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陈晓拴在北京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山西省东南部是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会地带,蜿蜒着狭长广袤的沁河流域,这里分布着山西1/3的古村落。其中,一座明清古城堡格外引人注目,气势磅礴的城门上有4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午亭山村。
  午亭,是康熙皇帝的老师、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晚号。这里便是他的故居: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的皇城相府。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陈廷敬的第二十代传人、皇城村党委书记陈晓拴,载着历史的传承和乡亲的期盼,带来了有关乡村振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方面的议案。
  在与陈晓拴的对话中,《环球人物》记者体会到的是皇城村村民穿越几百年,却始终如一的使命感。正如《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所言:“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其中的很多特质,都能够准确地形容皇城村村民在乡村振兴征程上展现的优秀品质。

不当“暴发户”


  陈晓拴的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1985年,他开始在皇城村工作,此前一年,张家胜刚刚当上村委会主任,并在后来长期担任村党委书记。在此后30年里,陈晓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配合张家胜工作,他从村里的会计做起,一路成为领导班子成员。2015年,张家胜不幸遭遇车祸,因公殉职,陈晓拴临危受命,挑起了村里的重担。

陈晓拴


  1962年出生,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清代名臣陈廷敬的第二十代传人。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皇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皇城相府集团董事长。
  看着如今皇城村的繁荣景象,很难想到当地几十年前流传的俗语:“半月无雨苗枯黄、一场大雨全冲光”“青年跑光、田地撂荒、老人心慌、干部难当”。皇城村的名字听着气派,但几百亩地全在山坡上,找不到一亩大的平整地块,村民吃饭成了老大难。陈晓拴记得,当时在张家胜的主导下,村里决定开采丰富的煤炭资源,建一座年产30万吨的矿井。但想法刚一提出,就有人说是痴人说梦,村里没有资金、技术和人才,而且审批开矿并不容易。至今,不少村民都依稀记得,张家胜往县里、市里、省里跑了几十次、上百次,住廉价酒店、吃了无数闭门羹,才终于在1988年4月拿到了开采煤矿的许可。
  那年10月,新建煤矿的主副井破土动工。陈晓拴记得,动工时仍有不少资金缺口,但村两委带着村民一起干起来。山上没有房子,他们就竖起4根木桩,钉上竹板,铺上谷草,抹上泥,过上了开荒一般的生活。这样的日子,全村一共过了两年半,1991年春天,煤矿终于建成投产。皇城村的青壮年走进了矿山,村里经济腾飞了,1997年已形成年产30万吨的原煤生产能力,全村人均纯收入一下就从1984年的60多元蹿到了4000多元,成为当时晋城市首富村。
  皇城村富了,但张家胜愈发担忧。陈晓拴回忆,煤矿给村里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因为设备和技术限制,当时开采方式简单粗放,造成环境污染。一些村子甚至发生地面塌陷,房屋裂缝甚至倒塌,需要搬迁。”陈晓拴说,当时村委就意识到,粗放型发展方式必须转变,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必须提早规划未来的出路。
  《环球人物》记者很好奇,一个坐拥煤矿资源的闭塞乡村,很容易有“暴发户”思维,皇城村为何能居安思危,提早思考未来呢?陈晓拴说,这一方面是由于村集体领导,另一方面得益于皇城村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陈廷敬曾教育三子陈壮履:“更得一言牢记取,养心寡欲是良规。”要他清心寡欲,克己自守。“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陈氏家风家训的精神实质是不变的,简单说就是一个‘正’字,心要正、行要正,做人正、做事正,都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皇城村民不断开拓进取。
  陈晓拴介绍,虽然目前煤炭依然占到整个经济的70%左右,但村里已经不再将其看作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了,“现在它的角色,是为未来提供大力转型的支撑”。

《康熙王朝》带来机遇


  今天的皇城相府干净整洁、一片繁荣,但在开发之前,这里却是拥挤不堪的大杂院,村周围黑烟弥漫。
  大量煤炭就在矿区露天放着。运煤车直接从村里过,卷起漫天沙尘。为了发展经济,村民牺牲了环境。陈晓拴回忆了许多筹建景区的往事。
  电影《绿叶对根的情意》刻画了张家胜带领村民搞旅游开发的过程,有这样一个桥段,当张家胜给村民开大会,动员搬迁时,村民却怨声载道。大家说,煤炭挣钱就挺好,搞旅游投资大,还不一定有收益,是瞎折腾。为了说服大家,张家胜讲陈廷敬的文化价值,但村民并不认账。陈晓拴说,当时大家都只想让村里多分红,多盖房子。
  在电影里,还有一个故事,当北京专家来村里考察,发现康熙的御笔石刻竟被村民堆砌成路边的煤池子。这个石刻大有来头,当年陈廷敬已过古稀之年,几次告老还乡后得康熙同意,但命他总裁《康熙字典》的编修。次年,康熙巡视书房,看到满头白发的陈廷敬扎在一群黑发人中编审,深受触动。于是,康熙赐予他“午亭山村”几个字,和一副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意为春天的乔木枝繁叶茂,可作栋梁之材,秋天的菊花芬芳馥郁,沁人心脾。据说,康熙写完字后说,自此不与人写字矣。被村民砌成煤池子的,就是“午亭山村”和那副楹联。
  村民们没有意识到,相比于煤矿,老祖宗早给他们留下了一座挖不完的文化矿藏。村两委动员村民搬迁,大部分人却说这里是祖宅,绝不能搬。张家胜带着村委想办法,不仅挨家挨户做工作,还分批次组织村民到北京、苏杭等地参观,特别是看到山西王家大院的成功经验后,更是组织村民集体旅游参观。百闻不如一见,当村民置身于这些景区,并看到村里为他们建成了条件更好的独栋小院,终于逐步接受了搬迁。
山西皇城相府俯瞰图。

张家胜(中)和陈晓拴(右一)等一起研究皇城村的规划。

  1997年底,“清代名相陈廷敬学术研讨会”在皇城村召开,全国各地专家对这里做出“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的评价,1998年,景区逐步对外开放。
  为了改变景区环境,村里下大力气改善煤矿环境。不仅修建了绕过景区、专供煤炭运输的通道,还建设了洗煤厂。目前村里的4个矿井,配套1个洗煤厂,实现了机械化、智能化开采的“安全矿山”“绿色矿山”。
  景区开放后,皇城相府游客依然不多,酒香也怕巷子深。当大家一筹莫展时,2001年初电视剧《康熙王朝》开拍了。陈晓拴记得,张家胜得知后非常兴奋,因为康熙皇帝和陈廷敬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想到,《大红灯笼高高挂》曾在乔家大院拍摄,极大提升了景区知名度,《康熙王朝》就是皇城村千载难逢的机遇。又是张家胜,力排众议,咬牙拿出将近300万元做宣传,并请剧组来此拍摄。事实证明决策正确,2002年,皇城相府迎来了市场回报,景区接待游客25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000余万元。后来景区收入持续攀升,村里更加强了宣传。他们甚至利用河南一家媒体“皇城相府距离郑州14.5公里”(实为145公里)的勘误,开展反败为胜的宣传,引发一个小数点带来的拉近距离、吸引游客的效果。
  村民们尝到了旅游发展的甜头,也理解了村两委的良苦用心。陈晓拴说:“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挖煤矿,不如挖文化矿。”村民开办的农家乐、特色民宿及相关商户有300多个,解决就业近3000人,同时还能享受景区盈利的分红。皇城村还联合周边几个村庄,成立了樊溪河畔共同富裕先行区,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路。

“三三”发展战略


  今年是陈晓拴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为认真履行职责,他进行了扎实调研。他在走访中发现,多数乡村主导产业规模不大,收入来源单一,资产利用价值不高,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需要政策、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
  “希望加快土地制度改革。”陈晓拴在会议期间提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有推动土地集中流转、发展规模经济,才能让乡村产业强起来。
  结合几十年的基层工作,陈晓拴看到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真正抓住了农村发展的关键要害,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业经营增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等措施。他说:“目前乡村振兴的难点就是产业不兴旺,农民增收渠道少,外流务工人口多,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破解这些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他以皇城村为例,“正是因为有了这幺多企业,村里不仅解决了全部劳动力就业,还吸引几千外来务工人员”。除了煤炭和旅游,村里还利用太行山荆条蜜资源,建成了5000吨的蜂蜜酒厂,每年可转化蜂蜜1万余吨,带动1500余户蜂农稳定增收。依托“皇城相府”这个品牌,村里收购了一家药厂,位于晋城市高新区,目前已经成为新三板上市企业,年产值超过2亿元。
  目前,陈晓拴率领村委会确立了主攻煤炭、旅游、高新技术三大板块,旅游、药业、酒业三大转型产业的“三三”发展战略,皇城村一片欣欣向荣。“我们已实现人人有就业,家家有住房,老人孩子有保障,弱势家庭有救助,村民平等享受各项福利补贴,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6万多元。”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党和国家的支持永远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底气。陈晓拴说,受疫情影响,皇城相府近两年的旅游人次和收入只能达到过去的50%左右,出现经营困难。“省、市、县出台三级门票补贴、税收减免、稳岗补贴等多项政策,帮助我们渡过难关,让我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真心关爱,也极大鼓舞了我们发展的信心。”
  每年清明节,村里都举办祭扫活动。这一天,陈晓拴会带着大家到陈廷敬的墓前,重温优秀文化遗产和家训家风,然后又到张家胜墓前,重温那些一起走过的、艰苦创业的日子。此刻,陈晓拴更加意识到,实现乡村振兴不光是他带领村民奋斗的目标,更是他血液里流淌的信仰,也是一代代人几百年来坚持不懈追求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