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嵩隐

(北京嵩隐书院,北京 101501)

1966年夏,河北威县章台南镇村中医师张大昌家藏的南梁·陶弘景撰述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绢本医书被毁佚。该卷为张大昌祖父张偓南于1918年自敦煌藏经洞守洞道士王圆箓手中购得,至张大昌时已家传三代,此卷世间绝无仅有,张家一直视若珍宝,现竟毁于一旦[1-2]。所幸在该卷被抄前,张大昌责成弟子范志良、王子旭录有2个抄本,加之大昌自幼对卷文诵记于心,两相比对方使这一孤本医书免作广陵之散[4]。

1974年初至转年底,张大昌以和氏怀璧之心,2次向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献书”[2],引起了中医研究院领导沙洪及马继兴、王雪苔的注意,遂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专家张政烺、李学勤进行真伪鉴定,结论是“此书不是近代的伪作,但也不可能是早到梁代的作品”[1]。1976年1月7日,国家科技部联合中医研究院在北京西苑医院召开中医专家座谈会,与会中医界耆宿岳美中、钱伯煊、赵心波、赵锡武、耿鉴庭、方药中及相关部门领导沙洪、彭杰、王雪苔等对该书进行了深入研讨。会后,王雪苔受命赴河北民间查访此书流向[2]。 1988年,经时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王雪苔互勘和厘定,《辅行诀》校订本收入中医文献专家马继兴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一书,正式公诸于世[2]。由于该书身世离奇,加之与张仲景的《伤寒论》具有直系渊源,立即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在国内外中医界引发了长达数十年的学术探究和争鸣。

然而时至今日,《辅行诀》核心奥旨:五脏二十五味药物五行互含位次机理、五脏补泻方剂构成法则及五脏方药补泻图等内容仍悬而未解。笔者潜心易、医等传统文化几近20载,现不揣谫陋,试从易医同源及子午流注针法视角对此予以破译。

1 《辅行诀》五脏二十五味药物五行互含位次解析

为明终始,先将《辅行诀》通篇枢要:五脏药物五行互含位次及五脏方药补泻图两段原文予以摘录。鉴于《辅行诀》世存诸多版本,且版本间互有出入,笔者谨以张大昌入室弟子[10]、《辅行诀》研究专家衣之镖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药性探真》书后附录之“整订本”为准,原因是在该整订本“凡例”中,其称此本“力求恢复陶氏原作原貌”[8]。毋庸讳言,此本行间亦不乏令人起疑之处,诸如下面引文中“撰《汤液经法》三卷”之“卷”字,他本多脱缺,此镖直以卷字填之,不知何据?笔者长期埋首国故,所读多为古籍旧本,知古之“卷”几近于今之“章”,每卷容量并不甚大,以陶弘景所述《汤液》之巨[8],仅作三卷,断不近理。《汤液》存目于班固《汉书·艺文志》,被标为三十二卷[4],当属可信。再如下文中“亦百二十五首”之“亦”字,按行文通例显属不类,以陶弘景之博恐无此谬,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然之镖于此积功已30余载[10],在原卷毁佚情境下,舍镖而何?惟愿此类瑕疵仅为豹斑耳。需要指出的是,笔者为最大限度地接近古人,原文中由衣之镖自注由其补入的40字内容[8]删之不录,以空缺出之。《辅行诀》相关原文:

“……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五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五首……□□□□□□□□□□□□□□□□□□□□□□□□□□□□□□□□□□□□□□□□……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琅玕为之主。生姜、伏龙肝为火;附子、阳起石为土;细辛、礜石为金;干姜、雄黄为水。

味咸皆属火,丹皮、凝水石为之主。大黄、禹粮石为土;葶苈子、芒硝为金;泽泻、磁石为水;旋覆花、硝石为木。

味甘皆属土,人参、赤石脂为之主。甘草、石膏为金;茯苓、乳石为水;薯蓣、云母为木;甘草炙、石英为火。

味酸皆属金,麦门冬、石绿为之主。枳实、白矾为水;芍药、硫黄为木;萸肉、皂矾为火;五味子、曾青为土。

味苦皆属水,地黄、滑石为之主。黄芩、代赭石为木;黄连、丹砂为火;术、黄土为土;竹叶、白垩土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8]”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8]”

为脉络清晰计,下面笔者将《辅行诀》以上图文破译,心包经药物补遗等问题逐一列出条目加以解说。

1.1 《辅行诀》五脏二十五味五行互含位次解析

以木为例,陶弘景所谓“味辛皆属木”之木,非指肝经而言,乃指五行之木。凡木性皆存于五脏之中,其余金、水、火、土皆然,盖因五脏又各含五行,此理与子午流注针法相通。而木类在五脏又是如何分布的呢?该条诸木之后所标五行便是密钥。其余金、水、火、土诸类于诸脏分布法窍,莫不如此。

1.1.1 “味辛皆属木”之木类五脏归属 “桂、琅玕为之主”,即此两味列属肝经之木;“生姜、伏龙肝为火”,即此两味列属心经之木;“附子、阳起石为土”,即此两味列属脾经之木;“细辛、礜石为金”,即此两味列属肺经之木;“干姜、雄黄为水”,即此两味列属肾经之木。

1.1.2 “味咸皆属火”之火类五脏归属 “丹皮、凝水石为之主”,即此两味列属心经之火;“大黄、禹粮石为土”,即此两味列属脾经之火;“葶苈子、芒硝为金”,即此两味列属肺经之火;“泽泻、磁石为水”,即此两味列属肾经之火;“旋覆花、硝石为木”,即此两味列属肝经之火。

1.1.3 “味甘皆属土”之土类五脏归属 “人参、赤石脂为之主”,即此两味列属脾经之土;“甘草、石膏为金”,即此两味列属肺经之土;“茯苓、乳石为水”,即此两味列属肾经之土;“薯蓣、云母为木”,即此两味列属肝经之土;“甘草炙、石英为火”,即此两味列属心经之土。

1.1.4 “味酸皆属金”之金类五脏归属 “麦门冬、石绿为之主”,即此两味列属肺经之金;“枳实、白矾为水”,即此两味列属肾经之金;“芍药、硫黄为木”,即此两味列属肝经之金;“萸肉、皂矾为火”,即此两味列属心经之金;“五味子、曾青为土”,即此两味列属脾经之金。

1.1.5 “味苦皆属水”之水类五脏归属 “地黄、滑石为之主”,即此两味列属肾经之水;“黄芩、代赭石为木”,即此两味列属肝经之水;“黄连、丹砂为火”,即此两味列属心经之水;“术、黄土为土”,即此两味列属脾经之水;“竹叶、白垩土为金”,即此两味列属肺经之水。

下面将以上二十五味脏药之解以表格形式列出,并将金石类药物予以剔除,原因是杂以金石易致眉目不清;次则当年查访当事人王雪苔对《辅行诀》原文金石之有无始终存疑[3];再则金石药物性烈,倘炮制失范易致不测,故略。对其有兴趣者可自行配合玩味。

表1 刘嵩隐《辅行诀》五脏药物五行互含位次之图

表1显示,五脏及其对应药物五行生克补泻自可了然。诸如补味:桂枝木比肩扶助本经肝木;丹皮火比肩扶助本经心火;人参土比肩扶助本经脾土;麦冬金比肩扶助本经肺金;地黄水比肩扶助本经肾水。又如泻味,芍药金克泻本经肝木,黄连水克泻本经心火,附子木克泻本经脾土,葶苈火克泻本经肺金,茯苓土克泻本经肾水。

以上诸经补泻主味均为《辅行诀》所载五脏补泻方剂之君药,且药性与方剂组成机理悉合,对此后文尚有详细解说。诚然,上述二十五味个别药物难免被后人改窜,但大势布局当不出陶弘景本意,至于药味偶存擅动之谬,可从容商量并予修正。

2 《辅行诀》五脏补泻方剂组方原则解析

《辅行诀》五脏补泻方剂组方原则,衣之镖整订本录有一段原文,此段文字为他本所鲜见,他本即便涉及亦较之简约。倘此说解为陶弘景口诀而非后人增补,其宝贵不言而喻。该段文字云:“此篇所列大泻汤散法,悉是小方加母脏泻方之佐、监臣,及子脏泻方之监臣各一两;大补汤散法,悉是小方加下方君臣者,上四味俱作三两,余三味俱作一两。所加均为益以其生,即制其所克,助以母气者。如《难经》之义,‘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也。[8]”细读此段解文,偶有混沌之处,如“下方”二字实为子脏方义。考察行文风格颇类大昌手笔,然大昌已归道山,文字出处已不可考,故其真伪暂且勿论,姑采其理。上解乃针对补泻大方而言,现以《辅行诀》大泻肾汤散为例之说法。该剂药味组成是:“茯苓、甘草、黄芩各三两,大黄、枳实、生姜各一两”[8]。前三味茯苓、甘草、黄芩为原书小泻肾汤散之方剂,即上面解文所谓“小方”;其后大黄、枳实两味,乃解文“母脏泻方之佐、监臣”,肾之母脏为肺,即原书小泻肺汤散“葶苈子、大黄、枳实”之臣、佐两味;后面一味生姜,为解文“子脏泻方之监臣”,肾之子脏为肝,即原书小泻肝汤散“芍药、枳实、生姜”中之监臣生姜是也。以上即为《辅行诀》大泻肾汤散组方原则。该书诸脏泻剂大方构成原理,悉以此推,补剂大方组成亦如其解,大法大抵如此。

前面笔者对此大方之解出处存疑,盖因此若为陶弘景所出,先生何以独为大方作解,而于小方不置一词?而况大方之解乃以方释方,此为滞后之解,并非自“二十五味五行互含”中来,故追本溯源,必究小方与“二十五味”关系才是。小方之要甚于大方,盖小方之味均为施治主药,此为立方之基,不知此,乃饮水而不识其源矣。此外,本文既为《辅行诀》作解,除上述二十五味药性五脏归属于理不悖之外,尚需能将二十五味药物依固定口诀还原为方剂才是,此乃上古经方之特质,非此不可轻言得解。

《辅行诀》五脏补泻小方组方原则诸抄本均不见载,且予释之。

2.1 考《辅行诀》诸脏小方之立,凡泻剂构成均循以下原则:以本脏五行克我之味为君;以母脏克我之味为臣;以子脏与我比肩相助之味为佐使(注:“我”乃本经之谓,此即京房火珠林法之“本宫”[14]是也,下同)。依此原则,诸脏泻剂方解如下。

2.1.1 肝经小泻肝汤散原方组成是:“芍药、枳实熬、生姜切,各三两。[8]”查笔者前表1,肝经木本经克我之味为芍药金;母脏肾经水克我之味为枳实金;子脏心经火与我比肩相助之味为生姜木,故组方如此。

2.1.2 心经小泻心汤散原方是:“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8]”查前表,心经火本经克我之味为黄连水;母脏肝经木克我之味为黄芩水;子脏脾经土与我比肩相助之味为大黄火,故组方如此。

2.1.3 脾经小泻脾汤散原方是:“附子一枚,炮,生姜切,甘草各三两。[8]”查前表,脾经土本经克我之味为附子木;母脏心经火克我之味为生姜木;子脏肺经金与我比肩相助之味为甘草土,故组方如此。

2.1.4 肺经小泻肺汤散原方是:“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枳实各三两。[8]”查前表,肺经金本经克我之味为葶苈火;母脏脾经土克我之味为大黄火;子脏肾经水与我比肩相助之味为枳实金,故组方如此。

2.1.5 肾经小泻肾汤散原方是:“茯苓、甘草、黄芩各三两。[8]”查前表,肾经水本经克我之味为茯苓土;母脏肺经金克我之味为甘草土;子脏肝经木与我比肩相助之味为黄芩水,故组方如此。以上为《辅行诀》五脏泻剂小方构成之解,下面对五脏补剂小方构成机理予以破解。

2.2 五脏补剂小方组方法则是:以本脏五行与我比肩相助之味为君;以母脏与我比肩相助之味为臣;以本经所克之脏克我之味为佐使;本经我克之味为调引。依此原则诸脏补剂方解如下。

2.2.1 肝经小补肝汤散原方是:“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薯蓣一两。[8]”查前表,本经肝木与我比肩相助之味为桂枝木;母脏肾经水与我比肩相助之味为干姜木;本经肝木所克之脏脾经土之克我之味为五味子金;本经肝木我克之味为薯蓣土,故组方如此。

2.2.2 心经小补心汤散原方是:“牡丹皮、旋覆花、竹叶各三两,萸肉一两。[8]”查前表,本经心火与我比肩相助之味为丹皮火;母脏肝经木与我比肩相助之味为旋覆花火;本经心火所克之脏肺经金之克我之味为竹叶水;本经心火我克之味为萸肉金,故组方如此。

2.2.3 脾经小补脾汤散原方是:“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白术一两。[8]”查前表,本经脾土与我比肩相助之味为人参土;母脏心经火与我比肩相助之味为甘草炙土;本经脾土所克之脏肾经水之克我之味为干姜木;本经脾土我克之味为白术水,故组方如此。

2.2.4 肺经小补肺汤散原方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细辛一两。[8]”查前表,本经肺金与我比肩相助之味为麦冬金;母脏脾经土与我比肩相助之味为五味子金;本经肺金所克之脏肝经木之克我之味为旋覆花火;本经肺金我克之味为细辛木,故组方如此。

2.2.5 肾经小补肾汤散原方是:“地黄、竹叶、甘草炙各三两,泽泻一两[8]”查前表,本经肾水与我比肩相助之味为地黄水;母脏肺经金与我比肩相助之味为竹叶水;本经肾水所克之脏心经火之克我之味为甘草炙土;本经肾水我克之味为泽泻火,故组方如此。

以上即《辅行诀》五脏小方补泻诸剂组方原则,经方谨严如此,可谓环环相扣,药药互根,不容一毫之妄。邵子曰:“间不容发”[9];陶弘景曰:“方圆之于规矩也。[8]”

3 《辅行诀》五脏方药补泻图解析

《辅行诀》五脏方药补泻图因其熔河图之数与医道之法窍于一炉,素来被解家视为畏途。其实,该图所示不出大易之理,即天道左旋为阳为温为补,乃天道顺行;天道右旋为阴为凉为泻,乃天道逆行。顺行者,春夏之时;逆行者,秋冬之际[11]。河图配数诀曰:“亥子一六水,巳午二七火;寅卯三八木,申酉四九金。五十中间土。[9]”一二为水火之生数,六七乃水火之成数。《辅行诀》补泻大方药味均依此水火成数而立,即泻剂大方药味皆取六水之成数,补剂大方药味皆取七火之成数。《内经》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12],此之谓也。

关于补泻图中诸味之于诸脏之体用问题,依张大昌注解,悉以体味为泻,以用味为补[7]。粗看近理,细究则存只执一端之弊,以理推之,体用实为阴阳之别署,二者互根,其君臣之易当以疾患虚实论之。且以肾经小方为例,实家施以泻剂,以甘味为体,以苦味为用;虚家授以补剂,以苦味为体,以甘味为用。详小泻肾汤散:“茯苓、甘草、黄芩各三两[8]”查陶弘景所定“二十五味五行互含”文,知茯苓、甘草为甘味之属,其为泻肾之体;黄芩则居苦味之列,其为泻肾之用,其余诸脏泻剂小方组方体用原则,莫不如此。至于补剂,则图中体用易位,仍以肾经小方为例,法如前述。补剂以苦味为体,以甘味为用;复以化味调而引之。式见小补肾汤散:“地黄、竹叶、甘草炙,各三两,泽泻一两[8]”查陶弘景“二十五味五行互含”文,知地黄、竹叶为苦味之属,其为补肾之体;甘草归甘味之列,其为补肾之用;泽泻则为咸味,咸入肾,故其为补肾之调引。其余诸脏补剂小方体、用组合机理,概以此推。

以上五脏药味补泻配合转化之机,不出五行生克制化藩篱,内中机理当于彼此生扶克制之间求之,倘仅凭味觉辨识,无异于盲人摸象。易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9]”古圣之言,可谓纲纪。

表2 刘嵩隐十二经子午流注辅行诀针药配合表

4 《辅行诀》手厥阴心包经药物补遗

按人体十二经,前文《辅行诀》诸阴经独缺手厥阴心包经及其药属,陶弘景即谓“脏腑用药”,理当无此之遗。衣之镖《辅行诀》整订本“二十五味”之下载有这样一段文字:“又有药十三种,宜明其五行互含之事,以备心病方之用”[8],下录药味种种。此段内容貌似心包用药,然不知其所自,他本亦不见载。考其所录诸味药性及五行归属,明显芜杂不经,疑非陶弘景真传,故不敢贸然为式。笔者遍览《辅行诀》其他抄本,最早获得张大昌传授之范志良、王子旭二人抄本在“二十五味”之后皆录有这样一段文字:“磠砂 桂心为木,矾石 栝楼为火,姜石 薤白为土,曾青 山茱萸为金,卤碱 龙胆为水。[5-6]”此段文字为陶弘景手定,还是弟子增补,抑或后人窜入,已不可考。然上述诸味与《辅行诀》范、王抄本中心包经补泻方剂确有某种呼应,且药性及五行归属大体不逾规矩,诸如栝楼、茱萸、桂心三味,皆得其所。又如龙胆,世人皆知有泻肝之功,而肝与心包同属厥阴,且肝为心母,削母而子自虚,故龙胆之水居制本经相火之位,与理不悖。然该经补泻方剂构成却不循他脏口诀而自成体系,或五脏惟心独设君、相主仆二位,且君火药物已与他脏交互配伍,此相火惟兀自独行亦未可知。此间真机,尚需日后从容推敲,在此,先将该经药物予以收编,暂补诀璧。为就近习及疏于本草者,且将药名予以修补,桂、术悉复全貌。此外,鉴于《辅行诀》药法与子午流注针法内在机理异曲同工,笔者认为《辅行诀》可谓“子午流注药法”。为便针、药融通、比较,兹将《辅行诀》脏腑诸药与子午流注腧穴[13]合于下表。表2显示,凡病可药、可针,且有执简驭繁之妙,倘二者合纵十二经,医道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