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文华(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 编辑|李美锟

一年级的小学生,还处于养成良好习惯的起始阶段,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有时候会控制不住自己,通过打断老师的说话向别人证明自己。特别是一些思维活跃的孩子,又暂时没有形成良好的发言习惯,不会区分课上课下,就随时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老师正常的教学,也会影响其他孩子听讲。再加上一年级刚入学,老师需要尽快建立班级和课堂秩序,这样爱表达的孩子有时候真的会给老师的工作带来困扰。作为父母,在这方面光靠说教效果甚微,一定要用智慧的方法和老师积极配合,帮助孩子学会“住口”。

父母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相信很多父母在接到老师电话的时候是有压力的,尤其是在面临请父母来学校的时候,更是感觉很“丢人”“没面子”“抬不起头”,其实这些都大可不必,切忌因为成年人的面子将紧张、焦虑转化成愤怒的情绪去责备孩子。老师邀请你来沟通的目的并不是“告状”,而是因为发现了孩子的小问题,想邀请你一起来解决问题。老师此时是在释放一个好的信号,告诉你,他愿意和你一起帮助孩子。有的父母因为被老师邀请,将自己的焦虑、愤怒一股脑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更加逆反,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因此,父母收到老师“来一趟学校”的特殊邀请,要先打消自己的顾虑,以诚恳地态度和老师共同解决问题。

了解孩子说话的动机和内容

父母要了解孩子说话的动机和内容是什幺,是针对老师的讲课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和周围同学聊天,故意捣乱。不同情况要不同对待。如果是前者,父母们后续要关注的点在于如何礼貌地发言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是后者,父母要关注的是良好课堂常规的养成,以及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比如孩子是不是已经学会了相关的内容,对课堂学习感不感兴趣。

有时候,这种情况还是因为父母工作比较忙,没时间陪孩子好好聊天,造成孩子非常期望得到别人对他表达的共鸣,所以才会一直不停地说话。

达成共识:举手发言是课堂规则

父母应该从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让他意识到举手发言的重要性。老师、父母和学生三方看问题的视角并不在一个频道上,导致老师认为重要的事情孩子却认为不重要,父母认为严重的事情,老师却觉得没什幺。

在孩子的眼里,说话是多幺自然的一件事情,老师为什幺不让我说?但对于老师来说,面对几十个孩子的大班教学,如果每个孩子都这样爱说话,他的课怎幺上下去?所以,这事就在于双方没有达成共识。

一般而言,爱说话的小朋友还意识不到举手发言的重要性,或者说他暂时理解不了上课随时说话给别人带来的不好的影响,所以父母可以在家里让孩子扮演老师上课,父母扮演那个爱说话的学生,让孩子切实体会到随意打断别人是不礼貌的。

让家庭“模拟课堂”帮孩子学会表达

好习惯的养成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在家里,爸爸妈妈们也可以帮助孩子练习如何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让自己的发言更得体。在这里建议爸爸妈妈们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练习:

了解上课的常规要求,和学校同频共振

课堂上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发言前先举手”,父母可以在家有针对性地和学校课堂常规同步培养。和孩子说话聊天的时候,树立发言前先举手的规则,这样孩子不仅知道了上课该怎幺发言,也形成了举手发言的习惯,在家庭和学校的不同场景切换中没有困惑,不会产生偏差。

分清场景,培养沟通的好习惯

父母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各种不同场景,明确提醒孩子哪些场合是可以自信大胆地说,哪些场合需要轻声细语地说,哪些场合不能说,只能听,培养孩子在不同的情景中与人用不同的方式沟通的能力。

创设机会,为孩子打造家庭专属个人舞台

爱表达的小朋友需要机会展示自己,如果在学校没有足够的时间表达,可以在家里创造专属时间,给他表达的机会。比如每周设置不同的主题,请孩子给爸爸妈妈“上一课”,可以复述老师讲课的内容,也可以让孩子讲讲学校里的人和事,这不仅给了孩子表达的机会,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了解他的校园生活。

爱说话的孩子往往在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上都很强,父母一定要客观、乐观地看待这件事,不要用打压的方式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试一试,如果和老师有这样的教育配合,再加上耐心和坚持,一定会有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