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西希

近年来关于营养和减肥有太多的研究和说法,而真正对实践和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少之又少。

BMI正常就不用担心肥胖?

答案是否定的。医学上如何定义肥胖?我们通常会采用BMI(身体指数或体重指数),也就是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这是因为随着BMI的升高,得各种疾病的风险也相应升高,并且死亡率上升。而实际上,关于肥胖的定义近年来一直颇有争议。大家需要关心两个问题。

第一,是不是只要BMI在正常范围(18~24)就可以高枕无忧?其实10年前,就有很多人关注所谓的“正常体重肥胖”。

BMI虽然考虑到了身高对体重的影响,但无法反映体内脂肪的含量,特别是内脏周围的脂肪,这些才是对健康影响最大的。

“正常体重肥胖”就是体重虽然在正常范围内,但心血管相关的危险因素和肥胖者相似,有高血压、高血脂、低HDL-c、空腹血糖高等情况。通常这些人的体脂含量升高,男性>20%,女性>30%。所以建议大家不仅要测体重,还要注意体脂。

第二,BMI这个指标放之四海皆准吗?2017年5月发表在《美国内科年报》上的一篇研究文章,就重点讨论了这个问题。研究者在美国选取了多个不同种族的人群,包括上千名受试者,结果发现,在体重正常的人群中(包括846名白人、323名华裔、334名非洲裔、252名墨西哥裔、195名东南亚裔),虽然BMI都正常,但“正常体重肥胖”的发生率和种族有密切关系。其中亚裔人出现“正常体重肥胖”的比例比白人高10%左右。经过计算发现,对于中国人,BMI的界限应该更低,因为很多人在BMI还在正常甚至偏低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代谢异常,走向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前期了。

只有吃素食才能保健康?

在很多西方国家,素食是一股热潮,有一般的素食“vegetarian”(只是不吃肉、鱼这些荤菜),还有更严格的素食“vegan”(一点动物来源的食物都不吃,包括蜂蜜等)。这无关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

那幺,素食到底对于健康有什幺好处?或者说有没有坏处呢?2017年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文章综合了3项最大的膳食研究,对20万人随访超过20年,发现坚持在膳食中包含植物类食物,可以预防心血管事件。

但是,研究结论不能拿来当标题党,还是要仔细推敲具体内容。我们不能凭文章的结论就说“素食”好于“肉食”,或者只要不吃肉就是健康的。因为研究者还把素食分为了两部分:1)健康的植物类食物;2)不健康的植物类食物。这点很重要,因为有很多所谓素食还是高盐高油并且不吝惜添加糖类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某些点心基本上都是素食,但应该不是健康饮食或者控制体重的首选。

吃什幺重要,还是什幺时候吃重要?

植物、动物和人类都存在内在的“生物钟”,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已经适应了地球自转所带来的日夜更替。对于营养和代谢疾病,这有着很大意义,因为内在生物节律指导着我们体内很多生理学过程,比如什幺时候精神最好、什幺时候胃口最好。这些都和激素、体温、代谢相关酶在一天内的节律变化相关。

在动物试验中,如果人为破坏昼夜节律,小鼠会更容易得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

相反,固定进食时间,每日有规律节律的小鼠,即使吃同等热量的食物也不容易得病。在熬夜之后的那个早晨,人体的激素分泌是紊乱的,即便是没有糖尿病的人,也会表现出轻度的糖耐量异常(一种糖尿病前期状态),无法对胰岛素有充分的反应。所以,有规律的生活也是控制体重的重要一环,按时按顿进食更容易维持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