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凤华

寻常的日子里,我总想起席慕蓉的《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于是,那流淌笛声的村小,那如诗如画、恬淡平和的乡村教育生活,轻风一样温软地拂过心头。那年我走出洒满梦想和憧憬的师范学校的大门,来到栖身的乡村小学。

当我走进那所乡村小学时,一下子就被一种古朴和宁谧淹没。村小前后三进,近十间教室,皆七架梁瓦屋,空砖砌成,大洋瓦苫顶,杂木屋梁。校园的操场上南北各立着一个木板篮球架,油漆剥落,如老人皱纹纵横的脸。村小大门是两扇铁门,镀上银漆,中间镶嵌着两颗醒目的五角星。正对大门有一甬道,直通里面青砖垒就的圆门,上书篆书“怡园”二字。里面花圃里长着几茎清俊的翠竹,临风飒飒有声,如鹤鸣长空,平添一份古雅意蕴。园门中央植一棵高大粗壮的雪松,碗口粗细,蔚为大观。雪松旁还长有几棵广玉兰,开花时节,树上如栖息着无数只雪白的鸽子。

村小的每个角落都相继长着月季、栀子、黄杨、天竹等植物,送给人满目满心的茜绿,如同漫步于雨后的林荫小道。厕所的墙上总有淘气包用粉笔头或秃毛笔写着“打倒谁谁谁”的字样,擦去了,过几天,又有人写上了。学校操场一角,砌着两个水泥乒乓球台,总有孩子你来我去地进行一场“鏖战”。学校的围墙上,有年迈的老师用魏碑写的“求真、务实、勤奋、创新”的标语,掩映在绿树中。

村小的操场是平展展的泥土地,只有通向教室、办公室和厕所的路上铺着一米多宽的青砖,砖缝里悄然长着车前草、香夫子和狗尾草等。操场的西边,一条清亮亮的小河迤逦流淌,娇小的身段从村小后身一扭,便隐入长满芦竹、杂树的远岸。小河边长着几棵碗口粗细的苦楝树。树干皴裂斑驳,如浓缩的地质纹图。树干的皱褶处时时有黏稠的液体流出,那是苦楝树忧伤的眼泪。孩子们用碎瓦片刮下来,粘住地上仓皇逃窜的蚂蚁。树桠间的喜鹊窝在冬天突兀在萧条的枝丫间,沉甸甸的,让人担心一阵突至的寒风,就会让那些身披黑袍的喜鹊们无家可归。

孩子们一有闲暇,就围在操场上弹玻璃球,甩纸巴子,拿拇儿,结冰化冻,老鹰捉小鸡,或用小刀在雨后松软的泥地上戳捣,吆喝着,个个鼻涕直流,额头上热汗涔涔。身上沾满灰尘和草叶也全然不顾,露趾的布鞋里常滑进几个硌人的土坷垃,索性赤着光脚,与泥土亲昵,吮吸大地深处的精髓。

每到黄昏时分,村小显得异常宁谧和凄美。夕阳如一枚熟透的浆果,悬挂在对岸田野里的乌桕林梢,鸟雀们在夕光中扑簌簌地乱飞,霞光乱溅,令人眩目。远处传来阵阵鸡鸣犬吠,空洞缥缈。炊烟在低矮的屋顶上袅娜升腾,你侬我侬,水袖轻舞,幻化出一幅迷离的水墨画。孩子们披着殷红的霞光,音符般地蹦跳着,走在绿绸似的麦田里,走在浓荫匝地的竹林中,走在碎砖铺就的乡路上。妈妈的呼唤长长的,浸着做女人的抑怨与甘香。妈妈缝制的帆布书包随着身子欢快地舞蹈,蝴蝶般地灵动。

我目送着孩子们一个个消失在苍莽的地平线的尽头,才抿嘴一笑,捋捋被秋风吹散的绺绺头发,拎着装着学生作业本的小包回家。

每到清明时节,桃红柳绿,莺飞蝶舞。田野里菜花金黄,耀人眼目;麦苗滴绿,如绸似毡。高远的苍穹湛蓝明净,偶尔有几片白云悠悠地飘过,莲花瓣儿一样。这时节是属于村小的,是属于村小的孩子们的。瞧,操场上、田埂畔、圩堤旁、小路边,到处是欢呼着、雀跃着放风筝的孩子。各式各样的风筝凭风飘忽,红红绿绿、姿式各异,牵着孩子们的向往、信念和深情,灿烂了四月的晴空,灿烂了村小老师们期盼的双眼。

春天的村小是少女,有着水彩画般的明净清纯;夏天的村小是村姑,有着小夜曲般的浪漫风情;秋天的村小是孕妇,有着田园诗般的宁静安详;冬天的村小是淑女,有着黑白照片般的简洁端庄。冬天的村小是素描,黑白灰的色调就是琴键,任风儿这位弹琴高手抚弄,一波一波嫩嫩的音乐,伴随着琅琅的读书声,柳絮一样扬起、落下。

我喜欢选择一个迷人的黄昏,蹲坐在村小西边的小河边吹笛子。诗性的夕光淋在我身上,如敷了一层金粉。我搭起心爱的竹笛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那如水般流畅的旋律立时回荡在校园里。孩子们围着我,侧耳聆听,清纯的眸子里汪着一泓秋水。笛声如一粒粒春天的种子,悄悄地播进他们稚嫩的心田里。笛声伴着枝桠间婉转的鸟鸣、若隐若现的鸡鸣犬吠、孩子们银铃般的脆笑,在乡村校园里萦回不散,和袅娜升腾的炊烟一起,和校园里浓郁的栀子花一起,澄亮了这黄昏水墨剪影般的校园。

笛声里有孩子们鲜嫩嫩的年龄和企盼,有为人师者莫名的感伤和怅惘。有时我也会为孩子们弹上一曲风琴,灰黄老旧的风琴在我的手中能化出清新动听的音符,蜡烛一样,点亮孩子们迷朦的双眼。孩子们也买来竹笛,跟着我学吹,教室里,咿咿呀呀,虽然“呕哑嘲哳难为听”,但一段时间后,也能“如听仙乐耳暂明”了。在和即将毕业的学生离别时,我总会为大家吹奏一曲《歌声与微笑》。孩子们泣不成声,泪眼朦胧,一种深深的母校情结如同月光和乡愁一样,野滕一般在心底蜿蜒、缠绕。

村小的老师们总喜欢在春天或秋天的黄昏,走乡窜户,进行家访。到了村里,孩子们猴样窜来窜去,躲躲藏藏,家长们殷勤地敬茶递烟。几杯水酒,桌上再端上一盘油汪汪的猪头肉、红光光的花生米、黄澄澄的炒鸡蛋、绿滴滴的烧青菜,我们啜饮了村民们的热忱、淳朴和善良。昏黄的灯光下,我们与家长们倾心长谈,那一句句滚烫的话语令人激动不已, 一种深深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溢满心胸。

学校的黑板报总是及时更换。我充分发挥书画专长,每一期都出得新颖别致、图文并茂,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线。学校里有一口钟,每当“铛、铛、铛——”的钟声响起,孩子们立即奔回教室,也不管额头上热气腾腾。学校的那只喇叭总会传出校长宏亮而威严的讲话声,传出广播操和眼保健操的音乐声,有时也传出我清禽百啭的竹笛声。

每学期考试的时候,是孩子们最紧张的时刻,但考试之后便是快乐的暑假和寒假,孩子们在广阔的天地间尽情地玩耍,与自然亲近,与绿色交融,真正成为大地上的孩子。

我们都要外出监考。有时要到几十里外的完小,还要过摆渡。渡船泊于柳阴下,船身不算大,中舱铺有木板,船舷装有栏杆。艄公脸膛枣红,颧骨凸出,沧桑满面。竹篙在水中起落,那船儿便犁浪前进,直抵对岸,老艄公热情爽朗的笑声总在河面上荡漾。那古朴的渡口、那憨厚的艄公令人难忘。我们也每每领略到“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美妙意境。

有时大雪纷扬,雪厚没踝,我们也要骑着自行车准时赶到,雪地上弯弯曲曲的形迹如一幅抽象画,那情形颇似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意味。

如今,村小远去了,那充满温情、充满刺激的家访,那长空里飘摇的风筝,那打雪仗时掷雪球声,那油菜花盛开时的踏青,那三月里学雷锋扫大街的场面,那校园里清新明快的竹笛声,也都渐次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成为记忆沙滩上熠熠发光的贝壳。

学校已搬迁至城郊繁华处,村小已改作村委会、废品收购站和玩具厂。操场中央还矗立着一尊通讯塔。多年后,再走进曾经洒满欢乐和梦想的村小时,已难觅先前的踪迹,已难闻那郁郁的栀子花香和悠悠的竹笛声,但圆门里那棵雪松还在,依然苍劲地守着一方风月,墙上的标语已难辨认,涂上了岁月的风尘。

我伫立着,一阵风吹来,我仿佛听到村小的喇叭声,看到花花绿绿的风筝,闻到幽幽的栀子花香。哦,我那流淌笛声的村小哟……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海陵区朱庄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