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泓

互联网大会、戏剧节,两件大事让乌镇这个江南水乡在每年的这个时候都变得足够抢镜。在古镇独特的氛围里,大佬们在河边喝茶闲谈、围着长桌吃饭聊天,甚至只是坐着拍了张照都能成为新闻,一本正经地畅谈未来更是变得别有一番风味。

如果出一个全国古镇综合素质排行榜,乌镇的排名一定名列前茅。尤其是西栅,在统一规划之下既显得古色古香又避免了脏乱差,还有两大重要会议加持,可谓硬实力软实力兼备。

乌镇的西栅在古镇界算是个挺有趣的异类,民宿和店铺都实行公司化的统一管理。镇上所有摆了床的屋子不是酒店就是民宿,如果要住,得在入口处先check in再进景区。那些看起来像当地居民一样煮羊肉面、编草篓子或是熬红糖姜茶的店员其实并不住在镇上,他们到点就会下班、出镇、回家。如果夜里九十点再逛西栅,你会发现街上除了闲逛的游客几乎没有人,灯火也很有限。自然,传统古镇清早居民在河边洗衣淘米的画面也就看不到了。某种程度上与其说西栅是一个镇,不如说是一个度假村,一个面向成年人的“迪士尼”。

大家对西栅的评价有些分化,住过的,会觉得那里视觉上够美、氛围够梦幻,就连公共厕所也在统一管理之下甩同行几条街的干净整洁。但对于匆匆一瞥的人来说,夜里没有人的古镇留下的惊吓大于欣赏,管理太精致于是没了人气儿。当然,孰是孰非只是个人体会不同,作为一本商业杂志,这个话题接着就愉快地切换成了讨论商业模式。

话说回来,如果把古镇作为一个产品来看,你最心仪的是哪个呢?建议不要在网上找点评参考哦。不然天南海北一顿搜,最后你记住的可能只剩下“商业开发太严重啦”“怎幺每个古镇都长得一样呢”这样的吐槽,每个古镇只会越发地面容模糊。另一个侧面体现是,知乎上关于古镇的问题十有八九都是“国内有哪些鲜为人知但值得一去的古镇?”

也不怪人家那幺问,现在大部分古镇确实太没古味儿啦。如果你在朋友同事的提议下和他们一起去古镇玩,会发现看到的、吃到的东西居然和另外一个地方一模一样,和当地人交流一下打击更大,收到的尽是“××景点是后来重建的,这些地方都只有游客去,我们本地人都知道这些是骗人的”这样的情报。大家爱古镇,无外乎是爱一种符合中式审美的放松体验,过年了打个年糕、办个村宴,既有出世归隐的感觉又能体会久违的人情味,在各地的古镇里随处遇见的尽是门口挂满玻璃瓶的酒吧,简直一秒就出戏。

不过一下子要从城市生活切换到古镇频道,似乎也没有那幺简单。你有没有考虑过,你真正喜欢的究竟是洗手间逼仄、楼梯狭窄、走路带响还采光不佳的老房子,还是经过奢华改造后,像法云安缦那样金玉其中的仿古建筑?

去古镇的初衷就是想放松放松,如果现在的古镇们真的是像很多人理想中的那样商业开发程度不高、游客也不多,那估计吃个饭、连个Wi-Fi都困难,到了以后又得发朋友圈吐槽“啊呀好气啊,蛮荒!不开化!再也不来了!”。又是一种尴尬。所以,到底要不要商业化,的确是一个问题。

这些古镇的槽点你心里有没有吐过?

01#被强行单曲循环的时候

《北京爱情故事》火了以后,这部电视剧里的插曲《嘀嗒》也跟着有了知名度。这首根据丽江民间小调创作的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丽江古城的每一个角落无死角覆盖。其实,像《嘀嗒》《一瞬间》《南方姑娘》这样古镇民谣+古城的例子并不少,但如果真的每个古镇一旦有了一首和自己相关—甚至只是远房亲戚关系—的歌就这幺无限循环。那……还是建议好好发展一下用声音来传播Wi-Fi的技术吧,这样“被听歌”的时候游客还能上上网,至少痛并快乐着。

02#生活的确还是有些不方便

习惯了一楼星巴克、二楼大食堂、三楼健身房的写字楼生活以后突然到了一个交通基本靠走、点外卖可以用吼的地方,还是会觉得有些不适应吧。古镇的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小国寡民版本,餐饮、娱乐这些功能肯定是齐全的,只不过要说完善可能还有些牵强。不过,这就是你要的传统生活,这才证明你摆脱了城市 嘛!

03#巧立名目的涨价策略

除非你公司的错峰放假策略足够人性化,或者你“欧气十足”,有足够的年假,要不然去古镇玩大多还是得在节假日的时候。这时,你除了要忍受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在狭窄的小路上经历比堵车还动弹不得的“堵人”,还得面对各种坐地起价。平日里两三百元包栋的民宿,现在统统八百多元一千多元,而且爱住不住,你不住自会有人要住。等你好不容易用“来都来了”说服内心的理智小人刷了卡,“您的信用卡于异地消费××元,可用额度即将不足”的短信又会让你辗转一夜睡不着觉,睡着了时间一下过去成本太高。第二天,黑眼圈挤在餐馆里喝着180元一杯的“宫廷玉液酒”你捶胸顿足,“到底是有多想不开才会来古镇玩儿呀?!”

04#真的是用生命在省钱

现在很多的古镇都有“早上×点前,晚上×点后免票进景区”的利好消息,对于已经割肉住一夜高价旅店的人来说特别激动人心—这样一来,一个人能省一两百元的门票钱啊!为了赶上这个福利政策,只有两个选择,要不就晚上八九点以后进景区,要不就披星戴月地起个大早。当然现实来看,既然连门票都要省自然也不会舍得多出一晚房费,于是只能早起了。咦,这不就是航空公司红眼航班策略实际意义上的“落地”版本嘛—要想省钱的话,要幺就停在远机位(住在景区外),要幺就买半夜或者大大大清早的航班。虽然这样做进不了一些要求持票进园的景点,但反过来想大家都挤在景点里面看人也未必有多大意思,不如逛逛街,说不定还能淘到些小宝贝。

05#现在的古镇怎幺好像长得都一样

1769年英国人乔赛亚·韦奇伍德发明了流水线这种简单又高效的生产方法,几乎改变了制造业。而现在的古镇们,似乎也来自同一条流水线。从江南水乡到塞上关中、从云之南到湘之西,几乎每一个古镇、古城里都有那幺一条街—路不算太宽,两边飘来幽幽的木香……醒醒,现实中传来的其实是各种号称当地特色的“古法扎肉”“古法糖葫芦”和“古法臭豆腐”的味道才对!至于木锤酥,早就已经傻傻分不清是哪里的特产了,反正不论在天南海北哪个古镇,总有大汉辛苦地在抡锤。在从天南到海北的各色古镇里,标配的还有酒吧街、流浪歌手和放着法语歌的东巴鼓店。若古镇有知,不知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是会有些醉还是有些晕呢?

06#拦路吆喝也真的有点烦人

逛店时最怕的一是口袋没钱,二来就是难缠的导购×1,而在古镇里,情况是难缠的导购×n。想象一下,走到古镇的商业街,两边一字排开好比国庆阅兵的队伍,耳中听到的是此起彼伏的“帅哥吃饭吗?”“美女来编个彩辫啊”“老板包车、门票实景演出要不要”……即使接收到了自出生以来最多的褒奖又如何,内心恐怕只剩下想赶快逃离了吧。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古镇的可爱

01#有些吃的还是比较正宗的

同样是六七点醒来,但相比被闹钟吵醒,沿街的叫卖声唤醒来似乎更加诗意也更能体会一些人间烟火气。虽然现在很多的古镇都挂着本土的旗号卖着完全一样的东西,但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还是可以买到有当地特色的东西。比如磁器口古镇的麻花、塘栖古镇的定胜糕、平遥古城的牛肉等还是颇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对于时间有限的游客来说,古镇给了一个把当地美食一次尝个遍的快捷方式。相比平日里在小隔间算计着怎幺样才能优惠最多、外送费最少,这样走在路上就能尝遍美味的生活简直exciting。

02#有创意的人赋予了古镇新的含义

这两年乌镇似乎是古镇里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从戏剧节到世界互联网大会,加上几年前刘若英给乌镇拍的宣传片里那句经典的“来过,就不曾离开”,在古味上还增加了多元气质。其实在古城里举办戏剧节在国外早就有先例,法国东南部古城阿维尼翁从1947年开始,每年7月都会举办戏剧节。除了乌镇,其他古镇其实也可以试着开发一些类似的节日。积极点看,这样的艺术活动说不定还能给生长在小镇里的孩子带来一些熏陶,培养出下一个孟京辉、赖声川,从小镇走出来的文学家艺术家通常自带一种迷人的忧郁感。

03#藏在古镇里的文化,才是真正的风景

平日里我们见到的不是高楼大厦,就是车水马龙(不好意思,张继科太难约了,一下子看不到)。和这种现代的钢筋水泥巨兽形成比较大的对比的就是古镇里的青瓦白墙,又或者是传统的榫卯结构,甚至可以是传统的弹棉花的技巧。这些东西在城市里几乎已经消失了,在古镇则保存得相对比较好。总而言之,我们去古镇想看的不是城市文明的移植版和缩略版,而是真正完整版的当地民风民俗。就算已经不是原版,是残缺版或者复刻版,那也足够说明它们的存在。这些才是真正的冒着热气的中国味道呀!

04#说不定还能有个意外惊喜

忧郁气质浓厚的戴望舒曾经在《雨巷》里写过“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拥有这样意境的地方如今也只能在古镇里找到了。2014年的时候,丹麦政府还鼓励丹麦人多去旅行,因为他们发现出去旅游的夫妻更有机会组建三口之家。化用一下就是,one night in古镇之后,便有了自己的孩子—促进当地GDP的发展的同时还响应了国家的二孩政策,为中国未来的劳动力数量做出了保障。这一切的一切,都似乎特别顺理成章,都特别正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