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莉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树人初级中学)

这学期,我们开始正式阅读《格列佛游记》。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名著,乃至拥有最美的“遇见”,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几番思量之后,我决定实行“小步轻迈式阅读”——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对于整本书阅读,我们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现做简要梳理。

一、走马观花

我们开始似易实难的第一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此阶段的学习完全交由学生,每周布置一定量的阅读任务。紧接着,我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远没有想象中理想——繁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阅读时“如坐针毡”,拗口的外国人名、地名让他们连连摇头。

赶快,递个拐杖,铺个阶梯。课堂上,我让学生用“在这部名著中,有……有……”说一段话。学生们的答案精彩纷呈:

这部书里有大人国、小人国,还有飞岛国、慧骃国。

这部书里有辛辣的讽刺、深沉的哀叹还有殷殷的期盼。

这部书里有生动的叙述、细腻的描写还有精彩的反讽。

这部书里有在钢丝上跳舞的大臣,还有只比大臣高一个指甲盖的国王。

……

有的学生关注了内容,有的学生关注了情感,有的学生则把关注点放在滑稽的人物或者文章的讽刺手法上,这样一组交流把学生瞬间带入这个神奇的国度里。针对这部经典作品,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作者会写得如此真实生动呢?”我们可以从作者细腻的描写、源于真实事件的想象、主人公身份设置等方面进行探讨,学生的思考也会慢慢延展开来。

二、漫溯深处

学生的阅读行为大部分是由兴趣驱使,阅读随意性比较大,对于情节性较强的大人国、小人国内容关注度高,而对诸如描写或议论的语言则一目十行,理解流于表面。

针对此种情况,我决定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思考,开始了阅读的第二步——抛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对名著进行深度探索:

1.格列佛游历的四个国家,顺序能否替换?为什么?

2.聚焦名著段落,你觉得最具有讽刺性的是哪一个语段?结合你所调查的英国历史,猜猜作者讽刺的是英国哪类现象或者哪类人?

3.《格列佛游记》中,作者对于子女的教育、人类的饮食、长生不老的理解、如何面对死亡、历史的真相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请选择能够引发你共鸣的一处,摘抄并谈谈感受。

这些问题,既开放又聚焦,学生的阅读不再停留在走马观花的阶段。学生开始纵深式思考,逐渐由名著的情节深入到作者用语言所营造的世界,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他对社会、对人生各个方面的思量与感悟。

三、思维纵横

如何让学生的视野与格局得到进一步提升呢?我尝试着用比较的方法,开始了阅读名著的第三步:

我搜寻了不同内容与风格的六个封面,给学生提供选择:如果你重新翻译了名著,你将选择哪一个作为新书的封面呢?

有的学生选择扬帆起航的图片作为封面,因为此图更有意境,能够把读者立刻带入作者的游记语境中;有的学生选择比较有趣的“大人国”封面,认为图片风格怪诞,特别吸引学生去阅读;还有的学生选择主人公手持宝剑的图片,认为这体现了主人公不惧挑战的姿态,和作者想抨击、挑战的精神是相契合的;有的学生选择慧骃国的图片,因为慧骃在此书中是最美好、最有爱、最仁慈的,图片中的主人公对着马微笑,也体现出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随后,学生们更深刻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呈现出因人而异的阅读视角:有人把它当作一本游记小说,有人把它当作一本讽刺小说,还有人更喜欢把它当作一本童话故事来读。

我还精选了野胡与慧骃进行对比,把贪婪、愚蠢的野胡与那“有爱且充满理性”的慧骃,放在一起让学生品读。在品读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地感受到,整部名著充满了对比,如大人国与小人国、飞岛国与慧骃国,作者的构思巧妙至极。

《格列佛游记》创作于十八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刚刚起步,而我们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针对这样的背景,我提出问题:“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这部名著呢?”学生在思考中逐渐明白,对于人性的批判与歌颂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不朽的经典名著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我又突发奇想,如果把中外有相似点的名著放在一起比较,那又会是什么效果呢?于是,我又抛出以下问题:“看了斯威夫特笔下的‘慧骃国’,你还会想到哪些‘理想国’呢?小人国用跳绳来选拔官员的一幕,又会让你想到文学作品中哪些类似的丑陋现象呢?《格列佛游记》和《鲁滨孙漂流记》相比较,为何一个讽刺性比较强,一个则更多地赞美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呢?”……

学生们的回答精彩极了。他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从慧骃对待子女以及邻人的态度,想到了《礼记·礼运篇》中提到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还有学生在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找到影子,说奸臣高俅也是这样博取皇帝眼球的,而两者主题的不同,更多是因为时代的需要……

这一步,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与震撼。

四、“八面受敌”

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更加细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我向学生推广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让学生对名著进行批注,旨在促进学生探究笔法,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获得启迪。

下面是一组学生从不同角度的批注:

——黑暗,即使隔着书页,也乌得逼你的眼。但是,在黑暗中踽踽独行的人啊,依然保有着对光明的向往。掩卷,清晰地听到他对美好的呼唤。

——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我惊异,异想天开的妙趣让我享受,辛辣的讽刺让我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人人都渺小如蝼蚁一般,却在小小的心灵里充斥着恶毒、自私、贪婪。

——细节真实、和谐、匀称,整体真实、和谐、统一。

……

还有一个学生对描写利立浦特国王的段落进行了比较有意思的批注:

高尔伯斯脱·莫马仑·爱夫拉姆·戈尔迪洛·舍芬·木利·乌利古利立浦特国(又臭又长!滑稽至极!)至高无上的皇帝,举世拥戴、畏惧,领土广被五千布拉斯鲁格(周界约十二英里),边境之抵地球四极(井底之蛙安知天下之大?)。他是万王之王,身高超过天下众人(哈哈,也就比他的臣民高一指甲,万王之王?呵呵);脚踏地心,头顶太阳(如此小人,竟也如此高大威猛?好自恋!);头一点,全球君王无不双膝抖战;他像春天那样和蔼(无知),像夏天那样舒适(荒谬),像秋天那样丰饶(贪婪),像冬天那样恐怖(残暴)。(苔花如米小,竟也学牡丹开?!)

批注,让学生开始从阅读名著走向鉴赏与评判名著,与前几步相比,阅读的层次明显提高,阅读的体验也更为丰富。

本次《格列佛游记》阅读活动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想让学生爱上阅读名著着实不易。走近名著已是艰难万分,而由浅层阅读到达深度阅读,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名著阅读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必须做好四个“坚持”:

1.要坚持“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步骤。

名著阅读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及深,由易到难,化整为零,逐步深入。如花草树木的成长,名著阅读需要经历自读、分享、细读、提升等历程,当学生能够扎根于文字深处,也就拥有了生长的无限空间,一树风华才成为可能。想要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往往导致名著阅读无功而返,半途而废。

2.要坚持激发兴趣的唤醒策略。

唯有阅读兴趣,才能唤醒阅读热情。一俟到达兴致勃勃的境地,学生就会爱不释手,欲罢不能,仿佛一位旅者原本漫不经心,抬眼见到一处绝美的风景,便会流连四顾,继而加快脚步,走向更远、更深、更险、更美处。学生名著阅读的路径也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才能豁然开朗。兴趣的激发似易实难,这应该是学生名著阅读首要解决的问题。

3.要坚持自主的阅读方式。

对于大部头的著作,自主阅读是基础,而且要坚定不移地贯穿于名著阅读的全过程;反刍式回读是必不可少的后续延伸,反复咀嚼,寻章摘句,将整体或片段来回研磨推敲,直至感性的灵光与理性的思考闪现或形成。唯有自主,才能真正体会到名著深刻的思想与动人的力量,才能获得真实独特的阅读体验,才能真正让名著根植内心,终身受益。

4.要坚持有效介入的指导手段。

教师介入指导是有效提升阅读效果的关键,遇河搭桥,逢山开路,帮助学生越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阅读的关节才能活络,瓶颈才能突破。走好这一步,学生才能从一个窗口看到广阔的大海,从璀璨的群星窥得宇宙的浩瀚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