤为恰当。该语境的源语特殊,仅凭同传技能难以胜任。中医口译员与笔译员一样,应首先学中医、懂中医。只有在知识场中,术语才有意义,才能译者轻松、听者明了。通过长期准备,方可构建中医知识体系,降低源语陌生感。中医知识和笔译经验为同传中整合语义、灵活释意提供了支撑条件,译员在产出译语时能更主动、更准确。有了长期准备的基础,译员进行会前准备时方能更加从容,有的放矢,提前思考对策。总之,译前准备从多方面助力于提升同传译语质量,是保障中医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不可或缺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