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部的兴文县世界地质公园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石海和碧波万顷的竹海,地表奇峰林立、竹波荡漾,地下则溶洞交错、洞中有洞。二零零五年,它凭借『教科书式的地貌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被誉为『喀斯特地貌博物馆』。

石海奇观

久慕“喀斯特地貌博物馆”的美名,于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们驱车来到了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进入景区后的第一个景点是“龙女牧羊”,又称“石海涌浪”,只见一片约2000平方米的缓坡上,齐腰深的草丛中露出无数餐桌大小的脊状石芽,其表面呈白色,既像一群下山的羊羔,又像一片波涛汹涌的石海。我爬到高处俯视,这些石芽姿态各异,呈棋盘、螺旋、放射等形态分布,令人眼花缭乱。

亿万年前,此处岩峰林立,遍布碱性石灰岩,地下有一条巨大的暗河穿流。在酸性水流的溶蚀下,地下的岩石被掏空,形成巨大的空洞,上层的地面失去支撑后慢慢塌陷,年深日久就形成了这一罕见的自然奇观。

经过一个坳口,我们来到了“风动石”。这是一块长、宽、高均约三四米的巨石,其底部与下层岩石的接触面仅一张小方桌大小,仿佛普通人一臂之力便可将它推下山去。每当山风吹起,巨石仿佛随风而动,令倚在它旁边拍照的游客心生忐忑。此处可远眺风姿绰约的“七女峰”,七女峰是在一座相对平缓的山顶上突兀矗立的七座石峰,因形如七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得名。

我们继续前行,便来到了地势较高的观海亭,此处是观赏石海的最佳地点。放眼望去,起伏的地面上覆盖着浓密的林木,如碧波连天。一座座陡峭的灰白色石峰矗立其间,如碧海中乘风破浪的帆船。

走下观海亭,便来到了着名的“八戒求亲”。一座数十米高的孤峰拔地而起,孤峰顶部的岩石一分为二,一半形如猪八戒躬身拱手,一半似村姑低眉含羞。其形象极为直观,无需提示便知是八戒在施礼求亲。前方还有一个景点“金龟戏狗熊”,一大一小两个石峰:大的如熊,憨态可掬,引颈俯视;小的似龟,与熊翘首对望,似在嬉闹,颇有趣味。

特大漏斗

我们乘坐观光车到达观斗坪,站在此处远眺,可见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地坑镶嵌在石峰丛中,宛如一口硕大无比的石炒锅。它直径650米、深208米,宽度和深度均为世界天然大漏斗之首。

从高处俯视大漏斗,可见里面的花草林木或绿、或黄、或红,色彩斑斓,仿佛一口大锅里烹饪着的各色佳肴。漏斗上部接近边沿的一圈分布着幽深莫测的岩洞和流水淅沥的泉眼。我沿着内环岩壁上的步行道漫步,鸟瞰脚下,盆深底暗,林木森森,怪石嶙峋,仿佛大漏斗里装进了整片山林,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气魄。

过了大漏斗就是中国最长的游览洞穴—天泉洞,它与中国最大的石海、特大漏斗并称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三大奇观。天泉洞为多层长廊和厅状地下岩溶洞穴,洞道长4.2千米,面积8.1万平方米,分为“穹庐大厦”“天泉明宫”“泻玉流光”等7个大厅。

“穹庐大厦”高80米、宽100米,是公园内面积最大的溶洞大厅,其中建一个足球场也绰绰有余。“泻玉流光”溶洞的顶部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奇特天窗,阳光和泉水从窗口倾泻而下,如一幅巨大的银色珠帘。天泉洞内的天心湖可行船,我们在洞中乘舟而行,千奇百怪的钟乳石扑面而来,如在瑶池中观赏玉宇琼阁,颇有亦真亦幻之感。据导游介绍,若逢暴雨季节,河水拍击洞壁,声如雷鸣,气势惊人。

竹海观瀑

僰(bó)王山是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四大景区之一,既是观赏竹海的佳处,又能感受古僰人(僰人是先秦时期中原诸族对居住在今云贵高原及川渝南部地区诸民族的统称)的历史遗留。

从远处看,僰王山自平地突兀而起,似一座巨大的城堡,其主峰黑帽顶周围长满了楠竹,密不透风,似一床无缝的绿色巨毯覆盖全山。景区大门用未经雕琢的天然巨石堆垒,峥嵘粗犷,透着一股浓郁的原始部落气息。游览小道依山势凿成,被称为僰道,是当年僰人的上下山之道。踏着长满苔藓的石阶,我穿行在僰王山的楠竹林中。一路上山重水复,竹叶沙沙作响,颇有李白诗中“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的意境。每转过一道弯,便是一道别样的美景,移步换景,目不暇接。

在秀美的竹林中,僰王山的水也变得轻柔起来。一路上,梦溪叠瀑、十二叠瀑、春雪瀑等诗意盎然的瀑布接连出现。与黄果树瀑布等飞流直下的瀑布不同,这些瀑布或在错落层叠的岩石上轻盈跳跃,或如凌空飞舞的仙女摇曳纱裙,或如云雾一般缭绕在半空中。

在水雾的滋润下,漫山的翠竹沾满了细密的水珠,远看泛着银光,近看绿得发亮。偶有山风拂过,竹林便如大海般波涛翻涌。相对于森林的杂乱苍劲,竹海给人以纯洁、幽雅之感。

飞雾洞和寿山湖

我们又转过一个山坳,只见路边一个标识牌上写着“洞中有人,请勿抛物”。举目四望,哪有什幺山洞,只见翠竹环抱之中,有一挂宽七八米、比地面仅高出几米的瀑布和一个可容百余人的观景台。在如此低矮的瀑布前设置观景台,究竟是何用意?我们上前观看,那瀑布竟然在观景台内遁入了一个直径20多米的地洞中,消失了!我引颈下望,地洞深不见底。

我们沿着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道,小心翼翼地下行到山底的洞口,又在黑暗湿滑的洞中穿行数十米,才来到那瀑布的归宿—“飞雾洞”底部。飞雾洞是一个高60多米、洞口在地面的竖井状溶洞。我站在洞底向上看,忽然有一种井底之蛙的感觉。瀑布与“井”壁碰撞形成的水雾,以及瀑布落入洞底溅起的水花,令洞内极为凉爽。瀑布激发的水声在洞内回荡,震耳欲聋。此时正值正午时分,阳光照进洞内,在水雾的折射下,可以看到游移于洞中的袖珍彩虹和色彩斑斓的光晕。

飞雾洞的斜上方是一潭碧水的寿山湖,湖水是飞雾洞和山中多条溪流的主要源头。平原地区的湖泊多花团锦簇、杨柳依依,高原地区的湖泊多为雪峰、草甸合围,而寿山湖却是翠竹环绕,不见杂色。碧绿的湖光与翠绿的山色融为一体,绿得纯粹,绿得迷人,好似藏在深闺中不加修饰的青春少女。“倒影晶莹镜,幽光淡雅图”,寿山湖因纯美无瑕,被称为“美人湖”;又因形如硕大的明镜,被称为“竹镜湖”。

夕阳西下,我们踏上了归程。回头望去,僰王山已是“苍苍横翠微”,唯有竹林的清凉和竹叶的芬芳一路相伴。

马恒健,人文地理学者。E443AE09-8814-4306-9FEE-F50AA15DD9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