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於,杨才弟,宋云彩

(1.成都军区机关第二门诊部内二科,成都 610015;2.四川省人民医院城东病区内二科,成都 61010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人格主要表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1,3~7]。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的主要生物学基础是神经系统,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及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都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人的内分泌系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1,25~46]。不同于现代心理学的认知,笔者通过研读《内经》认为,脏腑及脏腑之气血阴阳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学基础,心理活动是脏腑官能的外在体现和特定的脏腑状态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现试述如下,以资讨论。

1 脏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内经》认为,精神活动是脏腑固有的官能。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将精神活动明确为脏腑的官能,将脏腑喻为官制中的履职者——这种职位与人相结合的特殊对象,揭示不同的结构基础决定各脏在精神心理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而不同的脏腑机能状态决定其不同的精神活动状态——这与不同的职位具有不同的职能、不同的人决定职能履行能力的道理是一样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说文解字》曰:志,意也。从心,之声。籀文及篆文“志”由“之”和“心”构成。“之”是脚离开地面的示意图,有行动的含义,整个字的意思是心里想采取的行动,由此产生志向的含义[2]。五脏之志即五脏所倾向的(情绪情感)活动,是脏腑官能表现形式之一。

1.1 认知是脏腑官能的协调过程

对于认知《灵枢·本神》述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任,甲骨文从人、从壬(承受),会人抱在怀里之意,引申为负担,任命、“妊”等意[3]197。在此为动词,有承受、负载外物而孕育化义之意。忆,回忆。意者,化“心任之物所化之义”而回忆之象。存,篆文从子(初生婴儿)、从才(草木初生),会生存、活着之意,引申为存在、保存、心里有、停聚等意[3]169。在此为动词,有保存、停聚之意。志者,也,记住、标记及记载文字的意思[3]247。在此的意思为:择意之所存以成。变,更也(《说文解字》);引申为移动、变通等意[3]384。在此为变通之意,存变即心存变通。思者,即据所而心有变通。慕,本义为思慕、思念,引申为仰慕、羡慕,在此应为思慕、求索之意。远慕,即求索幽远深藏的(物之道)。虑,即因所思而求索物之道(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处物者,与物处也。智者,因所得之道而与物处也。

通过对上述关键字句的阐释,综引文之意,可见《内经》中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心神)任物而明义、(脾意)化义而忆以成意,(肾志)封藏意之所存而聚以成志,(肝魂)升疏发散以生变,(脾意)运转所存之“变”以通达而成思,(意动而魂应则)积思而成虑,(肝魂)谋虑而成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神是认知的开始,脾意之思肝魂之虑是对认知的深化,肾志使认知信息封储而,肝魂使认知信息发散而变,脾意使认知信息输转而通,心神使认知信息任育而明。

认知同时也依赖于肺魄。《说文》曰:“魄,阴神也”,“魂,阳气也”。《灵枢·本神论》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所以“德流气薄”者,乾阳施而坤阴化也;“生之来”者,阴阳之精也;“两精相搏”者,阴阳之交媾氤氲也;“随神往来”者,交媾氤氲二气之阳也;“并精而出入”者,交媾氤氲二气之阴也。所以魄者,交媾氤氲二气的阴中之阴、阳中之阴也,乃一身阴精之总赅,肺藏之,主潜降、主制节。在认知过程中,肺魄不仅潜降(脾意所成之)意以资肾之封藏而,更重要的是使五脏-五神所主司的认知各环节制而有节,从而使认知过程完整而有序。

总之《内经》认为,认知过程是五脏官能协调的过程,五脏是认知的结构基础。

1.2 情绪情感是特定的脏腑状态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内经》认为情志活动是特定脏腑状态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灵枢·本藏》云:“心小则安……易伤以忧;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五脏皆小者……苦憔心,大愁扰”。阐述的是脏腑不同的大小形态、高低位置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灵枢·本神》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病者……令人善怒;虚则……善恐,如人将捕之”;“肾病……虚则……意不乐”,揭示脏气因虚实及病邪盛衰等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素问·宣明五气》云:“阴出之阳则怒”;《素问·调经论》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血气内却,令人善恐”,“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等,阐述了不同气血阴阳状态亦有不同的情感倾向。《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木太过……烦冤……甚则忽忽善怒;岁土不及……善怒……复则……善太息”;《素问·疏五过论》云:“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阐述了自然、社会因素是情感产生的外部客观因素。《灵枢·本神》云:“智者之养生也,必……和喜怒而安居处”;《灵枢·本藏》说:“志意者,所以……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悔怒不起”,显示情志亦是认知与意志作用的结果。

综而言之,情绪情感是特定的脏腑结构及气血阴阳状态,认知与意志过程、外界刺激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脏腑结构及气血阴阳状态是其生理基础。这与美国心理学家沙克特和辛格的情绪三因素理论(人的情绪状态实际上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的认识是一致的。

1.3 意志是脏腑状态的体现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内经》将人的自控调节机能概括为志意,其中包括对精神活动、行为等的调节。如《灵枢·本藏》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在《内经》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以及从于四气而调神等即是意志的体现。

1.4 脏腑结构是人格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综上《内经》认为,脏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脏腑的结构、气血阴阳水平决定了不同的心理趋向。

2 气血阴阳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素问·病能论》云:“病怒狂者”,因“阳气……暴折而难决”;《灵枢·淫邪发梦》云:“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素问·宣明五气》云:“阴出之阳则怒”;《素问·调经论》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揭示脏腑之气血阴阳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2.1 血脉营气精是认知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认知是脏腑官能协调的过程,是神魂魄意志在认知方面的体现。而《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血气上逆,令人善忘”,“阳气竭绝,令人善忘”;《灵枢·本神》云:“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表明气血阴阳及血脉营气精是五神活动的基础,是脏腑官能状态的决定因素,亦是认知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2.2 脏腑的气血阴阳是情感活动的物质基础

《内经》认为,脏腑的气血阴阳是情感活动的物质基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宣明五气》云:“精气并于心则善,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血气内却,令人善恐”,“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2.3 气血阴阳是人格形成的物质基础

《内经》认为,脏腑之气血阴阳是人格的物质基础。所以《灵枢·通天》云: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阴血浊”、“卫气涩”,其“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纳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其“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其“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其“谛好自责,有小小官,则高自宣,好为外交,而不内附”;阴阳和平之人“阴阳之气和,血脉调”,其“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揭示人身阴阳多少,气血清浊是人格形成的物质基础。

综上,脏腑之气血阴阳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与脏腑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因此心理现象是脏腑机能的外在体现和特定的脏腑状态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3 结语

《内经》通过“五脏-五神-五志-五行-五运六气”和“社会”构建了特殊的中医医学模式。“五脏-五神-五志”的配属,对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及心身关系、精神心理活动实现了系统认知。五脏系统作为精神心理活动的基础,使得心身、心理、精神疾患的诊断、治疗有章可循,是中医在心理疾患、心身疾患以及精神障碍等临床中的依据。

[1]梁宁建.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7,25-46.

[2]窦文宇,窦勇.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9.

[3]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69,197,247,384.

[4]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