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朝明 靳松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 330006)

平调寒热法治疗寒热错杂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

★戴朝明靳松(江西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南昌 330006)

摘要:目的:观察平调寒热法治疗寒热错杂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寒热错杂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及对照组36例。观察组中药平调寒热法治疗,对照组予得舒特治疗。记录服药后两周及四周的症状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总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平调寒热法治疗寒热错杂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着,值得推广。

关键词:平调寒热;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改变[1]、粘液便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电子肠镜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属于中医“腹痛”“腹泻”范畴。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中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而男女比例约1∶2。临床诊断上,该病诊断标准多采用2006年在罗马召开国际消化系疾病学会制定的IBS诊断标准。会议上对IBS的西医临床分型有:腹泻型(D-IBS)、便秘型(C-IBS)、混合型(M-IBS)、未定型(U-IBS)。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78例来自2013年5月~2014年12月的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住院部IBS的患者(中医辨证属于寒热错杂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及对照组36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41.65±12.00;病程21.65±19.02。对照组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41.86±12.05;病程20.36±20.15。观察组和对照组年龄,病程等均经过正态分布检测,年龄符合正态分布,病程不符合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检验后发现两组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参照罗马III关于IBS的诊断标准[2],自身无心脑肝肾等脏器严重疾病,年龄18岁~60岁,且中医辨证属于寒热错杂的患者,男女不限。

1.3排除标准(1)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60岁以上,哺乳期和妊娠期妇女及对所试所用药物过敏者;(2)疾病诊断属于IBS,但中医证型不属于寒热错杂型者;(3)自身有严重心、脑、肝、肾等严重疾病,正在接受其他方法治疗者;(4)精神病患者不能配合者;(5)对受试药物过敏者。

2治疗方法

观察组以平调寒热法为治则,方药组成为半夏10g、黄芩10g、干姜5g、黄连5g、党参10g、炙甘草5g、乌梅10g。随证加减,口燥咽干者加天花粉15g;气虚明显改党参为人参6g,加黄芪15g;便秘明显伴腹胀者加炒枳实6g、厚朴6g、生白术30g;腹痛明显加玄胡15g;夹湿明显者加藿香10g、苍术15g;腹泻反复发者可加大乌梅用量至20g,并予淮山15g、升麻5g;水湿下注者加车前子15g包煎、茯苓20g;肝郁加佛手15g。

对照组给予得舒特(匹维溴铵片,50mg×15片,made by Abbott Healthcare SAS(法国),批准文号H20120127)治疗,50mg,口服,3次/日。

3疗效标准与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2002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编制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疗效标准。(1)临床痊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5%;(2)显效: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95%>疗效指数≥70%;(3)有效:主要临床症状好转,70%>疗效指数≥30%;(4)无效:临床症状均无改善,疗效指数<30%。

症状积分统计采用尼莫地平症状积分法,计算疗效指数根据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积分计算疗效指数,公式如下: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数—治疗后总分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数×100%。

3.2疗效比较所收集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有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各组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所有统计检验统一采用双侧检验。

3.2.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2。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分

表2中,经秩和检验,两组大部分症状在治疗后均有显着改善。中药组和西药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腹痛腹泻、排便急迫感、腹胀、食欲、肠鸣等临床症状(P<0.01)。组间比较,●P<0.05,★P<0.01,⊙P>0.05。组内比较:▲P>0.05,☆P<0.01,☆☆P<0.05。中药组在治疗便秘方面更有疗效(P<0.05),提示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乏力和抑郁症状而言,中药组优势则更明显(P<0.01),提示具有极显着差异,西药组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腹痛腹痛、腹胀、食欲、肠鸣及排便急迫感等症状,经两组间对比,治疗结果无显着性差异。在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症候总积分均较前明显改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本病病位在肠,涉及肝、脾、肾[3]三脏,肝气疏泄失调和脾胃虚弱存在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整个过程,肝脾不调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关键因素。蔡氏[4]认为IBS的发病与中医肝脾不调关系最为密切,“肝为起病之源,脾为传病之所”,肝脾二脏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互为影响。IBS之腹泻常以情志不遂为诱因,以痛而欲泻、腹痛急迫、泄后痛减为临床特点,患者亦常出现肝脾不调、气机郁滞之急躁易怒、四肢倦怠、胸闷不舒等症。关于IBS的证型,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2006年《中医消化病学诊疗指南》提出分肝郁脾虚、肝郁气滞、肠燥津伤、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脾肾阳虚等6个证候进行辨证论治;2010年苏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提出“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则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弱证、肝郁气滞证、寒热夹杂证、肝气乘脾证、大肠燥热证6个症候进行辨证论治,明确提出寒热错杂证。由于IBS的诊断标准对发病时间有要求,故一旦确诊,患者其实已有了较长的病程,在未痊愈之前的整个病程中,机体都是处于阴阳失衡的状态,初起发病症状较轻,日久或迁延失治则易导致寒、热、瘀、痰、湿等病理因素互结,最终伤及肝、脾、肾三脏。等到患者认识到需要治疗时,常已经发展成虚实夹杂、寒热互结之证了。并且在治疗时中寒热药味运用是否得当、饮食起居是否顺应病情需要,都会直接影响寒热错杂的具体形式及其发展过程。从而表现为寒热错杂之证。栗德林指出凡久病之人,即使未见有明显的寒热错杂临床表现,从治疗反馈中也会显示其存在寒热错杂之病机。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表现较多,依据脏腑及病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大略而言,在病位上有上寒下热、上热下寒、外热内寒、表寒里热等。结合脏腑、参考文献,就有肺热肠寒、肺热肾寒、肝热肾寒、肝热脾寒、心热肾寒、心热脾寒、胃寒肠热、胃热脾寒、胃热肠寒等诸多不同。寒热错杂证之形成,必有寒热之邪并存于体内。寒热错杂证的形成涉及脏腑生理病理、感邪、体质等多种因素,其病因病机错综复杂。患者的体质是疾病转归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体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容易感受热邪或寒邪,还决定了其在发病后病情发生热化还是寒化。病情转归与病邪性质密切相关,如温疫之邪性烈易感,热像显着;严寒烈风,则多有风寒外束之证,并且体质易感本就有不同,必然会产生寒热错杂之证。寒热错杂证在诊疗IBS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需知肝脾不调是重要病机,但寒热错杂却是疾病发展的结果。老师临床二十余年,深谙医道,在IBS的中医治疗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面对复杂的临床,老师强调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重要性,指出临证治疗当细细品味,认真推敲,不可见IBS便以调和肝脾之法,殊不知犯了“虚虚实实”,违背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现代人饮食不节,或贪食饮冷,或嗜食肥甘厚味,饱饮无度,且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寒热错杂在临床上更为多见,抗生素性寒凉,久服可损伤脾胃,耗伤人体阳气,使原本热证不但未愈,反多了寒像。可见为医者不可不谨守辩证之法,唯有此,才能临证用药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刘谦民,刘运祥,令狐恩强,等.功能性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85.

[2]张声生.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5):587-590.

[3]罗云坚,余绍源.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6-211.

[4]苏冬梅,刘建平,张声生,等.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系统评价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4):532-535.

(收稿日期:2015-02-04)编辑:王河宝

*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JZYC12A02);江西省省级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YC2013-S240)。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