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根据所给开头续写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②与开头衔接自然连贯;③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④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⑤不少于600字;⑥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开头: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2013年河北省中考作文试题)

我的语文我做主

(①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我坚信这句话没有错!)

妈妈说:不要看和学习无关的书了,快点复习功课准备考试吧!我偏不!(②什幺书算“和学习有关”啊?难道只是那些练习册?)我的枕头下经常藏着一本我喜欢的课外书,每天不管作业写到几点,哪怕脑袋累得像灌了铅,临睡前我都要翻上两三页,这是我的必修课。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乏味,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我可以少说话,但我可不想变得太丑。我觉得这样随性所致的阅读能让我更好地放松身心,更快地进入甜美的梦乡。尤其让人欣慰的是,我的作文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老师常夸我的文章思路开阔、选材广泛,我知道这得益于“我读什幺书我做主”。

(③爸爸说:别看电视了,快做作业去吧。)我偏不!(④我爱看《人与自然》,它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我爱看《百家讲坛》,它让我领略到了高山仰止的大家风范;我爱看《科学探秘》,它让我体会到了科技进步的力量。)当然,我还爱看《赛场风云》、《新闻联播》、《军事天地》……去年夏天,我还报名参加了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居然战胜了三个成年对手,赢得了一部金立智能手机!父亲节时,我把它当作礼物送给了爸爸。爸爸高兴地咧开大嘴笑,我知道这也是得益于“我看什幺书我做主”。

同学们说:考场作文可不能说真话啊!说真话的作文太平淡,不轰轰烈烈,不会得高分。我偏不!为什幺要说假话、编故事?(⑤作文不就是要展现自己真实的、独特的心灵吗?)说言不由衷的话有什幺意思?难道千人一面的文章反而成了好文章?左丘失明乃着《左传》,孙子受膑刑,兵法传世……古代能够流传下来的好文章,哪篇不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创作啊?

(⑥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我仍然坚信这句话没有错!)课外阅读、广泛涉猎、写真情文,都是我的主张。我会继续坚持我的语文我做主!

(本文摘自网络)

纵观河北省近年中考作文命题,可以看出命题人主要倾向于命题和半命题作文。2013年命题人却打破了旧的命题思路,进行了大胆创新,变为根据作文开头“续写作文”,题目自拟。这个命题既新颖、又更大限度地给予了考生自由:命题的自由、选材的自由、立意的自由,真正实现了“自由作文,酣畅表达”。命题者力求让各个层次的考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同时,这个命题的特点,也有效地避免了考前押题、套题的弊端。这道题目的关键词是“语文学习”,而且给定开头的重心在“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在自然中,对风雨云月、飞雪瀑布、山水草木等自然万物的感悟皆可入题;在生活中,对一段经历、一组新闻、一场对话,及一个镜头的感悟亦可入题;在畅想反思中,感受语文之美之智,享受语文之情之趣,也可以在诗词典故中读出别样的意味和情怀……这是个极具包容性的命题,身边生活、天地自然、诗词典故、人文情怀无所不包,考生可以选择的素材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

《我的语文我做主》构思令读者眼前一亮。在文章主体部分,考生分别以“妈妈说”、“爸爸说”、“同学们说”领起,分别摆出人们关于“语文学习”普遍认同的几个观点。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文中,作者多次提出问题——什幺书算“和学习有关”啊?难道只是那些练习册?……生活中,大约是小孩子最爱发“问”了。因好奇而问,因问而更加好奇。作文中,灵活发问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1.发问开篇,魔力无边。作文开篇便设置一个疑问,把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含蓄地展现出来,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更可以在作文题目上直接发问,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花儿为什幺这样红》等,不由读者不满怀兴趣地读下去。

2.文中发问,左右逢源。在文章的上下衔接之处设置一问,不仅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更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欲罢不能,急读下文。如《驿路梨花》一文,深山月夜,梨树林边,“我”和老余急于投宿却找不到人家,好不容易发现小茅屋却不见主人,于是“我们”猜测:“这是什幺人的房子呢?”后文一波三折,使故事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3.文尾发问,引人深思。一篇优秀的文章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课文《羚羊木雕》的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就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句①,开篇在文题所提供的“开头”基础上,加上“我坚信这句话没有错!”明确自己的观点。

句②,连续发问。第一问为疑问,想知道什幺书与学习有关;第二问为反问,明确不只是练习册与学习有关。

句③,模仿爸爸的语气开段,表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与前文的“妈妈说”、后文的“同学们说”形成段间排比,体现文章的结构美。

句④,运用排比句展现自己从电视节目中所学到的语文知识,颇有语言气势。

句⑤,运用反问表达自己对写作的真实想法——写作要真实、独特,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句⑥,与开篇遥相呼应,首尾圆合,突出文章结构的严密、完整。

这是一篇向同龄人介绍语文学习方法的文章,更是一篇考场佳作。文章从生活中选材,构思独特,论证有据,被阅卷教师评为满分作文。具体来说:

一、构思精巧独特,别出心裁

精巧的构思是获得考场作文高分的重要诀窍之一。这篇文章为了突出“语文学习不只在课堂上”这一中心,在行文中设计了“课外阅读”、“看电视”、“写作文”等几个写作角度。其构思巧妙独特之处在于每个段落的开始,分别用“妈妈”、“爸爸”、“同学们”的话作为反面观点,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并列段铺陈,精巧的结构,相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让文章的结构清晰自然。主体部分三个段落的字数相差不多,第二段由“妈妈说:不要看和学习无关的书了,快点复习功课准备考试吧”领起,这几乎是每个母亲都会对孩子说的话。面对母亲的劝告,“我”该怎幺办?第三段由“爸爸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吧”领起,这几乎是每个父亲都会对孩子说的话。面对父亲的忠告,“我”该怎幺办?第四段由“同学们说:考场作文可不能说真话啊!说真话的作文太平淡,不轰轰烈烈,不会得高分”领起,这是很多不喜欢写真情作文的学生们的真诚劝谏。面对同学们的奉告,“我”该怎幺办?三个段落中最显眼的“我偏不!”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做法。更是这三个“我偏不!”在三个段落中遥相呼应,造成一种结构美。而第二段、四段、五段的结尾句都很巧妙地照应了文章的题目,更是形成了一种层次美。

二、精心设计问句,发人深思

在这篇中考作文中,考生共使用了七个“?”,这在中考作文中并不常见。而且,这七个问句并不是考生故意设计的,而是作者的真情使然。这七个问句分别使用在第二段和第四段中。在“我”读课外书而遭到妈妈的反对时,“我”在内心深处问自己:什幺书算“和学习有关”啊?其实,这句话也是在问妈妈!紧接着考生再次发问:难道只是那些练习册?这个反问句是“我”心中的呐喊:并不是只有练习册才“和学习有关”。这两处问句接连而来,非常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共鸣。另外五个问句都运用在第四段中。为了反驳同学们的错误观点,考生连用四个问句,一个比一个语气强烈,一个比一个有力量。这四个问句,一个疑问三个反问,鲜明地表现出考生对待写作文的态度,表明考生的观点:写作文不能说假话、编故事,作文中要展现自己真实的、独特的心灵,说言不由衷的话没意思,千人一面的文章不是好文章。这几个反问句如连珠炮般直击读者尤其是那些提倡不能在作文中写真话的同学的心灵,发人深思。还有一个反问句用在第四段文章的结尾:古代能够流传下来的好文章,哪篇不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创作啊?这个问句,用古人流传下来的文章进一步论证自己“写作文要说真话”的观点。

三、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文章开篇在所提供的“开头”后直接加上“我坚信这句话没有错”,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事实上,命题者所提供的文章开头已经定下了文章的写作基调。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别读那些无用的闲书,多做些练习册上的练习题是正事!别看电视,还是专心地去做作业吧!写作文可不能写平常的生活,要写得感人些,惊天动地些!考生对“语文学习”可不这样看,在文中,考生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我的语文我做主!课外阅读一样重要,看电视可以开阔视野,写作文要写真情文。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考生用自己随性阅读、作文水平不断提高的事实和古人“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乏味,面目可憎”的道理证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用自己观看《人与自然》、《科学探秘》、《百家讲坛》而得到自然、历史、科技方面的知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来证明看电视对自己语文学习的必要性;用自己在写作中的真实体会及左丘明着《左传》,孙子受膑刑兵法传世的史实证明自己“写作要用真情”的观点。道理与事实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注重细节描写,形象具体

细节描写作为一种描写方法,能在文章中起到突出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的作用。文中作者运用了精彩的细节来为突出中心服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在反驳妈妈的观点时,考生细致描画了自己“苦读”课外书的细节:每天不管作业写到几点,哪怕脑袋累得像灌了铅,临睡前我都要翻上两三页……这个细节真实地表现出“我”对课外书的痴迷和喜爱,有力地突出了“我读什幺书我做主”的观点。在反驳爸爸的观点时,考生选用了这样的细节:报名参加了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居然战胜了三个成年对手,赢得了一部金立智能手机。这个细节的运用,验证了“看电视能增长知识”的观点,“爸爸高兴地咧开大嘴笑”这一细节则表明“爸爸”已经承认自己不让“我”看电视的做法是不对的。整个细节充分证明“我的观看我做主”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