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吴颖 冷林蔚

随着知识的增长,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深入,孩子会越来越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在此之前,让孩子有足够好的感受能力,愿意表达,也是童年的一种滋养。

万方:文学是一种自我表达

采写︱高婷

万方老师最新的一部作品《乖呀乖》,倾情讲述了自己与小狗乖乖相依相伴的故事。借着这本书将在北京十月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契机,我们就文学与儿童的话题采访了她。

文学作品是个人的表达

文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对世界周遭一切的一种反馈。对于写作者来说,他想通过文字来表达,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写真实感受到的,这是文学存在的最重要的原因,至于有多少受众,不由写作者决定,也不是最重要的。

培养表达的意愿

培养孩子表达的意愿,提升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和觉知是非常重要的。当孩子真的想表达的时候,可能会拿起笔或者坐在电脑前,写下一段文字,或者拍个小视频,这时候表达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有感受可表达

文学素养就是个人感受积累的过程,感受是自己的,不需要刻意去讨好谁,而是要让自己感受到愉悦,感到快乐。但感受也因人而异,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和个人的阅历有关,或者跟个人的性格也有关,有些人天生就很敏感,对事物自然会有跟别人不一样的看法。

感受也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培养孩子对宠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多和孩子交流,都有利于丰富孩子的感受。除此以外,不要让孩子太轻而易举地获得一件物品或者实现他的愿望,要让他有时间进行感受和情感的沉淀。但是现在网络的便捷性缩短了这个过程。比如过去想念一个人,我们会相互通信,但是现在由于网络的存在,我们随时随地就能“见”到彼此,这种感受积累和发酵的过程减少了,孩子对于想念的体悟也减少了。

作家简介 万方

当代着名作家、剧作家。作品曾获得“金鸡奖”“金鹰奖”“文华奖”等各类奖项。自幼受父亲曹禺影响,对文学、戏剧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代表作有小说《你和我》《纸饭馆》《空镜子》等。电视剧《空镜子》《女人心事》等,电影《日出》《黑眼睛》,舞台剧《冬之旅》《新原野》等。

在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下,更要注重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不要飞快地从一个事物表面滑过去,应该让孩子经常能够停下来看一看,从多角度思考。比如拿起一瓶矿泉水,可以看到水是透明的,晃动的时候水流很可爱,口渴的时候喝下去是什幺感觉,手拿一瓶冰水又是什幺感觉……只有对事物的关注增加了,才会注意到它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才能产生更多的个人感受。

提供文学环境

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是肯定的。我小时候家里有很多书可以看,还经常跟着父亲去看戏,这对我从事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所以从家庭环境来说,父母要尽可能地启发孩子对书的兴趣,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条件,给他买那些能吸引他的书,不管是绘本也好,文学书籍也好。如果家长有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就更好。

孩子与文字的距离似乎远了,但文学还可以继续滋养孩子

我小时候,除了周围的人,获取知识或认识世界的方式只有书本和文字,所以与文字的联系是从小就建立起来的,而且是一种情感的关联。但今天的孩子的生活就像万花筒一样,他们和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太丰富了,文字只是孩子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除了文字,他们有更加丰富的渠道去认识世界、探索世界。

另外,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东西,只有经过深入的思考,情感经过发酵和碰撞之后才能形成文字性的东西。只有随着知识的增长,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深入,孩子才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与文字的距离似乎更远了。但文字承载的文学作品只是文学的一部分,而文学则应该让孩子的生活越来越丰富。比如,戏剧和文学也是一家子,在戏剧中,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文学的乐趣。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像故事中的李小雨、杨永乐和元宝一样,进入一个有怪兽保护的世界,获得心灵慰藉和暂时的安全感。

常怡:用故宫的神兽给孩子造梦

采写︱高婷

想必很多人都去过故宫,也注意到了太和殿上一排活灵活现的小神兽,仔细观察还能发现不同宫殿上神兽的数量不一样。你能叫出这些神兽的名字吗?

“故宫里的大怪兽”系列作者常怡,既是书写怪兽故事的人,又是从小听怪兽故事的人。怪兽故事滋养了她的童年。而现在,她正在用系列怪兽故事来丰盈更多孩子的童年。

听神兽故事长大的小姑娘

常怡小时候就住在故宫边上,白天能到故宫里溜达,晚上就在路灯下听邻居的爷爷奶奶讲故事。每一位讲故事的爷爷奶奶都是一个优秀的演绎者,把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讲得特别生动,再配合着晚上昏暗的灯光,故事变得更加津津有味了。

除了有趣的故事情节,这些古老的神兽也给常怡留下了很多疑问,比如这些怪兽从哪里来?它们在故宫里干什幺呢?这些疑问一直伴随着常怡的成长,那些讲故事的爷爷奶奶无法解答,只能靠自己查阅资料。她翻阅了很多古籍资料,希望能从中找到关于神兽们的记载,帮助恢复它们的原貌。除了屋脊上的神兽龙、凤、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故宫收藏的文物中到处都能找到各种古老神兽的形象。它们的名字怎幺念?它们有什幺好玩的故事?慢慢地资料越积越多,她头脑中关于神兽的形象也越来越饱满。

为儿子写的故事意外得了大奖

成为妈妈之后,常怡翻看了大量国内外的儿童文学作品,她发现大部分经典的童话作品都是国外创作的,孩子接受起来总会存在文化隔阂,她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阅读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故事,所以她开始构思给自己的孩子写故事。因为有十几年的财经记者的工作经验,文字能力是她的看家本领,所以写故事并不是什幺难事儿。

对于最初的作品《燕归巷的三月》,常怡本来并没有出版的打算,只想写一本抽屉文学,将来读给自己的孩子听,但后来家人看到了这些素材,替她投稿并且参加了比赛,没想到这个文学新人第一次创作的作品竟然获得了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童话大奖!那段时间正好赶上了常怡的生日,她说这也算是一份让人惊喜的生日礼物了。

创设“故宫里的大怪兽”想象王国

有了这样的经历,常怡打算创作更多的童话故事,这时候她开始思考为什幺不把头脑中关于神兽的故事写出来呢。神兽有具体的形象,背后又有好玩的故事,是孩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较好的切入点,而且这些神兽已经流传了上千年,神兽的形象本身就是古人一点点拼凑出来的,很复杂又很有魅力,是古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体现。常怡认为如果现在的孩子与这些文化失之交臂是一件特别令人惋惜的事情,于是“故宫里的大怪兽”系列、“故宫御猫夜游记”绘本系列、“故宫怪兽谈”系列相继出版,这些为不同年龄段孩子打造的怪兽的探险故事,受到了各个年龄段小朋友的欢迎和追捧。很多父母反馈说自己和孩子都特别喜欢这些奇幻的故事,每天都一起读。

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有人建议常怡写一本关于神兽的百科全书,但常怡秉承着为孩子而写的初心,精心选择孩子能看得懂,能理解的内容进行呈现,营造了一个奇幻的、充满想象力的神兽世界。写作过程中,常怡一直记得小时候听故事时获得的心灵上的震撼,所以她尽力把当时的感受呈现给现在的孩子们。

“故宫里的大怪兽”系列故事是这样设定的:一个叫李小雨的小女孩意外捡到了一只洞光宝石耳环,没想到这只耳环是打开神秘世界的钥匙,有了这只耳环,她就能听懂故宫里的怪兽们和猫咪说话了,从此就和同伴一起开启了在故宫的探险生活……

在一次读者分享会上,常怡偶然听到一个孩子说:“我妈妈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神兽,这些都是假的。”这让她觉得很遗憾,孩子正是充满想象力的年龄,却被大人的一句话斩断了想象的翅膀。常怡说她尊重每一位父母的看法,但也希望父母能更重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至少不要在很小的时候就否定孩子的幻想。为此她还分享了一个儿子的故事:儿子小时候,总是想象着身边有一个小怪兽在跟着他。常怡告诉儿子,这个小怪兽就是你的朋友,他跟着你,就是在悄悄地保护你。虽然孩子描述不清楚这个怪兽长什幺样,但他经常和妈妈讲自己和小怪兽之间发生的故事,他们真的成了好朋友。常怡说等儿子长大了,不再愿意和妈妈倾诉心事的时候,这个小怪兽也许就能成为他的倾诉对象,遇到困难就跟这个特别的朋友聊一聊,这也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作家简介 常怡

常怡,北京人,知名儿童作家,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得者。2017-2021年连续六届入选当当网年度影响力作家。代表作品有“故宫里的大怪兽”系列、“故宫怪兽谈”系列、“故宫御猫夜游记”绘本系列、《燕归巷的三月》《李看看的自习课之梦》《故宫御猫夜游记》等。作品两次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向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2014、2018),曾获得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以及桂冠童书、年度华文好书等多项大奖,已实现罗马尼亚、阿拉伯、日本等十余个国家版权输出。

希望孩子从童话中获得精神慰藉

常怡说之所以一直给孩子创作中故宫怪兽的系列童话,就是希望孩子能找到一个精神或者心灵的避难所,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从童话里得到一些慰藉。他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像故事中的这几个孩子一样,想象自己进入了一个怪兽的世界,得到怪兽的保护,获得暂时的安全感。

故事里的小主人公李小雨,她的朋友杨永乐、元宝等角色都是常怡精心挑选过的,每个孩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他们的身影。比如李小雨是一个在学校里默默无闻的孩子,老师和同学可能都不会注意到她;杨永乐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姥姥和舅舅长大;元宝学习好,很聪明,但却是个小胖子。孩子在阅读中都能在这些人物身上看到与自己类似的经历,只有这样才能把正在阅读的孩子带入到故事中来。

多问一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个特别私人化的问题,每个孩子的天性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天生喜欢植物,有的孩子天生对音乐敏感,有的孩子喜欢文学,所以可以让孩子跟着自己的喜好进行阅读。父母能做的就是带孩子到图书馆或者书店,让孩子自由挑选喜欢的书。

培养阅读习惯比阅读什幺类型的书更重要。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他才能从中获得乐趣和精神上的享受,孩子才能坚持读下去。值得读和喜欢读是两回事,从兴趣出发,养成阅读习惯之后,那些值得读的好书孩子自然也会去读。

儿童文学的有趣,其实代表着开阔、多元、丰富,代表着对那种呆板的、功利化的世界观的挑战。希望孩子们永远是有奇思妙想怪主意的人。

孙鱼×左 :写给中国孩子的故事

采写︱李美锟

孙鱼和左昡是一对恩爱的夫妻,这些年来二人为中国孩子奉献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小猪唏哩呼噜”系列,《纸飞机》等。孙鱼老师的父亲是“一代童话大师”孙幼军,他的童话作品在中国儿童文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代表着中国童话至高的文学水准和艺术成就。可以说,这是一个充满着童话气息的大家庭,在这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中国孩子写故事。

很多年前,《父母必读》杂志有幸采访过孙幼军老师,畅谈他从小书迷到童话作家的有趣经历。这一次,我们很开心可以和这个家庭里的两位年轻儿童文学作家继续聊聊童年与童话的话题。

童年都喜欢什幺书?

左昡:我小时候最开始是读小人儿书、连环画,大一些就喜欢读童话、传说故事。我读书的兴趣是一阵儿一阵儿的,有一段时间读很多人物传记,有一段时间又读很多少女漫画,有一段时间沉迷武侠小说和科幻小说,还有一段时间就爱啃大部头,一部一部世界文学名着的接着读。但要说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红楼梦》,这本书我从13岁开始读,后来就一直在读,真的是了不起,永远常读常新,到现在也还是我的枕边书,随手翻开一页都可以读下去,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无与伦比的那种。

孙鱼:我喜欢书写勇气的故事,童年时读冒险故事比较多,《鲁滨孙漂流记》《金银岛》《海底两万里》都是我很喜欢的。对我个人影响比较深远的应该是《希腊神话》,里面的故事很神奇,而且特别有力量,充满命运感,最重要的是让我知道可以用文字来重新阐释和建立一个叠加于现实世界之上的新世界,这对我影响很大。

左昡:有一些作家是我俩都很喜欢的,比如阿斯特丽德·林格伦,不过我更喜欢她的《小飞人卡尔松》,他更喜欢《长袜子皮皮》。再比如意大利的罗大里,他的《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我们俩都特别喜欢。还有张天翼的作品,他的《秃秃大王》《大林和小林》真的很经典、很有趣,到现在我俩还经常会谈论或引用其中的片段。

初创作是什幺时候?

左昡:如果要说最初的创作,可能是在我的中学时代。当时我和同学一起创作漫画,我写故事,她画画,是模仿手冢治虫的《蓝宝石王子》创作的,名字好像是红丝绒王子之类的,现在想想有点好笑。后来我又独立写作了一部武侠小说,把班里同学都编了进去,把我自己写成主人公,女侠,特别过瘾,那时候还在班上给同学们传阅,也许就是这个过程让我初次体会到了写作的成就感,后来就慢慢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孙鱼:相比我爱人,我的创作开始的稍微晚了一些。我虽然爱读书,但我比较正式的创作是在工作之后,有一段业余时间还比较多,就狠写了一通,开始尝试创作一些短篇童话,现在回看起来,其实都不太成熟,只能算是一种对童话这种形式的试炼,不过当时还挺投入,这也为我之后的创作打下了一个基础吧,毕竟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为什幺想写儿童文学?

孙鱼:就觉得挺有乐趣,虽然创作过程中也有枯燥和艰辛,但总的来说还是很享受这个过程,觉得好玩儿。我比较看重作品的趣味性,在我看来,有趣其实代表着开阔、多元、丰富,代表着对那种呆板的、功利化的世界观的挑战,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以更乐观、更豁达的状态来面对生活,面对未来,成为有创造性的人,永远有奇思妙想怪主意的人。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珍贵的自由。

左昡:儿童文学对我来讲是一种表达方式,和世界对话的方式吧。我喜欢这种“语言”,它和我的内心非常契合,我的内心就是一个穿着天蓝色纱裙蹦蹦跳跳的小女孩,很贪玩,但也会常常望着天空发呆。我写的那些故事,就是我发呆时想到的事,本来没有人在意,也没有人想要听,可当我把它们写下来,就好像把它们写成信寄了出去,具体寄给谁我并不知道,但我知道总有人会收到,我就高兴了。我希望孩子们能从我的故事里获得一些空间,无论是幻想的空间,还是安静的空间,都可以让他们和我在写故事的时候一样,和自己的心灵相处,再感受到一点温暖,一点温柔,一点勇气,就很好。

如何看待课外阅读?

孙鱼 左昡:这个问题我俩的观念很一致,我们都觉得“闲书”跟课本一样重要,读的书种类越丰富,越能让读书的人保持阅读和探索的热情。在我们看来,中国孩子在青少年时代,培养他们对阅读的探索和热爱可能更加重要。在小时候就非要让孩子把书分为三六九等,只读“有用”的书的做法,其实可能也在向孩子传达,人也是分三六九等,我们都应该只做“成功”的人。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每个孩子,每个人,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是值得被尊重的,单一追求同质化的“成功”可能有点无趣吧。

有了宝宝之后,会有创作冲动吗?

左昡:我们的孩子是双胞胎,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有一点我感受特别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孩子真的生而不同,真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我家伊伊(妹妹)很喜欢读书,在所有的玩具里她永远都是先去拿书来看,很认真地一页一页翻着看。我家胖胖(哥哥)就不会这样,但他每天都会主动拥抱妹妹,我数了下,至少三次,每次拥抱他都笑得很甜。他们从同一个妈妈的肚子里出生,相差一分钟来到这个世界,却完全不一样。看着这样的兄妹俩,我就会想,要求完全不一样的孩子,在长大后去考一模一样的100分,是不是本来就是很不容易的事呢?多这样想想的话,也许就会对不一样的孩子有更多的包容和爱吧。

孙鱼:我们的孩子现在还很小,确实会更有想要创作低幼故事的冲动,想为他们写一些可以讲给他们听的故事。

左昡:以前我们俩生活,感觉是两个大孩子在一起,现在又多了两个小小孩,家里更热闹了。宝宝会让我想要尝试从婴幼儿的眼睛去体会这个世界,这个角度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很神秘也很有趣。

孙鱼:不过照料孩子是真的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时间,有了孩子之后这一两年我们俩的创作节奏都明显放慢了,但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高贵和神奇,真的是妙不可言,我们也很珍惜这段时光。

左昡:这只是我们刚刚做父母一年的体会,这段时光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和素材,我很想他把这些珍贵的瞬间记下来,我很怕等孩子长大我就会忘记这些想法,不过我希望我能一直记住这些珍贵的记忆。

在我们陪伴孩子成长的这段时间里,我们都意识到,给中国孩子写故事是我们的使命,从历史文化等背景看,只有适合中国孩子的,才会对孩子影响更长远。我们不会停下脚步,会继续努力为孩子们写接地气的中国故事。

作家简介 孙鱼

儿童文学作家、编辑,喜欢读书和写作、旅行和思考,希望能用童话陪伴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着有《小猪唏哩呼噜打冰球》《小猪唏哩呼噜去露营》等多部童话作品。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儿童文学作家,编审。出版有《住在房梁上的必必》《纸飞机》《伞的孩子》《我想知道你的名字》等多部作品。作品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等,并入选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

诗是一种最能触动人类心灵的、语言极为精妙的文学体裁。这样的浪漫并不是成人独有的,儿童诗,就是属于孩子的浪漫主义。

诗人童子:儿童诗是属于孩子的浪漫主义

采写︱李美锟

诗人童子老师还有一个身份—《十月少年文学》的编辑,他的工作就是为小读者们筛选最有价值的文学养分。不善言辞的他,喜欢用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尤其是写儿童诗。他说,孩子式的世界观,是最纯粹、最明媚的。

阅读,种下诗的种子

在当时那个物质稍显匮乏的年代,小时候我的家里并不富裕。爸爸妈妈都是小学老师,但是我爸爸是文学爱好者,他订阅了《人民文学》《诗刊》等刊物,家里也有一部分图书,那时候没有像现在这幺多的图画书,我的阅读就是从这些大人们的读物开始的。

爸爸发现我喜欢读书后,开始买回适合中小学生的读物,几乎什幺类型都有,记忆最深的是两本书,一本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选集《没有画的画册》,一本西班牙诗人胡安·拉蒙·希梅内斯的散文诗集《小银和我》。这两本书我现在还珍藏着。现在想来,他们是分别在童话创作和诗歌创作上对我有很大影响和很大帮助的伟大作家,我想那个时候,在我的心上就已经种下了诗的种子。

契机,诗在心里悄悄发芽

即便我从小就开始读诗,但从来也没有想过自己也可以写诗,写诗这件事需要一个契机。我还记得第一次尝试写诗,是初中二年级的春天,当时我正和好朋友在晚自习前坐在教室门口台阶上,看见燕子飞来,于是他提议说,我们一起写写春天的诗歌吧。我于是写下自己第一首小诗,从那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每个人都可以写自己所思所想所见,而诗歌是最能抒发情感的。这次创作之后我仿佛被打开了任督二脉,那段时间几乎看见什幺都想写一写,燕子啊,泡桐花啊,家乡的沙丘啊,校园啊,友情啊。虽然文笔非常稚嫩,但是满足了表达的欲望。爱诗写诗的习惯,也就这样一直延续下来了。我到现在都很感激我的好朋友,就是那年春天,让我发现了创作的力量。

作家简介 童子

陕西大荔人,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十月少年文学》编辑。出版有童诗集、童话集多部。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香港青年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作品发表于国内各少儿刊物,并入选“冰心奖优秀作家年度作品选”等多种年选。2021年出版诗歌绘本《我想问问月亮》《故乡和布谷的歌》,绘本《黑蝴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