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林

运用心理转换理论提高写作指导的有效性

■吴文林

编者按:

如何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有效的指导,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通常情况下,教师更加在意学生的写作过程,而忽视了他们的写作心理。本期《苏派作文教学》栏目刊发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吴文林老师的文章《运用心理转换理论提高写作指导的有效性》,作者以课题研究为依托,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阐述了自己对“写作心理”这一话题的思考。

如何对初中学生的写作进行有效的指导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我们平时的作文指导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却忽略了对他们写作心理的干预。

我在教学研究中发现,运用认知心理学知识,探究写作过程的内在机制,在写作指导中融入心理转换理论,对提高作文教学效果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

一、明晰写作指导中心理转换理论的应用价值

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情感、思维活动,首先要经过从思维到内部言语的转换,然后要经过从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的转换。转换的过程就是形成思维、锤炼语言的过程,必要时,转换还需要循环往复进行,直至形成连续性思维和连贯性表达。

我对我校的写作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从学生层面看,部分学生平时不关注生活细节,不善于联想,导致心中虽然明了事件的基本情况,却无法将其生动地再现出来,甚至在写作时存在畏难心理;从教师层面看,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方法,进而理解、掌握方法,而只是一味地站在理论层面大讲特讲,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难以激发写作的积极性。基于上述调查,我觉得有必要在写作指导方案上有所突破。为此,我们语文组进行了充分思考,提出运用心理转换理论来指导教师的写作教学行为,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

将心理转换理论运用于写作教学,就是以来源于师生写作指导实践的案例为切入点,以学生写作进程中的心理转换为突破口,提高学生从思维到内部言语再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的转换能力;通过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能力训练、语言选择能力训练以及表达能力训练;探索如何有的放矢地构建思维表达和方法引导的有效方案,从而改变写作教学现状,提高写作指导效率。

在写作指导中引入心理转换理论,为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写作的过程既是一次记忆再现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外显的过程,由于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不同,转换时间的不同,以及记忆能力高低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常常会出现能说不能写或能写不能说的现象。探索写作指导中学生言语表达的心理转换过程,既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意识地加以训练。更重要的是,运用心理转换理论指导教师的写作教学行为,能有效地破解学生口头言语表达能力与书面言语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难题。

基于心理转换理论的写作指导,更有利于教师从写作教学实际出发,研究在写作指导中如何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写作心理与思维能力,从而形成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案。

二、厘清心理转换理论运用于写作指导的效度

写作指导是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的写作上的点拨和引导,包括对材料筛选、结构安排、表达技巧等的指导。它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求教师既能从宏观层面引导学生认识写作的重要性,又能从微观层面细致地告知学生写作的各个步骤。

基于心理转换理论的写作指导直接指向对学生写作过程中心理转换方法的指导,意在提高学生在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结构布局等方面的能力,需厘清三个效度:

一是指导的系统性。在运用心理转换理论指导写作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系统的写作知识积累和写作技能的训练,从而为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校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初中学段的教学计划,同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制定了各年级写作训练指导方案,将新课标要求分解到具体年级的每一次写作训练之中,使各年级每学期的写作指导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作为整个初中学段写作训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环环相扣,逐步升级。

二是表达的真实性。针对初中生写作素材枯竭、审题不清、语言干瘪、层次单一、情感虚假等常见问题,我们需要将写作过程中的各级心理转换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之上,引导他们从生活中找“米”,在从思维到内部言语的心理转换过程中,要坚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同时,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例如,对那些从思维到口头语言转换存在难度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参与课堂演讲等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调控能力和内部言语转换能力;对于那些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转换存在困难的学生,则要注意强化他们的书面规范语言的记忆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以增强信息记忆、提取和组织能力,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通道。

三是习作批改形式的多样性。批改是检测写作指导效果的必要手段,批改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多角度地反馈写作指导效果。注重详批详改与面批面谈相结合,发挥批改的指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对学生在从内部言语到外部书面言语的写作心理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以便在讲评时集中纠正,可以为探索出一套适合初中生的写作指导方案提供鲜活的素材。

三、实施基于心理转换理论的写作指导策略

如何考量心理转换理论运用于写作指导的效果,是一个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效果物化的实践探索,即在回顾反思以往写作指导实践的基础上,基于我校校情和学生学情,研制了写作指导的有效载体《初中生心理转换写作指导手册》,通过对学生写作心理的剖析,以及有针对性地训练与指导,使学生在材料组织、语言运用、表达技巧和方法使用等方面都能有所突破。

1.把脉我校近年来的作文指导及学生写作能力的现状。

我们通过发放问卷、个案比较等方式对我校教师的作文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课堂观察和个体访谈,对心理转换理论与写作指导的关系进行了剖析。

综合调查与分析情况来看,我校大部分语文教师能够精心准备作前指导及作后评价,但程式化严重,指导效果不理想,另有少部分教师的写作指导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能做到思维活动与语言表达的顺利转换,能将思维用较为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少部分学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总是以不变应万变,按照原来的套路写作,未能将储存于大脑中的写作素材进行艺术加工。

准确把脉我校的写作指导现状,为我们发现教师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探索基于心理转换理论的教师写作指导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2.设计基于心理转换理论的写作指导环节。

写作并不仅仅是将思维转换为语言的活动,而是要将积累在脑海中的生活印象进行创造性加工,最后用规范的书面语言准确有序地表达出来,其中的每一个思维和表达环节都应该是清晰而连贯的。因此,我们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对现有教学环节的不足之处进行了优化调整。

一是开展了微写作指导环节设计研究。我们指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打腹稿、列提纲等形式来提炼、构思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线性呈现从思维到内部言语再到外部言语的过程,并通过写片段作文或哲思小语等形式编组内部言语、打磨外部书面言语。

二是结合每周开展的与教学计划同步的写作教学活动和写作教研活动,进行常见文体的写作指导环节设计研究。例如,记叙文侧重指导内容具体、描述生动、有层次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等;说明文侧重指导特征明确、条理清楚等;议论文侧重指导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严密等。

三是定期举行写作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探求写作指导教学中教师有效引领的方法和途径。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开设了四节校内写作指导研讨课、两节市级写作指导观摩课,着力破解从心理语言到口头语言再到书面语言转换过程中的瓶颈,努力使构思、组合、表述同步进行,促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的表达转换。

3.制定初中生心理转换写作指导效果认定及评价方案。

我们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现有班级中各抽出一半的班级作为实验对象,运用心理转换理论指导写作实践,另一半班级则仍然采用常规方式进行写作指导,实施比较研究,量化分析学生的写作心理过程体验;记录课堂写作情境创设的方式方法及效果;细化作文评改的方式方法及操作流程,将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通过自改互改习作,反刍写作时的心理转换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晰从思维到内部言语再到外部口头言语,最后到外部书面言语的形成过程。

我们还对写作新授课、写作练习、习作评讲和优秀教学案例做了系统化的收集与整理,并通过案例评选活动进行了个案研究。目前,我们已经组织开展了两次写作指导优秀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开设了五次写作指导讲座,制作并播放了两部写作指导微视频,九年级还形成了“强化训练”和“提升训练”两个写作指导系列。这些,都为我们研制《初中生心理转换写作指导手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学生的写作意志要基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这对于我们研究初中生的写作心理特点和规律也很有启发,将有助于我们寻找到写作指导的有效路径。

(作者为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教师)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一期立项课题“基于写作心理转换理论的初中生写作指导案例研究”(项目编号:2015JK11-L155)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