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青

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进行读写课堂教学时,应以话题为主线,通过设计适合学生的、与主题意义相关的学习活动,依据“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原则,运用“导入主题—拓展主题—表达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及周围的人互动,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运用目标语言,实现对主题意义理解的吸收、内化及迁移,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本文以Growing Changes主题教学为例,通过以教材文本He Studies Harder Then He Used to和补充的相关文本My Changes为载体,理解、探究Growing Changes这个主题,运用目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How I’ve changed!的短文。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感知、预测及分析目标语言,获取目标语言,发展思维品质,构建新知,达到运用目标语言做事的目的。

一、相关的、螺旋式递进的语篇阅读是学生进行有意义语言输出的前提

对语篇的理解与分析、概括与总结体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取并运用语篇中有用的信息进行写作则是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相关的、螺旋式递进的语篇阅读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帮助学生感知主题,拓展主题。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读写课中的语篇选择与语篇阅读活动的设计非常重要,它将知识学习与技能的发展融入主题语境和语用之中,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写作的前提条件,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首先,选择与话题相关联的两个语篇,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语言输入。根据话题要求,分析、确定阅读语篇。其次,设计有逻辑关系的、递进的、凸显主线的问题链,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和深度地理解主题意义。这样有目的、有意义的理解过程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谈论Growing Changes主题时,选定He Studies Harder Then He Used to以及相关的My Changes两个阅读语篇。确定语篇后,紧扣主题设计学习活动。如阅读He Studies Harder Then He Used to时,通过让学生对比Li Wen过去与现在的变化,完成表格的填写。然后分析Li Wen 是怎样改变的以及为什幺经过这次谈话后Li Wen改变了那幺多。环环相扣围绕主题步步探究,让学生对Growing Changes这一主题语境有足够的理解,能用相关目标语言描述Growing Changes,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主题语境有足够的理解,才能促进表达能力的提升。读写课型中的语篇阅读属于泛读,泛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语篇中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在模仿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因此,在此环节中,教师设计的任务要紧紧围绕主题,让学生精读并掌握与写作相关的段落或语句,能够模仿运用相关段落或语句表达思想。过多的语言讲授或细节问题不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语篇概念。围绕主题层层设问,让学生自由发挥,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实现创新迁移。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先前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认知。这种构建新知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的过程。教师用Why did Li Wen change so much after the talk?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题,能正视成长中的变化,能感受来自父母、师长等身边人的爱,并能够感恩父母、师长等等。这种基于阅读情境开展的引领式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正确的行为。

递进的语篇阅读巩固目标语言的学习,为学生的语言输出即写作奠定基础,搭好支架。在对My Changes的阅读中,学生根据语篇的逻辑关系,分析语篇结构What are my changes? What is my biggest change? How did it happen? Why did I change so much? What are my feelings? ... 层层设问、层层递进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使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上,发展和建构新的语篇。

二、有意义的语言输出是实现主题意义探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

读写课的语言输出是写作。写作任务要和阅读主题相匹配,基于文本,高于文本。结合学生的生活适当迁移,通过写作将语言运用到实践中。写作是学生实现主题意义探究、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写作任务侧重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迁移能力。写作任务在语言形式及信息内容等方面要与阅读文本相符合。写作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写,实现语言和思维共发展。本节课写作的第一条内容是介绍my changes,这体现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可以从语篇一中获得写作需要的目标语言。写作的第二条内容是写my most important change,侧重创新迁移能力。学生在语篇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写,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写作的第三条内容是写reason(s)and feelings。学生把所学的目标语言运用在写作中,仿照语篇文本的结构,将信息表达的思路和逻辑迁移运用到新的语篇情境中,设计写作结构如下:第一段写general introduction about the changes in my life,第二段写the most important change and how it happened,第三段写reason(s)and my feelings。教师提前将作文评分标准告诉学生,学生在写作时聚焦目标语言,不偏题不跑题。同伴互评,形成思维碰撞,激发思维活力。最后教师的点评则是学生作品的呈现。整堂课形成一个教学闭环,学生作品的呈现便是学习目标达成的体现。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发展语言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掌握和运用语言知识,还关系到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程度。大部分英语课都能以话题为主线,但仍处于记单词、短语或句子,或是单一的阅读、写作课等层次,碎片化严重,缺乏整合,没有语篇阅读,更谈不上对语篇的主题意义理解,课堂思维不够,缺乏深度学习,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读写课是在激发学生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感知主题,以问题驱动的形式让学生拓展主题,以写作这种输出形式让学生表达主题,提升学生的语篇理解和表达能力,促进自我反思、分析评价和创新迁移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做出价值判断,形成系统性、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写作任务的实现就是将课堂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迁移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运用语言、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第一中学)

实习编辑 梁心竹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