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鲨

近一个世纪前,由于种种原因,野生东北虎数量急速锐减,直至近年处境才慢慢好转。而纪录片《女子巡“虎”队》的播出,让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女子巡护队走入了大众视野,人们这才了解到野生东北虎保护工作的不易,也直观地认识到什幺叫做巾帼不让须眉。

重新认识“万兽之王”森林中的顶级捕食者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位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交界处,总面积140.65万公顷,是中国仅有的野生东北虎豹的稳定栖息地和扩散地。在这个没有围栏的公园内,虎豹安然栖居,罕见珍稀动物频频现身。这里的工作人员每天要做的不是管理,而是为野生动物提供“服务”,使它们能按照自然规律平安地存活下去。

公园中最为珍稀的要数东北虎,它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学名西伯利亚虎,距今已有300万年进化史,是进化最完美,现存体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相比于其他虎亚种,东北虎更为强壮凶猛。一只成年雄虎体重平均可达250公斤,体长约2.3米。雌虎的体型也十分惊人,170公斤的体重,两米的体长都十分常见。它们的身体厚实而完美,背部和前肢尤其健壮,在运动中蕴含强劲的爆发力。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东北虎是典型的独居动物,除了交配、育子的虎外,每只虎都占据了很大一片单独活动的区域。雄性虎会通过标记树木和用尿液来标识领地边界,面积可达数百平方公里,一旦有同类侵入,它们会咆哮以示警告,并将其驱逐。这也是东北虎密度非常低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它们喜好居住在远离人类、地势平缓之处,活动区域常年积雪,温度低至零下40℃。生活特点就是居无定所,巡逻游荡占据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

毛色是东北虎在山林生活的保护色。夏季,东北虎的背毛会因为白日时间长变得短而颜色深,冬季为了融入多雪的栖地,又变为浅黄色,长度也会增加近乎一倍。有趣的是,东北虎也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就像人类的指纹,每只东北虎也有专属于自己的独特条纹。

作为“暗夜独行侠”,东北虎具有极其敏锐的感官,性情凶猛,行动敏捷,善游泳。白天,它们多在岩洞或草丛中休息,夜间会外出觅食。东北虎处于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以森林中各种动物为食,但很少捕食野兔之类的小型动物,因为这些小动物可以提供的能量甚至没有追逐它们所消耗的多。捕猎时,东北虎通常会采取跟踪加伏击的策略。靠近猎物后,突然发起攻击,在几秒内把速度提升至每小时60千米以上,再凭借强大的爆发力扑倒猎物,用尖利的牙齿对猎物进行锁喉。

然而,纵使拥有巨大的体型和惊人的力量,东北虎曾经也难以逃脱濒危的命运。

坎坷的存活之路敲响生态系统警钟

人们在松花江边发现两万年前的虎骨化石,在鸭绿江边的古墓中发现猎虎的壁画,在《后汉书》看到关于“祭虎以神”的记载,虎在何处都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上世纪,生活在朝鲜半岛的东北虎——“朝鲜虎”,受到当地人民的大力追捧,他们认为老虎是可以为百姓提供保护的象征,是和平的代表,王亲贵族将老虎看做是地位和荣耀的象征。然而不久后,当时的朝鲜政府却组织了一场灭绝运动,将数百只老虎于一天内捕杀殆尽,敲响了东北虎在朝鲜灭亡的丧钟。

19世纪初期,东北虎还是分布在布列亚河左岸、大兴安岭支脉的常见种。20世纪,近3000只东北虎广泛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后来,高强度的捕猎和人类经济活动使东北虎栖息地逐渐向东南地区压缩。随后,一场罕见特大雪灾导致东北虎数量急剧下降。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东北虎栖息地逐渐丧失,种群开始退化,数量锐减,一度处于灭绝边缘。

据统计,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境内的东北虎仅剩约10只,九十年代更是遭遇了最为严重的衰退,分布区退缩至乌苏里江流域,数量仅5~9只。作为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物种,东北虎的存在是生态健康的标志,一旦灭绝,就是生态系统的失衡到达了临界点。

保护野生东北虎,恢复生态系统和保障食物链完好的任务迫在眉睫。

1997年,黑龙江政府根据国家规定颁布了《禁止捕猎陆生野生动物管理若干规定》,开始全面禁伐禁猎。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野生动物栖息地逐渐恢复,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得到恢复性增长。到2014年,东北虎的数量攀升至26只。但时至今日,东北虎仍是我国一级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属于濒危物种。

“今天,中国正在面临东北虎种群恢复的重要机遇。”这句言辞恳切的话语,是东北虎保护研究院的专家,是来自基层林业工作人员,更是每日奔波在森林中获取讯息、清理网套的护林员的心声。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于2017年启动,区域内规划了自然保护地12个,苍茫的林海满足了东北虎生存的必要条件。为保障人虎两安全,国家公园建立了常态化巡护制度,巡护里程达13.8万公里。在各项保护项目中累计出动18万余人,收缴猎具3万余件。2019年4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东宁朝阳沟林场,组建了一支由12名林场女职工组成的专业巡护队。此后,她们就成了这片林海的保护神。

作为中国第一支女子专职巡护队,她们所遭受的困难和非议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选择成为东北虎背后的姑娘们,走向了一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道路。女性不适合野外工作吗?女性无法处在一线吗?只有男性才能做巡护吗?她们用实力和选择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姑娘们的巡山故事

2022年初,一部短小的纪录片《女子巡“虎”队》一经播出,就获得了极高的关注。片中讲述了女巡护员们在巡护过程中展开的各项工作。“大老爷们儿都未必能干得了的事儿,让几个大老娘们儿干成了。”这是当时纪录片播出后,人们的普遍评价。

这支由80后、90后女性组成的队伍,充满活力、细心又具有吃苦精神。她们不相信只有男性才能做得了巡护,在清理猎套工作上,她们个个像“侦察兵”,那些不易被发现的猎套都能被她们找出来;在保护野外相机数据上,她们也能做到井井有条。提起这片山林,姑娘们如数家珍。“当我第一次踏进深山我就认定了,这就是我以后工作的地方。”“从小就对山林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那是一种扎根于心底的热爱。”面对记者提问为何要当一名巡护员时,她们这样说道。

“通信靠吼、巡护靠走、防寒靠抖、安全靠狗。”这是过去自然保护管理的真实写照。巡护工作无疑是困难艰险的,为保障巡护安全,女子巡护队每次至少要三名巡护员一起工作,她们早上带着各种设备、水和食物上山,下午三四点才能下山。巡护员不仅要负责定期维护红外相机、巡山清套,对区域内的猎夹、粘网等进行地毯式搜索清理,还要负责监测和救助野生动物,护林防火,在各个补饲点给有蹄类动物补充饲料等。

考虑到防晒、防蚊虫、毒蛇等需求,女子巡护队队员常年穿着耐磨的迷彩服和胶鞋。长时间的风吹雨打,她们的皮肤变得黝黑干裂,可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事业时,这些又显得微不足道。在大山里行走和在平坦的马路上行走,有着天壤之别。山地地势多变,最为陡峭的地方几乎是直上直下,爬行过程中甚至要手脚并用。据队员们描述,冬季低温导致睫毛都结上了冰晶,雪深路滑的道路举步维艰。她们深一脚浅一脚的在雪地里跋涉,三小时只能行走五六公里,每走一步都需要消耗很多体力。但寒风宛如刀割,她们无法停下脚步,一旦休息时间稍长,身上的热气就会消散,浸透了汗水的衣裳会变得冰冷无比。

夏天或许稍微好一点,三小时可以行走十几公里,但面对酷热的天气,巡护员们只能带一瓶水,极度干渴的时候才敢喝上一口。因为在山中,就算是很轻的东西,在长时间的行走中也会变成负担。巡护过程中,负重爬山、趟河趟雪、崴脚、被猎套夹伤和枝条抽脸都是时常发生的事。迷路也是。在采访时,一队员回忆:“在潮湿闷热看不见尽头的山林里反复走,走到看不见希望,开始怀疑自己,但没有人会来接你,只能一直往前走,又因为是野生动物园,任何一个声音在寂静的山林里响起时,都会让人瞬间汗毛竖立”。

其实对她们来说,每天上山的心情十分忐忑。那些野生动物,她们坦言既想看到也不想看到。看到说明保护工作有了成效,同时也意味着自己处在危险当中。完成日常的巡护工作之外,这支女子巡护队还会去附近的村子进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数十分钟的纪录片无法记录下每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女子巡护队的每一个人,都在年年岁岁中无数次重复着上演着这样的场景。

在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历经五年试点,于2021年正式成立。如今,东北虎栖息地的环境得到显着改善,影像中东北虎现身的次数也变得越来越频繁。野生东北虎的数量由2017年试点开始时的27只,增长至50只,监测到新繁殖的幼虎达到10只以上。

巡护队的付出得到回报,一切都在向好。2023年年初,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东宁局女子巡护队荣获2022“感动龙江”年度人物(群体)提名奖。同年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式上,这支女子巡护队又作为优秀团队受到国家表彰。

(编辑 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