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帅帅,李卓瑾

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医食疗历史悠久,功效独特,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着的《饮膳正要》是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饮食卫生与营养保健专着,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汤类食疗方,对食疗的发展影响深远。

恰当的翻译可以帮助外国读者了解中医食疗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的前提。翻译目的论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是当今世界颇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笔者以目的论作为理论指导,研究《饮膳正要》中汤类食疗方的英译,揭示目的论在中医英译领域的具体应用,为今后的食疗英译研究提供借鉴,助推中医药翻译事业的发展和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

1 中医食疗

中医食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的特性调节机体功能,从而防病、治病或保持健康的一种养生方法。食疗是庞大的中医药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愈疾防病、调理身体、强壮体魄和延年益寿的独特功效。中华食疗文化源远流长,在当今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仍然熠熠生辉。千百年来我国有很多食疗专着问世,如唐代的《食疗本草》《食医心鉴》《食性本草》,元代的《饮膳正要》,明代的《食物本草》、清代的《随息居饮食谱》等。

2 《饮膳正要》及其英译本介绍

《饮膳正要》成书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为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着,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从健康人的立场出发,注重饮食营养,滋补身体,以达到强身养生目的的书籍,也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古代食谱,具有较高的学术与史料价值。《饮膳正要》全书共三卷,内容包括历代名医的验方、秘方,还有对肉、乳食品,以及各种食物原材料的介绍。明代名医李时珍所着的《本草纲目》也引用了该书的有关内容。该书记载的汤类食疗方非常丰富,特别注重阐述各种饮馔的性味与滋补作用。

迄今为止,《饮膳正要》唯一或首部英译本由英国劳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于2000年首次出版,并由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于2010年出版了增订版。英文版译者为Paul D.Buell和Eugene N.Anderson[1]。其书名翻译非常特别,为A Soup for the Qan Chinese Dietary Medicine of the Mongol Era As Seen in Hu Sihui’s YinshanZhengyao。书名首先出现的“Soup”一词,源于书中列举汤类食疗方高达114首,约占全书食疗方50%以上,这也是笔者选择汤类食疗方作为本研究主要对象的原因之一;其次,“Qan”代表汉语可汗(即元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因本书是太医忽思慧敬献元仁宗之作。故此,A Soup for the Qan这个译名既独具匠心又体现了原书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容易为外国读者所理解。

3 翻译目的论及其在中医英译研究中的应用

3.1 翻译目的论20世纪70年代,翻译目的论兴起于德国,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一支劲旅。翻译目的论认为任何行动都以目的为导向,翻译作为一种人类交际行动,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动[2]。翻译目的论中的“目的”常指译文文本所要达到的目的,即译文在目的语社会文化情境中对目标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3]。翻译目的论摆脱了等效论的束缚,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考察,为世界翻译理论界包括中国译学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3]。翻译目的论主要包含如下三个指导原则。

3.1.1 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是一切翻译活动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翻译的目的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一切翻译过程都取决于整体翻译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即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起决定性作用。对于不同的翻译目的,译者应当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遵循目的原则进行翻译,也就是使翻译能在目的语情境中准确按照目的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3]。

3.1.2 连贯原则连贯原则强调译文内部自身的连贯,也称语内连贯原则,即翻译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这意味着译文应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目的语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从而将原文的文化和信息有效传递给目的语读者[4]。遵从连贯原则有助于使目的语读者接受并理解译文。

3.1.3 忠实原则忠实原则也称语际连贯原则,即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译文应最大程度地忠实模仿原文文本,语际连贯的形式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翻译的目的[5],对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译文接受者,译文的忠实程度也有所不同。忠实原则强调译文应与原文保持一致,译文应客观呈现原文的文本内容。忠实原则从属于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因为译文应首先在目的语的交际环境中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4],如果翻译目的要求语际不连贯,则忠实原则不再有效[3]。

3.2 翻译目的论的研究对象前人对于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医英译做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斐然。研究的对象大体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首先,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医典籍英译。如《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的英译。研究发现以目的性,连贯性及忠实性为中心原则的翻译目的论,能够帮助指导中医典籍的英译,根据译语读者的需求及文化背景,定位译文的交际目的,通过研读原文理解其内涵,探寻适合的翻译策略,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并且最大程度忠实于原文[6]。

其次,目的论指导下的针灸术语、方剂术语、病理术语和养生术语等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结果认为中医术语古奥、繁杂,孕育了丰富的哲学和文学意味以及修辞特色,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具有综合性及学科交叉性。而目的论原则为中医术语的翻译提供了新视角,提出了适用于中医术语翻译的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音意综合法以及术语替代法[7]。

最后,目的论指导下的中药说明书英译。研究人员提出,在目的论指导下的中药说明书英译工作中,为了达到对外宣传中医药的目的,对原文进行增删、改写和解释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8]。

4 中医食疗英译的研究现状

目前,针对中医食疗英译的研究数量较少,且缺乏理论指导,不过依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江楠[9]列举了大量实例,提出食疗食谱中的中药名称有必要翻译为拉丁语名+英文名+汉语拼音的格式,食疗食谱的名称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和音译+解释的方法翻译为“原料+制作方法”或者“功效+剂型”的模式,食疗要诀以直译为宜,不可勉强用韵。任诚刚[10]讨论了食疗要诀“韵”的英译问题,否定了无韵的直译,认为与英谚无直接或间接对应的中医食疗要诀可以在保持原文信度的基础上,用押韵来追求音美与形合,译出与原文要诀均等的效果。李本福[11]分析了中医食疗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等困难,从食材、烹调方法和食疗谚语几方面探讨了食疗的翻译,主张在考虑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运用直译、意译、音译及加注等多种翻译方法进行食疗翻译。宋华[12]则立足于中华食养食疗文化,对比分析了《红楼梦》两部英译本中的饮食翻译,举例较多且分析详细深入,主张忠实、准确、合理传译源语文化的食养食疗理念,提升文化软实力,为食疗英译打开了一条新道路,值得学习和借鉴。

此外,也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与食疗翻译类似的药膳翻译。蒋旸[13]采用功能翻译理论和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探讨了药膳食谱的翻译问题,提出药膳食谱的翻译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兼顾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又不能过度丢失中国的文化特征,译者必须增强跨文化意识才能更好地翻译药膳食谱。王娜[14]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药膳的名称、成分、烹饪方法与功效的翻译策略选择进行了探讨,认为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受翻译目的和文化重合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归化往往是为了增加翻译的可读性和有效性,而异化则往往出于对原文的忠实和文化传播目的,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将两者在药膳翻译中有机结合。钱晨遥[15]在受众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针对药膳名称的翻译原则:忠实原则、简明原则、准确原则以及避讳原则,认为译者应充分考虑受众的期待,提供通俗、简洁,受众易于接受的译文,才能真正体现药膳文本的交际功能。

综上所述,目前涉足中医食疗翻译研究的学者较少,发表的相关学术文章的数量也十分有限,而且还未出现针对食疗典籍的翻译研究,食疗翻译这一研究领域仍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

5 目的论指导下《饮膳正要》汤类食疗方英译的分析

《饮膳正要》历经数百年,文风古朴,简练精湛,蕴含着作者多年的行医经验,是诸多食疗典籍中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性的着作之一。选择该书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分析食疗典籍的英译,为中医食疗英译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5.1 基于目的原则的译本分析《饮膳正要》汤类食疗方的英译基本符合目的原则,译者主要采用了直译法和意译法中的增译以实现传递原文信息的翻译目的。译文中有大量使用中括号的增译内容,增译的目的是将古汉语原文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使之能够为英语读者所理解。如:

例1原文:团鱼五六个,煮熟,去皮、骨,切作块,用面二两,作面丝,生姜汁一合,胡椒一两,同炒,葱、盐、醋调和。

译文:Cook five or six turtles.When done,remove the skin and bones,and cut into lumps[and add to soup].Use twoliangof flour to make fine vermicelli.Roast together with oneheof juice of sprouting ginger,oneliangof black pepper.[Add to soup and]adjust flavors with onions,salt,and vinegar.

该句是食疗方团鱼汤的制作方法,译者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中括号内的译文是译者进行的增译。如果译者在这两处没有增译,读者对于这段内容的理解也许会出现偏差,读者有可能不知道在进行下一个步骤之前需要把前面处理过的食材放入汤内。因此,此处的增译能够使目标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内容,符合目的原则的要求。

不过,译文中也有一些不准确的地方,违背了目的原则。如:

例2原文:生津止渴

译文:It produces saliva and stops thirst.

该四字术语为《饮膳正要》多个汤类食疗方的相同功效,具有代表性,也是常见的中医术语。译者使用两个动宾结构直译了这一术语,译文在语义层面也能为目标读者所理解。字对字的翻译虽然在形式上与原文一致,但是却没有表达出原文的实际内涵。根据《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津”的英文翻译应是“fluid”,而译文中的“saliva”是涎的意思,“津”和“涎”在中医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译者错误解读了原文信息,没有向读者传递出该功效的真正含义,译文有误导读者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目的的实现。此外,生津止渴这一术语其实包含了两种单独的功效,即生津和止渴,前者与后者存在因果关系,而非并列关系,中文内涵可以表述为“生津以止渴”。因此,其译文应使用英语不定式的标志词“to”连接两种功效,表述为“produce fluid to stop thirst”,这样可以将二者的逻辑关系表达出来,使读者对功效术语的理解更加透彻到位。

5.2 基于连贯原则的译本分析《饮膳正要》汤类食疗方的英译与连贯原则的要求相一致,文本中圆括号和介词的使用体现了译文的语内连贯。译者在翻译食疗方所涉及的原料时,将每种原料的用量和处理方式单独放入了圆括号内,让读者对于这些信息一目了然,译文内容清晰分明、简洁紧凑。如:

例3原文: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皮)。

译文:Mutton(leg;bone and cut up),tsaoko cardamoms(five),chickpeas(half a sheng;pulverize and remove the skins).

圆括号的使用使得译文中不同的内容拥有相同的形式,确保了译文整体的一致性。译文非常紧凑连贯,与原文的文体特征相同,同时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此外,译者还运用了一些介词进行短语的衔接,译文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如:

例4原文:上件为细末,相和匀。每日空心白汤点服。

译文:Make ingredients into a fine powder.Combine together evenly.Each day take a little in boiling water on an empty stomach.

该部分是食疗方茴香汤的制作方法。“in”和“on”这两个介词将句子的三个部分有效连接到一起,使译文的内容很紧凑。译者采用了直译法,但是译文的表达并不生硬,从句法角度衡量符合英文的表达方式,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体现了连贯原则。译文的句子结构简单,方便读者理解。

5.3 基于忠实原则的译本分析《饮膳正要》汤类食疗方的英译总体上符合忠实原则,译者采用直译和音译+注释等方法实现了翻译的语际连贯。如:

例5原文:虚劳

译文:xulaodiseases

注释:diseases caused by asthenia of the viscera

虚劳是典籍中多个食疗方的相同适应症,译者以汉语拼音的形式音译了这一中医疾病名称,可以让目标读者从译文中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此外,译者也对该疾病进行了注释,准确说明了疾病的概念,这样读者就可以理解译文中汉语拼音代表的内容,从而了解虚劳的含义。通过音译和加注的方式,译文能够与原文保持一致,同时也达到了传递信息的目的。不过,译文中也存在一些错译、漏译之处,影响了译文的忠实度。如:

例6原文: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皮萝卜二个。

译文:Mutton(leg;bone and cut up),tsaoko cardamoms(five),chickpeas(half a sheng;pulverize and remove the skins),Chinese radish.

译者选择对原文进行直译以达到使译文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效果,但是译文中有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原文中的“羊肉一脚子”是《饮膳正要》中数次出现的食疗方原料,它相当于一只羊的四分之一,也可以理解为羊的一大块或一部分。译者很有可能将羊肉一脚子错误理解为了羊的一条腿,由此产生的译文不能向读者准确传递原文信息。其次,译者没有翻译萝卜的用量,也就没有客观呈现原文的文本内容,这会使读者感到困惑,并且对译文的完整性和忠实性有所影响。

6 小结

总之,翻译目的论对于中医英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的论的三项原则在《饮膳正要》汤类食疗方的翻译中均有所体现。译者采用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方法以及增译和音译+注释等翻译技巧,不过一些翻译不当之处对翻译目的的实现和译文的忠实度稍有影响。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对中医食疗的英译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有更多学者关注这一研究领域,推动中医食疗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