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晓晔

每每到写作文的时候,学生们总是会垂头丧气,抓耳挠腮。问之,答曰:“头脑中一片空白,没东西可写。”而绞尽脑汁总算是完成了任务,往往不是题材陈旧老套,就是立意浅显。有的初三学生的作文与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作文真没有多大的区别。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我们常常会说学生们课业负担很重,坐在书桌前的时间远远超过参加各种活动的时间,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我认为,这当然是事实,但仔细想想,孩子们并非完全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感受生活。

比如,有一次学校组织了全校学生在操场上观看市京剧团的表演。之后,我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他们的发言在三四个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泛泛议论后停顿下来。他们明明身处其间一个多小时,为什么却似入无物无人之地,只能人云亦云呢?

我确实经常告诉孩子们,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没多大区别。学生如想写出好文章,除了外部的观察,更要有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有自己的思考,才能有对生命的独特的歌唱。为了提醒他们,教室里醒目地贴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等名言。那么具体怎样思考呢?

对于初中生来说,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件事,所看见的一个场景,是否具有写入作文的价值,有多大的价值,往往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他们对其价值的认识与挖掘程度,即思考的程度。作家曹文轩说:写作就是要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上看出它的“意思”和“意义”来。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在《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一书中特别强调:“听说读写,想最重要!”一个不会思考、没有思想的学生,即使掌握再多再好的写作技能,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我认为,“愿意思考”和“会思考”是互为表里的。学生们既不是不愿意关注社会生活,也不是没有思考能力。但这个“认识”“挖掘”“看出”的过程并非易事,大部分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训练、培养下才得以比较自觉、高效地实现。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培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灌输“学贵有疑”的思想,培养学生生疑习惯。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当“我”独自趴在高处时,“我”在想什么呢?《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就是丑陋不堪的势利鬼吗?学生在写作文时,觉得没有东西可写,原因之一是他们在生活中只是接受现成的东西,没有关注过“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同”,更不会想“为什么不同”。在阅读课文时,他们也常常只是接受文字呈现的,而不善于多打几个问号,读到、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既然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阅读课上的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思维方法的训练,一定会改善作文中题材狭窄、立意肤浅的状况。

二、授以方法

据介绍,王栋生老师每个学期都会拿出四五节作文课,不写作文,只是聊一聊与作文有关的事。聊“你的生活就是大地”——平凡普通的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无穷源泉,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聊“‘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的说法对不对”——通过一步步假设、否定之否定的思辨推翻所谓的“众所周知”:瓦特之前,难道从没有一个人看到水壶盖被蒸汽掀动起来的现象吗?在注意到这一现象的人中,难道没有人会想到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动力吗?在想到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动力的人中,是否从没有人作过这方面的尝试?在尝试获得成功的人中,总有人可能向统治者及社会介绍过他们的发明以期获得资助吧?既然“有可能”,为什么那些聪明人的发现没有被重视?而到了18世纪,瓦特却功成名就?任何科学技术的革命都是生产力的需求的结果。但是我们能不能说“瓦特是发现蒸汽可以成为动力的第一人”?这个瓦特的确不是蒸汽机的发明者,事实是,瓦特只是蒸汽机的改进者。他在前人研究发明的基础上,对蒸汽机做了重大改进,发明了功率更高的“往复式蒸汽机”,在蒸汽机的发明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他并不是第一个发现蒸汽可以作动力的人。聊“对报刊上的这一则小故事,你还有什么想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聊“今天晨会上你为什么发笑”——用由果推因的思辨方法探求现象背后的真相等。如果说前面的做法讲求细水长流,水到渠成之功,那么,王老师的聊课,实际上是通过解剖具体实例,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相对集中的重锤锻炼,训练多向思维的品质,它可以给学生一次较强的刺激,对帮助他们掌握运用思维方法会有较大较持久的影响。

三、借鉴模仿

时评,即对时事的评论。其优秀之作,往往篇幅短小但视角独特,思辨深刻,启人心智。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一则培养“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胸怀;二则学习揣摩其亮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当然,若能要求学生对班内、校内的事情也来个“时评”,在学以致用中学会感受生活,理智地思考,恰当地表达沟通则更好。

四、教师示范

校运会、春(秋)游、元旦义卖、阳光体育节、学生会竞选等都是学生进行观察、获得体验、深入探究的优质资源。他们往往乐意参与,但是,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思想的收获却又甚少。所以,教师要成为校园生活的热心关注者。校园中展示各班“青春期心理小报”,教师首先要仔细欣赏一番,哪些文质兼美,哪些空洞无物,学生特别关注什么话题等。然后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如开展辩论会等推动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鼓励言人之未言。

我认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我们需要经常把孩子们的眼睛从课本引向校内或班内的活动,引向街头,给他们以时间、空间,创设一个积极思考的情景,引导、激发他们质疑、辩驳、分析,让他们体验发现的快乐,让他们感受深入思考的快乐。相反,如果只是向学生提出观察生活的要求,仅仅宣讲思考的重要性,而没有具体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体验,那么,他们的思维终将停留于表面,成为思想的懒人,虽然在现场耳闻目睹了高雅艺术,因为缺乏思考,也仍然“看不出有什么好说的”。也许学生现在想的并不完全正确,但只要他们愿意思考、喜欢思考,假以时日,在生活的教导下,他们一定会成为思维活跃、思想深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