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沁

春阴不散余寒在,雪积钟山一片明。1919年的初春,浙江诸暨溪埭村的小路上,两位年轻人并排走着。戴眼镜的便是20岁的俞秀松。“寿乔,就送到这儿吧,我是决心等到大家都有饭吃,连讨饭佬都有饭吃的时候再回来。你要相信,这一天会到来的。”这天,弟弟送他返校,俞秀松在别离之际许下誓言。这便是伟大革命的曼妙前奏。

蒙蒙的细雨濡湿了天空。清晨,在长长的甬道上,我缓缓地走着,风轻轻地吹着,杭高的一切都是那幺优雅。如今,这儿的风里仍流转着百年前的气息。1916年,17岁的俞秀松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陈望道为代表的教师传授给他们新思想与新文化,俞秀松求知欲旺盛,凡事爱寻根究底,被称为“三W主义者”。我仿佛听见风里夹杂着who、what、why的疑问声,声声不断。

如今的风里,有清晨琅琅的读书声,有午后石阶上手捧着书的少年们的笑声,有晚自习笔尖在纸上的飞舞声。时间流转,成千上万颗年轻的心,不分彼此、不分时空地聚集在一起。

革命的风在浙江掀起了滔天巨浪。为进一步宣传新思想,俞秀松、施存统联合省立一中学生查猛济、阮毅成以及甲种工业学校的夏衍(时名沈乃熙)一起创办了《浙江新潮》,以战斗的姿态对黑暗的社会制度和虚伪的封建礼教进行抨击,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浙江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一面旗帜。

这份报纸不仅仅在浙江一师和杭州学界影响巨大,当时上海报界评论《浙江新潮》创刊号“算是杭州学生界破天荒的出版物了”。观点鲜明、言论犀利的文章立刻受到了众多社会团体和进步人士的密切关注,很快在国内外有了30多个发行处和代理商,其中一位便是“湖南长沙马王街修业学校毛泽东君”。

之后,“一师风潮”风起云涌,最终以学生的胜利告终。而以陈望道、俞秀松等为代表的浙江一师师生正式走出校门,走进并创造了更为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

俞秀松积极参与国共合作,又去莫斯科、新疆等地参加革命工作,无不尽心竭力,他是在新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卢沟桥事变以后,他组织新疆爱国人士积极支援抗战,先后募得巨款,购买了17架“新疆号”飞机和5万匹军马支援前线抗日。1939 年,他在苏联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这个一生光辉壮烈的人牺牲了。

缱绻连绵的细雨轻轻落下。东至浙江、上海,南至福建、广东,西至新疆乌鲁木齐,北至遥远的莫斯科,留下了俞秀松革命一生的痕迹。他真正实现了“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南西北人”的志向,而这一志向,正是他考入省立一师时立下的宏愿。一百年后,我们求学于此,传承他对国家的热爱,歌颂他坚如磐石的意志,在心底种下报效祖国的种子。

同一阵风,伴着不同的人,从过去到今天。它牵起我们的手,告诉我们过去的过去,展望未来的未来。在这智慧与情感复苏的季节里,风是金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