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博

被认为是公元2世纪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的贵霜王朝,处于汉朝、罗马、安息三国的中间。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通衢之地,古代贵霜王朝文化是丝路文化精神的一个侧面,展现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精彩画卷。而钱币就是这种互动交流上最大的辅助手段和见证者。在一枚枚小小却高度精美的贵霜钱币上,我们可以轻易窥见草原斯基泰文化、希腊化的后西方文明、印度半岛的宗教信仰等各种异质文化在这片地域上碰撞交流。

钱币图文的“贵霜化”

通常来说,钱币象征着政权的公信力,图案或构图上最好不要做大的改动。贵霜王朝的钱币则非如此它的变化能分作早、中、晚三期。

贵霜王朝这片土地早在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开始打造硬币。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击败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这片地区便由希脂人和印度人统治。公元1世纪中期,贵霜王朝开始打制自己的硬币,他们采取了较为类似的风格,是对流通于此地300多年希腊风格银币习俗的延续。正面是侧着的帝王肖像,周围打造希脂文铭文,反面为宗教图案,周围打制古印度佉卢文铭文。

中期开始了“贵霜化”的改造,在钱币的构图和图案细节上,加入了许多本土的文化元素。例如不再仅仅展现头像,而是国王站立,身穿长袍的形象等。迦腻色伽一世把硬币上的希脂文改成了贵霜文,根据出土的碑铭表明是为了构建地区统一性和反希脂的坚决态度。法卢文也改成了婆罗米文组成的族徽,后来的继承者也遵循这种习俗,我们可以通过族徽辨认出是哪个君主。到了晚期又是另外一种程式化,图案上不同信仰的象征开始收缩。变成了只剩下印度教里湿婆和好运女神阿尔多克修,这也表现出文化和宗教的融合已经开始有了显着的效果。

在巴克特里亚和印度故地建立的贵霜王朝是一系列种族迁徙的结果,早中期硬币上打制的神祗众多,这种多样性表明了贵霜王朝与美索不达米亚、琐罗亚斯德教,希脂人和印度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硬币上的神祗形象变化也让我们见证了不同宗教的融合,而通过各种融合,又创造出许多中亚化特色的诸神肖像。迦腻色伽一世和胡韦色伽时期的钱币,国王头上均有光晕,左肩有时会发出火舌,这种“焰肩”表示国王已经把自己神祗化,认为是神之子或者硬币背面诸神的化身。

最受关注也是最少见的神抵就是打制于迦腻色伽一世时期的佛陀肖像金币。目前已知的存世量不过数枚,都在欧美日几家大博物馆和着名藏家手中。图案上,现世佛——释迦摩尼穿着素僧衣,右手举起为无畏手印。佛陀硬币通常被视为迦腻色伽一世诸多成就之一,即他广为传播了佛教,这也是佛教与皇室直接接触的例证。在键陀罗出土的佛陀硬币是判断当地佛像制作年代和样式的基准之物,也是判断佛像起源点和佛像起源时间的重要证据。从钱币上造像的容貌特征来看,应该是模仿当时的大型石刻雕塑而做。这可以推断,佛像在钱币上出现之前,就已经相当盛行,并具备了熟练制作技能和一定的造型规范。

贵霜钱币的形制演变

起初的三位君主钱币型式并不规范,都是在模仿周边城邦国家的硬币样式,例如印度斯基泰和印度帕提亚。王朝内各地区之前的硬币在重量和成色上都不统一。直到第四位君主闫膏珍继位之后,推行了统一的货币体制还采用了面值较高的金币取代了之前使用的银币。从这个时候起,贵霜王朝就只有金币和铜币,而没有了银币这种同时代各个国家使用最广泛的材质。

闫膏珍时期的硬币仍旧是采用雅典标准,铜币由4、2、1德拉克玛(重16、8、4克)组成,金币由2、1、1/2、1/4第纳尔组成(重16、8、4、2克),2和1/2面值的非常少见。标准为8克的第纳尔重量和当时希腊金币斯塔尔(重8.48-8.6克)、罗马金币奥雷(重8克)、波斯金币大流克(重8.4克)都非常接近。所以金币不但在本国范围,在中亚乃至罗马,以及中国的新疆地区都能很好流通。又因为和罗马帝国有着频繁贸易往来,因此罗马金币在贵霜王朝境内也有流通,但是金币上国王头像多数被划了一刀,表明金币上的国王不是本国国王。

迦腻色伽二世统治时期的前期金币一直维持着较高的标准,此后金币在重量上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含金量开始大幅下降。起初闫膏珍时期的金币由纯金打造,但接后的两百年中纯度一直呈下降的状态。金币主要在迦腻色伽二世即位后,开始降低成色,韦苏提婆一世统治末期含金量下降到约85%。到了倒数第二个君主夏连时期,国力严重衰退,与周边国家冲突不断。含金量从约80%下降到了60%。而末代君主基普纳达时期更是糟糕,最差的时候,有些金币含金量仅有20%,已经失去黄金的本色。

货币文化的东西融合

公元90年,贵霜帝国皇帝求娶东汉公主,被班超拒绝后派遣副王谢率军七万攻打班超,为班超所败,于是纳礼求和。不过当时的汉朝人对贵霜帝国知之甚少,依然如惯例称其国王为月氏王。在《汉书》里有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展示了汉朝和贵霜对西域地区的争夺。

“永元二年,月氏遣其副王谢将兵七万攻超。超众少,皆大恐。超譬军士曰:‘月氏兵虽多,然数千里逾葱岭来,非有运输,何足忧邪?但当收谷坚守,彼饥穷自降,不过数十日决矣。谢遂前攻超,不下,又钞掠无所得。超度其粮将尽,必从龟兹求救,乃遣兵数百于东界要之。谢果遣骑赍金谁阳未玉以赂龟兹。超伏兵遮击,尽杀之,持其使首以示谢。谢大惊,即遣使请罪,愿得生归。超纵遣之。月氏由是大震,岁奉贡献。”

这一战使得中亚大国贵霜初次见识了汉军的作战能力和素质,在班超、任尚、段禧三任都护17年里,贵霜的确不敢再越过葱岭进犯西域都护府。随着安帝时期,西域都护府的再一次崩坏,贵霜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塔里木盆地。汉朝虽然于公元123年重新设立长史府,但对于西域的统治力度大为削弱,班勇等人的驻军主要屯守在柳中、伊吾卢等地(今新疆东部),并且膺服长史府统治的城郭小国也锐减到仅17个(主要位于西域南道)。

随着贵霜势力的深入,钱币自然就大量在塔里木盆地一带流通。在东方,货币是以浇铸方式生产加工,在西方,货币主要以重力打压方式制作而成,包括贵霜王朝也是如此。但是古代新疆,曾经出现过一种“汉法二体钱”,就是一种钱币上出现了汉文与法卢文两种文字。其实不仅仅是文字,这种二体钱还是两种货币文化借助丝路产生碰撞后的产物,它们最直接地展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生动状态。

出土于喀什、和田地区的汉法二体钱,分为大小两种,钱币铜制,以打压法制作,大小钱之间的重量比例也大致是1:4的关系,打压法的钱币制造工艺和大小钱的重量比例都说明了汉法二体钱是一种西方货币。但在钱币的图案表现上,一面是类似贵霜丘就却时期铜币的动物马或驼图案,另一面则标示了古代中国的货币单位“铢”,大钱上汉字环绕“铜钱重二十四铢”,小钱上汉字“六铢钱”呈品字形分布。关于汉法二体钱(民间称为和田马钱)的铸造时期,中外学者观点各异。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和田马钱铸造于公元73年班超征服于阗国之后,至3世纪末法卢文在塔里木盆地不再使用之前,为归属汉朝的于阗国所制。汉法二体钱与汉五铢钱同时流通,使用中原的铢两制,是受中原五铢钱的影响而铸造的新疆最早的自铸币。可以看出发行这种货币的国家,是了解和接受中原铢两制的概念,在东西方货币的体系中间采取了一种折中融合的方式。

丝路钱币背后的多重价值

随着丝路研究的热潮,丝路各国的金银货币更是受到全球藏家的追捧。金银币和铜币相比,一是在数量上更为稀缺,二来在钱币本身状态上受环境因素影响更多,金银币能保持更良好的状态。

最近十年,随着丝路钱币在中国收集人数的增多,贵霜金币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国内市场而备受关注(铜币因为数量太多,价值低,且保存状态不佳,市场上很少有购买需求)。最常见的可能属于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等国商人带到国内各古董交流会上的那些钱币。不过这种渠道的贵霜金币良莠不齐。根据笔者这几年在各地市场的观察,帝国晚期几个皇帝的金币相对比较常见,早期和中期的高成色精美品种则几乎都是伪品。一是早中期品种制造精美,欧美市场需求量大,出价也高。二是不良商人觉得中国人在打制币上的辨伪能力并不强,卖假币的利润远远大于真币。伪品大都由真币翻模所制,并没有打制币的锐利感。所以在熟悉真币状态的情况下,容易察觉出伪品在人像上的僵硬和整体的粗糙感。另外还有部分由欧美各家拍卖上购入,欧美各家知名拍行在西方古钱币上经营多年,极少走眼,如果有高仿品被人认出,就会马上撤拍。如果够细心,时不时都会遇到老藏家的旧藏,从性价比和流传有序的方面都是远远超过直接从中亚当地商人手里购买。

值得一提的是,十年前各家拍卖行并不重视贵霜这样的钱币,在拍卖目录中,都是放在世界硬币的印度板块下,在希腊罗马古币才是正统好货的认识下,贵霜无非就是普通的老印度币而已。不过随着大量中国买家的加入,以及由于产地逐渐难寻,贵霜金币价值开始凸显,早期品种尤其明显。大珍级的闫膏珍两第纳尔好品一般在20多万一30万,好品迦腻色伽一世和胡韦色迦第纳尔则在2万到3万。中期的韦苏提婆一世,虽然存世量不少,但是由于工艺保持了早期水准,仍然很受追捧。涨价最低的是晚期的几位君主,夏迦、基普纳达由于工艺差和含金量偏低的限制,价格增长缓慢。

从价格的变化,拍卖行也看到了市场的热度,贵霜钱币在拍卖目录的位置也从世界硬币板块改到古典硬币板块,位列古希腊币之后。贵霜钱币背后复杂的文化属性和美学价值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