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娥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聊城 252600)

小儿腹泻或称泄泻病是儿科中发病率位居第二的常见疾病, 仅次于呼吸道感染,一般分为感染性腹泻及非感染性腹泻[1]。小儿非感染性腹泻是指非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同时伴随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及脱水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腹泻病,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最为多见,如处理不及时常会导致小儿严重脱水、体内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有统计指出,每年全球因为腹泻死亡的儿童高达500~1800万[2],因此如何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西医治疗原则主要是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基础上,选择蒙脱石作为止泻药控制腹泻,待肠道功能自行恢复,但其治疗效果欠佳。中医对该病的认识日臻成熟,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致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又因感受外邪或伤于饮食,导致泄泻多发[3-4]。中医有中药内服治疗及针灸、推拿等外用治疗方法,针对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临床已经总结出非常丰富的经验及治疗方法。本文旨在研究对比中医推拿联合针刺与蒙脱石散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已明确诊断非感染性腹泻的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患儿28例,女患儿32例,年龄3~38岁,平均年龄(28±5.7)个月,病程1~6 d,平均病程(2.5±0.6) d;对照组男患儿36例,女患儿24例,年龄4.2~42岁,平均年龄(31±4.9)个月,病程2~7 d,平均病程(2.3±0.8)d。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1 纳入标准 患儿因腹泻为主诉,大便次数≥3 次/d,可伴有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粪便呈水样或黏液样,无脓血便,镜检发现 WBC<10 /HP,粪便细菌培养阴性;从就诊时开始腹泻病程不超过1 周;患儿精神状况良好,年龄3个月至5周岁,具有一定的医疗配合性;患儿法定监护人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5]。

1.1.2 排除标准 精神状况欠佳,中度及以上脱水者;经实验室检查证实为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所致感染性腹泻者;就诊时已使用本治疗方案以外的其他治疗方案或治疗中病情加重者;患儿皮肤伴有出血倾向,或操作部位伴有不同程度的创伤、破损、感染级皮疹等,或伴有推拿、针灸禁忌症者;伴有较为严重的营养不良,或者合并肝肾、心脑血管与造血系统等对患儿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原发疾病及其他精神、神经疾病等严重疾病者;未完成整个疗程或不能配合而自行退出者[6]。

1.2 实验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补充维生素等常规处理。

1.2.1 观察组患儿给予推拿联合针刺方案进行治疗 推拿治疗:选穴:主要穴位为患儿的腹、脐、龟尾、脾经、大肠经、七节骨、足三里与捏脊(其中对于伤食腹泻加中脘穴、天枢穴,寒湿腹泻加推三关穴,对于湿热腹泻退六腑,并将补大肠改为清大肠)。操作:在治疗的过程中采取按揉推捏方式,患儿选取仰卧位,医护人员在手上抹匀按摩油,首先推补脾经与大肠,再此基础上分别推腹阴阳揉脐、摩腹、推七节骨、揉龟尾以及捏脊,最后揉患儿足三里,每次按摩时间控制在20~30 min之间[7]。

针刺治疗:选穴:主要穴位为患儿的足三里、天枢与三阴交以及足三里(伤食腹泻患儿加四缝穴与中脘穴,脾虚腹泻患儿加关元穴、气海穴与神阙穴,湿热腹泻患儿加阴陵泉穴,寒湿腹泻患儿加龟尾穴与神阙穴);操作:在临床操作中采用型号1.0寸毫针,进针控制在0.5寸,采用捻转方法进行平补平泻,不留针。四缝穴则采用点刺的方式,并挤出少量淡黄色或白色透明黏液[8]。

1.2.2 对照组患儿给予口服蒙脱石散(扬子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263,10袋/盒,3 g/袋) 用法用量:1岁以下患儿每日3 g分3次服用,1~2岁患儿每日3~6 g分3次服用,2岁以上患儿 每日6~9 g分3次服用,服用时将本品倒入半杯温开水(约50 ml)中混匀快速服用,2组患儿均以3 d为1个治疗周期。

1.3 评判标准

1.3.1 疗效观察指标 患儿临床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缓解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时间;大便次数减少时间。

1.3.2 免疫功能 临床导致小儿腹泻与病情延长的主要因素为免疫功能紊乱,因而这就要求在治疗前后分别抽取患儿空腹静脉血,同时采用免疫单扩散法对患儿血液中免疫球蛋白A与G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液中CD4/CD8水平,通常情况下CD4/CD8的正常比值控制在1.4~2.0之间,当患儿比值下降或倒置时则表明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出现失调[9]。

1. 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儿临床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表1显示,治疗1周期后观察组大便次数与性状恢复时间、腹痛及腹胀缓解时间、恶心呕吐缓解时间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显示,治疗1周期后2组免疫指标CD4与CD8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7,P<0.05)。

表2 2组患儿免疫功能比较

注:与观察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腹泻是儿科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综合征,婴幼儿消化系统尚未彻底发育成熟,同时免疫功能的不完善使得肠道环境更易受外界影响, 最终导致腹泻的发生。根据患儿不同的致病因素,在临床可以将其分为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2种类型。其中感染性腹泻致病原因多为细菌、真菌以及病毒感染等引起,而非感染性腹泻患儿致病原因则多为饮食不当、过敏以及气候因素[11],常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者水样便为临床症状特征。对于非感染性腹泻患儿而言,通常只是对患儿进行单纯补液,以维持患儿的水电解质平衡,但整个治疗及康复过程较为漫长且治疗效果不理想。

蒙脱石散在临床属于肠道黏膜保护剂,其含有双八面体蒙脱石微粉,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覆盖患儿的肠道黏膜,同时抑制患儿消化道内的细菌与病毒。除此之外,通过结合黏液糖蛋白等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患儿肠道黏膜对攻击因子起到防御能力,最终能随着肠道蠕动排出患儿体外,常被西医用于对患儿进行维持营养治疗及水电解质纠正等对症处理基础上的非感染性腹泻治疗[12]。而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病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其病因主要为伤于饮食、感受外邪以及脾胃虚弱等,由于脾脏主润化,因而非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位在脾胃[13]。推拿与针刺疗法相较于口服蒙脱石散属于外治法,能够调理阴阳起到助胃消食与健脾化湿作用,且并无毒副作用,具有可观的治疗效果,避免了年幼患儿经受药物之苦,配合度更好,更有助于疾病的治疗[14]。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能够通过针刺收缩患儿肠道局部血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儿肠道供血,同时对交感与副交感神经造成刺激,两者结合能够减缓肠道蠕动速度,减少腺体分泌,最终达到缓解腹泻的目的。而在针刺治疗中,天枢穴是腑气募集之所,而足三里则为手足阳明经的合穴,取合治内府之道,加刺三阴交能起到渗湿止泻、健脾益气、调理脾胃以及化湿等多种功效[14]。推拿是通过手法按摩刺激腹部,松弛消化道平滑肌,减少肠道蠕动。另一方面可加速局部血运, 使更多的炎性细胞及介质转运至肠道,维持肠道微环境平衡。龟尾穴即是督脉的长强穴, 揉龟尾穴具有通督脉经气作用,从而起到调理患儿大肠功能,最终实现止泻目的;而捏脊能够疏通患儿督脉和膀胱,从而起到行气活血、通经活络以及调节脏器功能等作用[15-16]。

本课题研究组长期致力于小儿脾胃病的研究,认为脾虚湿盛及肠道微生态环境失衡是小儿泄泻的主要发病机制,而免疫功能紊乱则造成病情的迁延不愈。本文以我院儿科120例确诊非感染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比推拿联合针刺穴位与蒙脱石散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分析。临床疗效指标观察显示,观察组腹痛、呕吐等症状及大便性状、次数等缓解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不难看出,推拿联合针刺穴位比口服蒙脱石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能提升机体免疫力,避免年幼患儿经受药物之苦,同时安全无毒副作用。

综上所述,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及社会意义,无论是在农村、社区还是城镇均具有很高的临床实践操作性,值得推广,为能更好地造福人类、为广大儿童健康保驾护航[17]。

参考文献:

[1] 王卫平. 儿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1-260.

[2]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53-154.

[3] OKITSU S, KHAMRIN P, THONGPRACHUM A, et al. Detection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cosavirus in a pediatric patient with acute gastroenteritis, Japan[J] . 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2014,28(3): 125 - 129.

[4] 廖娜,王海泉,贾学秀. 推拿治疗小儿脾虚型腹泻的研究概况[J]. 中医外治杂志,2013,22(3):49-50.

[5] 陈洁荣. 婴幼儿腹泻的中医辨证施护[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22):175.

[6] 周国庆,刘明辉. 微生态制剂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J] . 中国医药科学,2014,17(12): 62-66.

[7] KOO HL, DUPONT HL. Rifaximin: a unique gastrointestinal selective antibiotic for enteric dis 〔J〕 . 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10, 26 (1): 17-25.

[8] 殷明,陈秀珍,韩新民,等.推拿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 30 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6(1):40-41.

[9] 许华,刘华,曾永梅,等. 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病 126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1):2-4.

[ 10] ICHIHARA MY, RODRIGUES LC, TELES SANTOS CA, et al. Effectiveness of rotavirus vaccine against hospitalized rotavirus diarrhea: A case -control study[ J] . Vaccine,2014,32(23): 2740-2747.

[ 1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泄泻诊断依据标准及证候分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2] 苏志维,任玉兰,周思远,等.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古代针灸治疗腹泻的经穴特点[ J]. 中国针灸,2013,33(10):905 -909.

[13] 潘丹,蔡世宏,林巧,等. 点刺配合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观察[ J] .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 (11): 831- 832.

[14] GRIMWOOD K, LAMBERL SB, MILNE RJ. Rotavirus infeetiom and vaccines: burden of illness and potential impact of vaccination〔J〕 . Paediatr Drugs, 2010, 12 (4): 235-256.

[15] 冷丽,罗红平,费翔,等. 小儿推拿治疗伤食泻现代文献分析与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5):419-420.

[16] 杨晓仙,金宏柱. 运脾调中推拿法配合点刺治疗小儿腹泻 40 例[ J]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5(6):474 - 475.

[17] 孙武权,严隽陶. 推拿手法频率的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J]. 按摩与导引,2012,22(9):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