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弋,聂友源

(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柳州 545005)

天王补心丹出自《摄生秘剖》,是临床常用的着名方剂之一,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功效。笔者近年来在治疗妇科疾病中,将丸剂改为汤剂,辨证加减运用此方收效颇佳,兹举病案如下。

1 崩漏

廖某某,女,25岁,2010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平素月经正常,近日因工作不顺,恰逢失恋,致心情低落,时而悲哀,时而烦躁,闭门不出,拒绝与他人交谈,渐致不寐、多梦,精神恍惚、健忘。本次月经提前8d而至,经量多,来势急,色红黏稠,伴口燥咽干烦热、心悸易惊,舌质红、苔少津、脉细数。中医诊断崩漏,辨证属心阴亏虚、心火亢盛、冲任不固,治以滋阴补血、清心安神、固冲止血。方用天王补心汤加减:丹参 10g,玄参 10g,天冬 15g,麦冬 15g,酸枣仁10g,当归 10g,生地 20g,五味子 6g,山栀子 10g,黄连 6 g,海螵蛸 10g,仙鹤草 10g,芥穗炭 10g,桔梗 5g,水煎服,每天1剂,分3次温服。5剂后血止仍惊悸,寐不佳,伴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脉细,症见虚热渐退,气阴未复,治宜益气养血安神,上方减山栀子、海螵蛸、仙鹤草、芥穗炭,加太子参 30g、茯苓15g、甘草 5g、远志 10g,水煎服,每天 1 剂,分 3次温服。服药7剂上述症状减轻,嘱其连续口服天王补心丹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下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1]。《医学正传·妇人科》:“崩漏不止之证,先因心火亢盛,于是血脉泛溢,以致肝实而不纳血,出纳之道遂废。”《素问·痿论》云:“悲哀太甚,则胞络绝,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张之和亦有“女子血崩多因大悲哭甚,则肺叶布,心系为之急,血不禁而下崩”之语。患者乃因悲哀、焦虑太甚以致伤神损心、阳气内动、冲任不固而致血崩。治宜滋阴补心、清热固冲,方用天王补心汤以滋阴补心;加用生地、黄连、栀子以清热凉营;海螵蛸、仙鹤草、芥穗炭以固冲止血而止崩;待血止后继以太子参、茯苓、远志加强益气养血安神,后继以补心丹补益心之气阴,方能获得满意疗效。

2 闭经

李某,女,39岁,2010年10年26日初诊。患者平素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中等。因忙于职称晋升,又要照顾家庭,劳心过度,月经已经7个月余不行,曾用西药治疗无效。诊见月经突然停闭7月余,伴心悸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干、口舌生疮,大便3~4d未解,舌质红、舌苔薄少津、脉细数。尿妊娠试验阴性,B超提示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辨证劳心过度、心阴耗损、心火上炎、胞脉闭塞,治宜滋阴泻火、调经通脉,方用天王补心汤加减:丹参10g,玄参 10g,天冬 10g,麦冬 15g,酸枣仁 15g,柏子仁 15g,当归 10g,生地 10g,茯苓 15g,五味子 10g,远志 10g,山楂 10g,莲子心 2g,甘草 5g,桔梗 5g。水煎服,每天1剂,分3次温服。服12剂后症状明显改善,无新生口疮,心悸等减轻,大便1~2d解1次,睡眠好转,但月经仍未至,继续以上方减莲子心加益母草15g、香附10g,服用14d后月经已经来潮,量可色红、黏稠,6d月经干净。后嘱其于月经干净后3d口服天王补心丹、逍遥散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月经恢复正常。

按:心主血脉,主神志,为脏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故有“君主之官”之称[2]。正如《素问·五脏生成》指出:“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女子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而血有赖于脏腑化生,心与胞宫借胞脉直接联系。《素问·评热病论》云:“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终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说明心与胞脉的关系,指出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为心包至胞宫的经脉,是心气下达胞宫的经路,心血心气能畅利下达胞宫时则经、带、胎、产正常,反之则产生胞脉闭塞等一系列妇科疾患。本例乃因长期劳心过度、心阴暗耗,导致心火上炎、胞脉闭塞、心气心阴不得下通胞中而致经闭。治疗上,李东垣提出“安心补血泻火,则经自行”。朱丹溪云:“因七情伤心,心气停结,故而血闭而不行,宜调心气、通心经,使血生而经自行矣”,两者均指出要养心阴、泻心火、通心气、和气血。故用酸枣仁、柏子仁、天冬、麦冬、五味子以养心之阴;玄参、生地、莲子心以泻心之火;丹参、当归、山楂、益母草、香附以活血通调心经、开通胞脉;远志、茯苓以宁心安神,桔梗载药入心经;继以天王补心丹、逍遥丸以善其后,方能经来病愈。

3 老年性外阴瘙痒症

韦某某,女,58岁,2009年5月26日初诊。患者绝经后反复外阴瘙痒半年余,经西医检查,排除糖尿病、黄疸、贫血、白血病、滴虫、霉菌性阴道炎等病。多次与雌激素、抗过敏、抗炎类西药治疗,均不见好转。症见外阴干燥,分泌物减少,瘙痒难忍,伴心烦、寐差、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辨证属心阴亏虚、血燥化风,治以滋养心阴、养血润燥,方用天王补心汤加减:太子参10g,玄参10g,丹参10g,天冬10g,麦冬 15g,酸枣仁 15g,当归 12g,生地 10g,茯苓15g,远志 10g,防风 6g,地肤子 9g,合欢皮 10g,夜交藤15g,甘草5g,陈皮6g,桔梗5g,水煎服每日 1剂,分3次温服。服7剂药后瘙痒较前减轻,睡眠好转,守方继服半月,诸症消失。

按:本例系老年患者,因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分泌物减少,导致外阴干燥而瘙痒。西药治疗副作用较大,故不宜多次服用。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因年老心阴不足,阴虚血燥而生风。《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治疗宜滋养心阴、养血润燥,方用天冬、麦冬、酸枣仁、当归、生地滋养心阴;茯苓、远志、合欢皮、夜交藤宁心安神;防风、地肤子祛风;太子参补气生血,丹参活血,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玄参滋阴泻心火;陈皮行滞健胃防滋腻,桔梗载药入心经,诸药合用,共奏滋养心阴、养血润燥之功,则瘙痒自愈。

4 围绝经期综合征

张某某,女,48岁,2010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素体阴虚,近半年来出现月经经期不规则,经期伴面部潮热、眩晕、汗出、心悸烦躁易怒且不能自制,月经前后则腰膝酸胀、耳鸣、神疲乏力,口燥咽干,夜寐欠佳,大便干燥。舌降苔少、干,脉沉弦细数。测血压、常规检查无异常。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心肾不交、肝阳上亢、心火上炎,治以滋肾柔肝、养心安神、育阴潜阳。方用天王补心汤加减:太子参 15g,丹参 10g,玄参 10g,天冬 10g,麦冬 10g,柏子仁 10g,酸枣仁 10g,当归 6g,生地10g,熟地 12g,桔梗 5g,获神 10g,五味子 6g,远志6g,旱莲草 10g,女贞子 10g,钩藤 10g,白芍 15g,浮小麦20g,天麻10g,天花粉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服7剂药后精神较前好转,大便正常,上方减柏子仁继服14剂,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守方继服10剂,诸症消失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绝经是每位妇女生命进程中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围绝经期是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1年内的期间。围绝经期妇女约2∕3可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3],属中医学绝经前后诸症范畴,其病因病机与肾有关,而心、肝、肾三脏关系密切。《备急千金要方·心脏》云:“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指出心肾水火既济,而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故发病多累及心、肝。本例患者因素体阴虚,届绝经前后、肾虚时期,则肾阴更为不足,进而致心阴、肝阴亏虚,出现心火上炎、肝阳上亢等证候。治疗上宜滋肾柔肝、养心安神、育阴潜阳,故用生地、熟地、白芍、旱莲草、女贞子滋阴养血、补肾柔肝;天冬、麦冬、玄参、天花粉甘寒滋阴清虚火;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茯神、远志、五味子宁心安神;当归补血润燥;太子参补气生血;丹参清热除烦;浮小麦敛汗;钩藤、天麻平肝潜阳、息风清热;桔梗载药入心经,诸药合用标本兼治,疗效确切。

5 体会

上述妇科疾病如崩漏、闭经、老年性外阴道瘙痒症、围绝经期综合症,病虽各异,病机则同,皆有心悸而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心阴亏虚、心火上炎之证候,故治以养阴清热,均可运用天王补心汤随证化裁,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治疗妇科疾病,在临床上往往责之于脾胃、肝肾,而从天王补心汤在妇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看,心与妇科疾病关系亦为密切。妇女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而心主血、藏神,当心之主血功能正常,气血能畅利下达,胞宫则经、带、胎、产正常,反之则胞脉闭塞,“心气不得下通”,妇科疾病相应而生。正如《妇科经论》云:“妇人百病皆自心生。”天王补心丹顾名思义是补心血,具有滋阴补血、养心安神的作用,在临床上治疗由心经病变所致的妇科病能获得良效。

[1]胡小怡.中医妇科学[Μ].南京:江苏科学科技出版社,2002:52.

[2]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6.

[3]乐杰.妇产科学[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