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彩虹,张 杰,龙盛荣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阳 110001)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CS)是一种以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能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综合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也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长时间伏案工作、开车,缺乏适当的运动致使颈椎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据报道,颈部疼痛的总体发病率为0.4%~86.8%(平均23.1%)。在高风险人群(办公室和电脑工作者)中,颈痛的1年发生率为10.4%~21.3%[1]。在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约为3.8%~17.6%,且每年新增颈椎病患者大约为100万人左右[2]。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消炎镇痛类药物以消除炎症和减轻疼痛,常用的药物是非甾体类镇痛剂,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营养神经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3],但西药的使用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而Mou等[4]研究发现,通过刺络疗法治疗颈椎病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还能改善其生活质量。随着颈椎病治疗研究的进展,目前国内外关于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逐年增多。本研究利用Go-PubMed这一检索工具,对PubMed 收录的与针灸治疗颈椎病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以了解应用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概况。

1 研究方法

1.1 检索工具和数据来源

GoPubMed作为一种文献分析工具, 以PubMed这一目前最具权威性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数据为来源,在PubMed上输入检索词,获取相应的检索结果,以期利用GO(gene ontology,GO 基因本体) 和MESH(医学主题词表) 对检索结果进行简单的提炼[5-6],从中提取GO术语和MESH 主题词,自动生成临时基因本体和医学主题词表,进而全方位分析文献,并从不同的视角给出可视化的分析结果。

1.2 检索方法

选取的检索式为acupuncture[mesh]AND depression[mesh],检索时间为2017年7月7日。

2 结果

2.1 研究主题

表1显示,共检出针灸治疗颈椎病相关文献981 篇,其中排在前20 位的高频词有病人、针灸、人类学等,这些高频词可以归为以下几类主题, 一是干预措施,包括针灸、针灸治疗、针灸穴位、疗法、针数和电针; 二是治疗病症,有颈部疼痛、综合征; 三是适用人群,包括人类、病人、男性、女性、成年人、中年人; 四是疗效评价,包括研究报告、医学化(Medicalization)、评价研究、动物、对照组、肌肉。对以上四类主题进行分析可知,这981篇文献主要是研究疗效评价问题。通过阅读搜索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文献摘要,研究得出这些文献以临床研究类型偏多,其中一部分文献是研究运用针灸专门治疗颈椎病,而另一部分文献是探讨针灸治疗伴有颈椎酸痛不适等其他病症,如偏头痛、椎关节强硬、腰椎间盘突出、中风、失眠、外伤性脑损伤等。

表1 排名前20位的针灸治疗颈椎病文献高频词表

2.2 发文年份

图1显示,自1970年至今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相关文献数量分布情况。1970年及之前的几年,每年0篇文献,此后呈缓慢上升趋势,2003年有6篇,其后文献量保持稳定增长,2015年有21篇,2016年有32篇,最近5年共有文献量115篇。

图1 PubMed中收录的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文献年代分布

2.3 载文期刊

表2显示,文章发表的期刊非常分散,发文量在3 篇以上的有98种,其他许多期刊则只载有1篇文献。排在前10位的期刊中,中国期刊有3 种,《中国针灸》(ZhongguoZhen Jiu) 载文量最多计39篇,占总数的3.98%;排在第2 位的是《针刺研究》(Zhen Ci Yan Jiu)发文15篇占比1.53%。前13 位期刊中,载文量比较多的以中国期刊为首,文献总数为65 篇占总数的6.63%,国外期刊(以英美期刊为主) 的文献总量39 篇占总数的3.98%。

2.4 文献作者所属国家和城市

图2表3显示,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分布在全世界各个地方,主要集中于欧洲、美国和东亚,其中中国、美国、英国、韩国、日本5国发文总量169篇占总数的将近17.2%,城市中文献数量最多的为北京、首尔、上海和台北。

图2 PubMed中收录针灸治疗颈椎病文献作者分布地图

2.5 作者及合作网络

从检索结果来看,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文献没有核心作者,也没有形成作者合作网络。

3 讨论

3.1 针灸治疗颈椎病研究文献质量有待加强

从针灸治疗颈椎病文献发表的杂志来看,载文量最多的前两位是中国的针刺类期刊,国外期刊主要是补充与替代医学类为主,且发文期刊也比较分散。从城市文献数量来看,像北京、首尔、上海和台北这些经济、教育、文化较为发达的地方其发文量较其他地方高,这表明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存在较为严重的地域问题。除外中国发文量前两名的颈椎病研究与实践期刊,在余下的期刊中,发文过5篇的只有荷兰的《疼痛》(Pain,2016年影响因子为5.445)。虽然相关文献数量逐年增加,但总体影响因子分值不高(基本小于5)[7],这表明文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在Trinh[8]等所进行的系统评价中,所纳入的针灸RCT研究文献,采用满分5分的Jadad评分法,其纳入文献的评价分仅为2.3分。

表2 PubMed中收录针灸治疗颈椎病文献发文量3篇以上的期刊名称

表3 PubMed中收录的针灸治疗颈椎病文献发文量排在前10位的国家和城市

正是由于无论在“质”还是“量”方面,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都还不够成熟,所以有必要加大对针灸治疗颈椎病等骨关节病的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以提高文献质量,并促进针灸在骨关节病治疗中的应用。

3.2 针灸治疗颈椎病研究的困境

本次研究中,“病人”“人类”“女性”“男性”“成人”“中年人”出现的频率总共为990次。表1显示,运用针灸方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有了一定的数量。然而在针灸的临床研究中,盲法的实施却存在一定的困境。盲法作为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9-10],其试验通常以安慰针即假针灸的形式对患者施盲[11-12]。而假针灸通常可分为两类,如非穿透性和穿透性假针灸。其中在非穿透性假针灸的试验中,40%的受试者可以区分假针灸与实际治疗[13],打破了盲目的隐瞒,致使假针灸临床实验的结果产生偏移。因此,在实际针灸临床研究中,盲法的选择与实施也是重要的一环。表1显示,本次检索中,“动物”在针灸治疗颈椎病文献高频词中排在20位,出现频率54次,表明针灸治疗颈椎病的动物实验研究偏少,而临床研究侧重于疗效评价,动物实验侧重于机制研究,说明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机制研究可能还不够深入。完善动物实验研究,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可能具有研究前景。

3.3 针灸治疗颈椎病疗效评价问题仍是难点

从文献的高频词中不难发现,针灸主要用来治疗伴有颈部疼痛的其他多种病症,如偏头痛、脊髓损伤、椎关节强硬、腰椎间盘突出等。颈椎病本身并不复杂,它可能单独发病,也可能伴随其他疾病而发生,并可能随其他疾病的变化而变化。在临床治疗中,针灸与其他缓解颈椎病疼痛的药物也可以同时应用。这些复杂的情况,增加了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评价难度。

在中医的临床研究中,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代表的群体化研究方法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了诸多成功的案例[14-16]。但是在实际研究中,颈椎病的治疗多为分型论治,其群体化研究严格、一致的控制方法学与中医辨证论治细致、多变的实践特征较难契合,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17]。同时,中医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的主观性指标比较多,如生活质量、症状评分、功能性变化等,依赖于医生和患者的主观判断,易受到主观偏见和回忆偏倚的影响,不能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没有客观量化的依据,缺乏一定的“金标准”[18]。因此,不可凭借不可量化的主观经验和缺乏指导的患者意愿进行决策和调整,而应将客观、规范的方法指导证据在个体层面的应用转化模式应用于具有复杂思辨因素的中医临床实践中[19]。

颈椎病作为一种分型较为复杂的病种,为更好地解决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评价问题,有研究提出,临床最小意义变化值(minimum clinically impotant difference,MCID)的应用范围与中医针灸的主观疗效评价指标有较多的相符[20],如McGlothin等[21]在基于国外针灸临床研究阴性结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临床最小意义变化值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性,并论述了它的确定方法。

从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相关文献数量来看,2003年以后文献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状态,且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所以应用针灸治疗颈椎病将会变得愈加重要,也可能会越来越流行。为提出更多优质、可行的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方案,应加快优化现有的治疗方案,注重临床最小意义变化值与针灸治疗疗效评价的相关性研究,为进一步的医疗决策和医疗政策提供更加客观、合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