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田

2024年3月28日,研究团队对北周武帝宇文邕进行了初步面貌复原

日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研究团队,发布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墓等系列考古成果。团队在科技考古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加持下,对宇文邕有了不少新的认知,不仅认定了他的死因或许是长期服用丹药引发的中毒,还确认身为鲜卑人的他,也有一定的汉族血统。

此外,团队还通过科技,“复原”出了这位帝王清瘦英武的长相。

对于大众而言,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名字可能略显生僻,即便以他为原型的角色曾在《兰陵王妃》《独孤天下》等热播剧中登场。

但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宇文邕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他或许是整个南北朝期间最有作为的君王。若非他英年早逝,诸皇子尚幼,只能传位给后来沉湎酒色、性格乖戾的宇文赟,外戚杨坚怕是也难以顺利夺权,此后的中国历史或许也都将改写。

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三武一宗灭佛”,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都曾发起大规模的禁佛。而这四人中,除了拓跋焘被近宦所杀外,另外三人也都是壮年暴毙,宇文邕一度还被传出是“遭了报应”。

但在科技力量之下,传奇帝王的人生B面得以再现,真实的死亡原因也被揭晓。

壮年暴毙,死因成谜

宇文邕是北周政权奠基人宇文泰的四子,在年轻时就能独当一面,深受父亲喜爱,曾被父亲夸奖为“成吾志者,必此儿也”。

在他的兄长、北周明帝宇文毓遭权臣宇文护毒杀后,年仅16岁的宇文邕被推上了帝位。多年的韬光养晦后,宇文邕成功诛杀权臣,开始亲政。

在位期间,宇文邕励精图治,进一步发展了府兵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军队中的胡汉界限,也使得府兵制成为隋唐的主要兵制。同时,他广辟农田、兴修水利,没收了大量寺院土地和财产,这些举动无不促进了北周经济的恢复。

得益于此,宇文邕通过战争消灭了长期与北周对峙的北齐,再度统一了中国北部,统治版图扩展至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数年后隋朝南下灭陈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就在宇文邕统一北方的次年,他却死在率军北伐、亲征突厥的路上—那一年,他年仅36岁,低于中国皇帝的平均寿命。

对于宇文邕的功绩,魏晋南北朝史学专家唐长孺和王仲荦教授的评价都不低,认为他很有能力,是当时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但对于他突然死亡的原因,历史上却众说纷纭。

如此惊人相似的历史,让“报应说”也有广泛传播的基础。

因为宇文邕曾下令毁佛,唐代《法苑珠林》等佛教类书不乏编排宇文邕的段落,如假托隋文帝时期大臣赵文昌暴毙,在地狱见到北周武帝身披三重枷锁的故事,隐隐有暗指后者之死,是灭佛后的报应和诅咒之意。

唐初僧人甚至在文章中指出,北周武帝“狂悖无道,毁灭佛法焚烧经像。破坏塔寺罢废众僧”,因此才会“身生癞疮,恶疾而死”。

类似的说法在宋代后愈加盛行。五代时期,另一个名为“周”的割据王朝,君主柴荣同样很有作为,同样主张灭佛,两人也都是死于北征途中,死后很快也都被大臣夺取了政权……如此惊人相似的历史,让“报应说”也有广泛传播的基础。

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古代,不信命理之说的文人士大夫即便试图推翻“报应”的说法,也缺乏相应证据,往往也只能从史书里寻章摘句,找出宇文邕少年时受权臣掣肘身体欠佳、亲政后过度操劳等旁证,怀疑可能是死于某种疾病或不明原因中毒,但因缺少直接证据,难以一锤定音。

而如今,通过成分分析,科学界得出了更为准确的结论,而不是如古人般简单地归结为天妒英才。

丹药引发慢性砷中毒

1993年,考古队伍在陕西省发现了北周武帝与皇后阿史那氏的合葬墓,并逐步开始抢救性发掘,从棺椁中获得了宇文邕颅骨、股骨部分残存遗骸。

经多年的跨学科研究,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团队、生命科学学院金力团队联合厦门大学王传超团队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取得重要成果,借助科技手段,对宇文邕之死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法医鉴定”。

研究团队对宇文邕的股骨样本进行了超33种微量元素分析。其中,砷元素含量是阿史那皇后的12.6倍,是正常现代人样本的2000多倍,同时,硼、锑两种元素含量也明显偏高。

该团队表示,股骨反映的是十年以上的代谢过程,说明这些元素是在长期饮食中累积在骨骼中,可以排除被毒杀的可能,而是慢性砷中毒。

北周武帝宇文邕墓葬出土的陶俑

北周武帝宇文邕墓葬全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清谈与服食五石散或丹药之风,在南方名士间尤为盛行,后随着北魏对道教的尊崇和汉化程度加深,炼丹、服丹药等也开始在北方上层贵族间流传,并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考虑到五石散或五灵丹中的黄色的雄黄和白色的礜石,都含有大量的砷化物,再结合《周书》里宇文邕自述患有“疹疾”,发病时“口不能言”“睑垂覆目”且并发了“足疾”等症状,这些都是明显的服食丹药后砷中毒的症状。

于是,研究团队将宇文邕样本和唐代名臣郭嗣本的样本相对照,发现二者体内异常元素构成极为接近—而史书中明确记载,后者有长期服食丹药的习惯,并曾接受过皇帝御赐的丹药。

至此,一代雄主宇文邕死因被彻底揭开,即长期服用含砷的丹药后,出现慢性砷中毒,进而引发系统性疾病。

样貌复原颇似汉人

除了死因之外,本次研究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对宇文邕样貌的复原。

此前,宇文邕最知名的肖像,来自唐初知名画家阎立本绘制的《历代帝王图》。宫廷画卷里的帝王样貌往往显得更为庄重和沉稳,主要彰显帝王的气势,但缺点是不够写实,艺术价值有余而历史价值不足,绘画往往也被归纳为美术史的范畴。

考虑到阎立本并未亲见过宇文邕,两人生活的年代相差了约半个世纪,因此阎立本笔下的宇文邕尽管形象生动,但距离真实的宇文邕模样显然存在距离。

正如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仲伟民所说,对历史进行抽象或粗线条的论述容易,对历史细节的描述和研究最难,还原历史的真实更难。

想要还原历史人物样貌,最难之处莫过于DNA采集和提取。为了保护颅骨的完整性,团队放弃采用DNA保存情况往往更好的颞骨和牙齿部分,而是选择了肢骨断片,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发现宇文邕的肢骨样本污染率较高,仅足以实现基本族源分析。

据团队介绍,他们通过1年的努力,针对高度降解样本优化出一套全新技术方案,成功获取了更短的DNA片段,在同一样本源上获取到约100万个可用基因位点。

在这一基础上,研究团队通过颅骨CT的方式,结合控制头发、皮肤和瞳孔色素相关的DNA位点进行建模,复原了较为接近真实的宇文邕面貌。

结果显示,宇文邕样貌与东亚、东北亚人长相没有明显差别,也都是黑头发、黄皮肤和棕色眼睛,这与阎立本笔下面容饱满,须髯浓密的帝王形象有极大差别,也颠覆了鲜卑人是须发茂盛、高鼻深目、与西域胡人相似的传统刻板印象。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在文章中指出,该团队首次通过DNA还原北周武帝样貌,开今后科学复原古代民族基本生理形态的先河。

研究人员提取DNA

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宇文邕65%的祖先成分来自古代东北亚人,但也有约三分之一的血统来自古代黄河流域农业人群。这不仅坐实了宇文邕是胡汉混血的身份,其祖母王氏很可能是北方汉人。同时,这也是对历史记载中鲜卑与汉族长期通婚的有力佐证。

上述这一系列关于宇文邕基因组数据和面貌复原的内容也被写成了论文,近期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urrent Biology》之上。

基因“挖掘”更多历史名人秘辛

在DNA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已被一遍遍改变。在破解宇文邕死亡之谜前,2022年底,复旦大学的这支团队就破译宇文邕的妻子、突厥人阿史那的基因组,这也是全球首例古突厥皇室基因组。

该研究显示,阿史那的基因主要来自古代欧亚北部,表明古代突厥王室与汉人的遗传混合有限,认定突厥阿史那部起源于欧亚大陆东北亚,否定了欧亚大陆西部起源说和多重起源说,破除了学界此前争论不休的阿史那部祖源争论。

而在国外也有类似的研究。去年3月,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对保留至今的多组贝多芬头发进行基因组测序,颠覆了此前对贝多芬死因的猜测,认为他有患肝脏疾病的强烈基因倾向,因此乙型肝炎才是夺走这位音乐巨人生命的罪魁祸首—同时还发现了贝多芬祖上疑似有婚外情的证据,贝多芬可能根本不该姓“贝多芬”。

在DNA技术帮助下,未来是否还会有更多的古代名人秘辛被发现呢?这并不一定,一来因为帝王墓穴都不会主动去挖掘,除非遭遇盗墓等需要抢救性保护的情况;二来,由于大型墓地中氧气充足,人骨更易腐败,容易出现“大墓不见人骨”的情况,即便有DNA技术,缺乏足够的生物样本,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但对于研究人员和考古工作者来说,在追溯历史的道路上,多一项技术帮助,距离尽可能真实的历史,就能更近一分。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