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

他叫张人亚,是一名“90后”,是我的学长。作为一名00后,我对他是仰望的,因为,我们之间隔着一个世纪的风雨——他生于1898年,是大我一百多届的学长。

新中国成立后,宁波市霞浦镇长山岗,当张爵谦老人从儿子张人亚的衣冠冢中取出用油纸包裹着的一叠书本时,他并不知道,儿子已在外亡故近20年了。

这批由张人亚生前冒死保护的纸质材料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由中央档案馆、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珍藏。其中的《共产党宣言》为现存最早的中文全译本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是中共二大唯一存世的中文文献,里面包含10个文件,以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最为珍贵。

离开学校后,人亚学长去了上海,在法租界老宝盛银楼做学徒。作为一名“镇中人”,他善于学习和思考。他一面学习首饰加工和经营的专业技能,一面用少年的眼光观察着这座城市——上海既是当时中国连接世界、进步思想输入的窗口,也是中国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的缩影。

24岁时,张人亚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加入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人亚学长的身上,已经具有超出普通工人的文化素养和政治觉悟。

1922年,张人亚出任上海金银工人俱乐部主任,他说:“俱乐部是联络同业工友的机关,是保存工人生命的机关。”同年10月6日,他领导2000多名上海金银业工人,展开了长达28天的大罢工。但工人革命的成果在1927年化为灰烬,“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一片腥风血雨。

有人退党,有人隐匿,有人牺牲……时任中共中央秘书处内部交通科科长的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在上海蛰伏了一年多。第二年冬天风声稍缓,他将一批重要文书资料带出上海,带回宁波老家,托父亲保管。过了几天,父亲和邻居讲,儿子已经去世,然后将文件精心包好,放入空棺。

这些泛黄的纸页,是人亚学长全家用生命守护了半个世纪的珍贵文物,更是中国革命理想的种子。

百余年前,人亚学长的双眼曾凝视过我凝视的镇海中学的泮池与大成殿,他的双脚也曾漫步过我漫步的梓荫山的蜿蜒小径,但生于风云激荡的大时代的他,最想看却没能看到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想走却没走到的——富强美丽的中国大地,正被我们这一代人所目睹和驻足。

能亲历、见证中国和世界巨变时代的我们是如此幸运。而这一切,正是无数个“张人亚”用他们的眼和脚,筚路蓝缕、披肝沥胆才奠下的基业。

34岁的生命在1932年消逝。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出版局局长,负责出版、印刷、传播苏区书籍的张人亚同志,在为革命奔波的途中因病辞世,至今未知埋骨何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幸运的我们,正在用双眼看世界,用双脚走出新时代青年豪迈的步伐,接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力赛的新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