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小天

周末,太阳耀眼。睡过懒觉后把窗帘拉开,阳光随意照射进卧室,打开平板电脑,窝在被子里,开始“挖”几年前的“下饭剧”。2020年末那部名为《你喜欢勃拉姆斯吗》的韩剧再次进入我的眼帘。

抛开韩剧御用的套路和脸谱化剧情,剧中的人物设定可圈可点。男主角是家境贫寒却极具钢琴天赋的演奏家,女主角是“四战”之后进入韩国顶尖音乐学府的小提琴学生,还有毕业于茱莉亚音乐学院的财团子女、学业之余还需要回便利店工作的大提琴手。

此外,这部剧的剧名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纵观整部西方音乐史,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音乐开始,一直发展到现代主义音乐,中间经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几个时间段,诞生了我们熟知的许多着名作曲家,诸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那幺,这部剧为何会选择“勃拉姆斯”来命名?

勃拉姆斯诞生在德国,被称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多部作品,诸如《德意志安魂曲》等都成为妇孺皆知的作品,传承至今。

勃拉姆斯有一种“守旧”的气质,也有人认为,他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保守派”,这些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窥探一二。比如他拒绝当时时兴的“标题音乐”而坚持“纯音乐”形式,在美学观念上固守传统。作为听众,也总能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古典范儿”,“看到”民间旋律的影子。

同时,勃拉姆斯也被称作“革新者”,他的很多作品预示了西方音乐史新时期的到来。比如,勋伯格就曾表示,勃拉姆斯是“革新主义者”,他认为,勃拉姆斯的作品对二十世纪音乐变革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这两种身份,让勃拉姆斯招致了诸多的非议。有文献记载,李斯特将他称作“古典音乐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模仿者”,瓦格纳则嘲讽他“没有任何作曲家的才能”。不过,无论或褒或贬,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勃拉姆斯,似乎的确在年轻乐手们练习“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时缺位了。

我曾在一档播客节目中,与多伦多大学钢琴演奏硕士何老师谈及勃拉姆斯。她表示,勃拉姆斯以前似乎很少出现在她的演奏曲目中,因为勃拉姆斯的作品太过厚重,年轻乐手很难理解。此外,相比于肖邦、李斯特这些更具“浪漫主义风格”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浪漫主义”风格叙事更加独特。

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勃拉姆斯的《f小调钢琴五重奏》。在四个乐章中,有“发展式变奏”的应用,还有承袭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构方式,同时,游移的和声和调式调性,又使得作品发展更加自由。勃拉姆斯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作曲技法,使作品兼具了可听性和逻辑性,并超脱了逻辑。

我想,勃拉姆斯和他作品中所经历与表达的,是否恰恰也是韩剧《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中主人公们的集体困惑呢?迷茫、无措,又厚重、曲折……

一直渴望被主流接受的女主角,终于被顶尖学院录取后,还是在排练中被安排在最后位置,得不到关注;一直活在聚光灯下的男主角,也有“从高位摔落”的恐慌感和不知所措;一直想得到顶尖音乐院校教职的二号女主角,也在求而不得中感到茫然,最后在繁复曲折的剧情中走向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和解。

当然,语言的描述总是苍白的。或许,在某个周末写完家庭作业的下午,你也可以打开手机播放器,听听勃拉姆斯的作品。没准他的某部作品,真的会和你产生共振,触动到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