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彦福

追求适合有深度的数学教学

■庞彦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同样,适合的教学也才是最好的教学。学生是有差异的,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并实施怎样的教学才能适合学生的学习,利于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及一线教师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

一、适合的教学需尊重学生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学,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奥苏贝尔曾在他的《教育心理学:认知的观点》一书中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学生学习数学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及其经验之上的。在“分式”教学时,笔者曾这样设计新课的引入:

之所以这样设计新课的引入,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易切入,好上手。凡事从简单做起。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有句名言:“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以最简单的小学知识“作为新课引入的切口,尽管起点低,但是立意高,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联想类比学习新知识,易于将分数的相关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其次,回归和体现数学的本质。从“1÷2”到“1÷2x”、从回顾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也唤醒学生了解从“分数”到“分式”、从“整式”到“分式”的过渡过程,从而让学生体悟知识间的互相联系以及学习分式的基本方法。第三,学生感觉到亲切自然。新课引入的问题情境并没有刻意进行“创设”,四个小问题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无论是从分数到分式的过渡,还是老师上班的实例,既接地气,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第四,渗透整体架构的意识,有利于建立起逻辑连贯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过程。数学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有了整体化的设计思想,对于整个的教学设计就会有全局的考虑。第五,渗透研究数学概念的一般套路和方法。设计的5个小问题,是先给出例子,并让学生根据例子写出式子,然后通过观察、探寻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这样得到的分式定义才是学生自己习得的,如此的设计与学习过程才符合概念形成的规律。有了前面的铺垫和基础,到了学生自己举例子、概念辨析以及新知识的应用等环节,学生便会自主进入有深度的探究之中。这样的设计,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才符合深度学习的特征。第六,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有机结合。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以及类比的思想方法,融入到了新课的情境问题之中(如图1)。有了分式概念的深度探究,接下来学习分式的性质、运算及应用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以及可类比的基本方法。

图1

二、适合的教学需因材施教

教学中,教师如果对学习薄弱的学生采取的方法不当,薄弱生就会变成学困生,甚至跟不上课,只会越来越差。一个学生或个别学生在班级里或学校里只是集体中的一员,而对于家庭来说,他则可能是全部。因此,教育应该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小K同学由于基础不好,学习起来相对困难,下面是小K作业中出现的错误:(1)25的平方根是

老师并没有在小K作业错误的地方打上大大的“×”或留下其他伤害性的标记,而是利用课外时间找到小K了解情况:

小K:结果是一样的,表示形式不同。

教师:结果是多少,怎样表示呢?

教师:我们逆过来想,平方等于36的数是几……

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小K的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

苏霍姆林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我们常说网络是双刃剑,其实,教学中的评价也可能是双刃剑,既能发挥积极作用,也会产生消极影响。老师对小K的错误没有打上大大的“×”号,没有批评她“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没有直接教她“订正”,而是从类似的题目入手,让她理解知识、明白道理、寻找方法。一个“×”号看上去是客观的,但也是一种伤害;一句不经意的“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从老师嘴里说出是那么的轻巧,可杀伤力是巨大的,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可能会留下“我就是笨孩子”“我就是学不会”的烙印。在“的平方根是多少”的问题中,小K等同学为什么会得出的结论?其实是没有真正理解非负数的平方根,这样哪能掌握平方根的性质呢?所以当老师再追问时,又出现了类似错误。只有真正理解了才会求的平方根。平时的教学中,针对学困生或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课堂提问时,简单问题留给基础薄弱的学生,从先后顺序上,先提问学困生;布置作业与完成情况方面,采取分层的方式,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不做统一要求,只完成基本的部分或选做;而对优秀生则适当增加特征类题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深度学习应该拾级而上

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之后,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认识和理解,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深度学习。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有深度的,但不一定是难度大的;反过来,难度大的课堂不一定有深度。教学中,如何能让深度学习在学生层面上落地生根,关键取决于教师对设计的问题是否适合于学生学习。在圆周角复习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圆周角与锐角三角函数的关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图2,⊙O的半径为5,AB是直径,BC的长是6,则cosA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

当学生能够顺利解决时,可设法让学生的思维拾级而上,于是我对问题进行了变形。

图2

图3

图4

学生思考时,可能会想着连接OA或OB或OC;当发现无法解决时,则有学生想到添加如图4所示的辅助线,利用同弧上的圆周角相等、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锐角三角函数等方法将问题解决。学生学习数学就是思维的训练。教学中,拾级而上的教学设计才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才可能促进学生的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也才会是有深度的。

四、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设计适合的有深度的数学教学就是追求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学习经验,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与途径,改进学习方式与方法,设计教学时总是朝着“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的方向进行谋划。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采取小步走、多层次、勤练习、常反馈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迂回措施,该分解的分解,该铺垫的铺垫。解题教学时可能会将一个题目分解成两个或多个小题目,让学生容易上手,不至于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可能是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基础薄弱的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更要因材施教,关注优秀学生的思维层次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通过适宜的方法,一方面让优秀学生更加优秀,另一方面让先知先觉者带动后知后觉者,促进学生的整体进步。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过程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教师的教,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师是课堂的表演者,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众和观众,在看教师的表演。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大家逐渐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进入了学习的状态,教学才是有效的。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反思与提炼,才能发现数学的规律及本质,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才会理解到数学知识中蕴涵的丰厚的思想方法,才会不断生长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能变成有智慧的人。学习上、生活中,不能一条道走到黑,要注意观察和思考,要注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艺术;要灵活多变,该搭桥铺路时要搭桥铺路,该峰回路转时就峰回路转。学以致用,无论是数学学习还是生活方式,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提炼,这样学习的方法会更好,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会更全面。

(作者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b/2016/02/1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