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凯杰

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北京 102200

在职业院校中,花丝镶嵌专业属于工艺美术专业大类,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及技能实操的掌握。在各年级课程设置方面,约65%的课程为专业技能实操课程,约35%的课程为理论及绘图课程。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花丝镶嵌专业理论课程的教材体系较为完善,而专业技能课程存在教材缺乏的现象,特别是在“理实一体”教材方面更是空白。

长期以来,工艺美术类学生的实训课程基本上延续“师带徒”的传统授课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其优势,但与当今现代化职业教育理念不能较好地融合,不利于综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在花丝镶嵌专业教学过程中,开发了系列立体化教材,弥补了花丝镶嵌技艺(燕京八绝之一)专业教材的空白,拓展了技能教学方式,使传统技能教学能够更好地对接现代职业教育。

1 立体化教材简介

立体化教材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网络平台,以传统纸质版教材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中心,以多种共享性学习资源和服务为配套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立体化教材系统地构建教材开发与应用的全流程要素,兼具可读性与灵活性,便于教学与培训。

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开发的花丝镶嵌专业立体化教材是以两本纸质教材为主、数字化资源突出、开发路径完整、应用性强的多维立体式学习资源,为专业教学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2 立体化教材的构成要素

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于2016 年初正式确立《燕京八绝— 花丝镶嵌系列教材开发》项目,并开始组织教材编写工作,在2018 年先后完成了《金属摆件工艺》和《金属装饰锻錾工艺》两本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同时配套数字化资源建设,系统梳理开发路径,形成了立体化教材。

2.1 贴合现代职教理念的纸质教材

根据花丝镶嵌工艺特点的不同,教材分为两册,《金属摆件工艺》侧重于花丝技艺,分为9 个章节,系统讲述花丝工艺的历史、花丝制品的设计流程、花丝制品传统制作技法、现代化生产方式以及传承创新等内容;《金属装饰锻錾工艺》侧重于錾刻技艺,分为11 个章节,系统讲述錾刻工艺的历史、传统錾刻工具及现代化设备、錾刻制品的设计、常用錾刻技法、作品赏析等内容。两本教材在每一章节均设有学习目标预设、重难点分析、理论描述、制作流程图片展示、数据支撑和课后习题布置等内容。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项目组邀请工艺美术大师和企业技师参与,案例的选取贴合现代企业生产项目,突出传统技法与现代化设备的融合。

2.1.1 强调大师引领和项目支撑

在技能技法的讲解部分,两本教材均以大师工作室为引领、项目教学为支撑进行教材案例遴选和技能技法标准示范,形成了“大师引领,项目支撑”的双核驱动的教材案例模式,如图1 所示。项目组充分利用本校工艺美术大师及大师工作室资源,通过提取真实项目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教材案例,再经过教学化改造形成学习任务,进而确定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实施步骤、相关知识、评价内容、课后练习等,确保案例的代表性和规范性。教师运用该教材教学时,可以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企业生产一线的制作案例,营造出校内学习情境和校外职业情境相结合的“双情境”教学实施环境。

图1 双核驱动的教材案例模式Fig.1 Dual core driven textbook case model

2.1.2 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生产结合

为更好地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两本教材在内容选择方面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化机械生产的融合。通过多方走访与行业企业调研,使得教材在内容组织及呈现方面紧贴行业企业现状,成为反映当今工艺现状的“工具书”和“宣传册”。例如,在《金属装饰锻錾工艺》第五章锻造成型部分,首次系统地描述讲解传统锻造技艺和现代化设备生产的结合,突出现代设备的介入与技术革新。同时,教材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及职业精神。此外,教材案例选取融合了雕漆、景泰蓝、玉雕等传统工艺的作品,注重多种工艺的运用与结合。

2.2 线上线下可用的数字化资源

在纸质教材编写及出版的同时,积极建设、开发与其配套的数字化资源,主要包括“两课一平台”,即花丝镶嵌微课、花丝镶嵌畅课和花丝镶嵌数字资源整合平台。

2.2.1 花丝镶嵌微课

作为与教材同步开发的数字化资源,花丝镶嵌微课可在线上和线下使用。微课共分为13 个章节及3 个专题讲解,主要侧重技能技法的视频讲解,系统演示花丝镶嵌技艺中的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所有演示环节均由企业优秀技师示范教学,并配合有文字、表格进行说明。除常规技法讲解外,还有专题讲解,包括工艺美术大师讲座和花丝镶嵌设计制作专题讲解。

2.2.2 花丝镶嵌畅课

花丝镶嵌畅课结合教材学习,提供了多种先进教学互动模式,成为“全能教学助手”,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相结合。使用畅课,实现了教师教授、学生自学、小组研讨等多种方式的结合,减轻了教师负担,提升了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畅课平台上可以掌握学生对于教材的学习进度,实时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还可以记录教学情况、发起小组讨论、发布教学视频等;学生可对教材学习过程的理论和实操难点进行实时提问和在线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可通过平台及时获取各种学习信息,真正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反思的教学目标。

2.2.3 花丝镶嵌数字资源综合平台

花丝镶嵌数字资源综合平台主要包含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线上学习系统、数字化图书和自有电子资源库。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线上学习系统是由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开发建设的、作为校内学生学习和社会人员培训的开放性平台。利用此平台,专业教师定期更新教材中的案例说明,可供学员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喜好学习花丝镶嵌理论知识及实操内容。数字化图书是指两本教材的出版社均已将教材整本收录在其数字化图书馆中,学校师生可以免费浏览,并可以线上学习交流,记录学习心得,分享学习感想。自有电子资源库是指以两本教材为基础的师生活动交流平台,包括技师技艺讲述短视频、大师线上讲座交流、金属摆件工考工习题库和师生线上答疑等版块组成,学习资源实时动态更新。

2.3 可循环的教材开发路径

在教材开发和编写过程中,积极提炼总结多方要素,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提出“抽调专业教师—组建企业咨询团—走访调研—大师案例遴选—拍摄编写—总结”六步法(图2),探索出“校师企三方融合”的教材开发可循环路径,为之后同类型教材的开发提供模式范本。

学校、企业、大师三方职责明确,共同参与编写:学校抽调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校方编写组,相关参与企业组成企业咨询团;校企共同进行前期调研,调研主要包括走访行业企业和相关院校;经研讨确定教材编写大纲及案例库,再由工艺美术大师对代表性案例进行遴选;最后进行教材编写工作并阶段性总结编写成果。多循环六步法强调教材编写过程的反复性,经过第一轮六步法后,根据需要补齐的短板内容再次从六步法的任一环节进行循环。

图2 教材开发可循环路径Fig.2 Recyclable loop path of textbook development

3 立体化教材的应用效果

3.1 依托纸质版教材的教学,使学生培养更加系统 化、标准化

新编教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对课程进行规划,明确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使用此教材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提前预习,课程中及课后可以方便地及时回顾反思。立足教材本身开发的制作案例更加具有针对性,对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实施步骤、评价内容、课后练习等均做出质化、量化要求,使学生培养系统化、标准化,且具有连续性。

经统计,通过新编教材的使用,花丝镶嵌专业教师的课堂效果评分平均为94.5 分,相较于以往提升7%;2020 级花丝镶嵌专业学生的理论课成绩平均为92 分,实训课成绩为90.5 分,分别相较于以往提升12%和9%;近三年学生对于新编教材的满意率达到100%。

3.2 借助数字化资源,使校内学生轻松获取课外资 源,丰富认知

在教材学习之外,学生可以利用花丝镶嵌微课、畅课和其他数字化资源进行针对学习和自主学习。传统技艺传承方式以师带徒方式为主,主要参与者为师傅和个别徒弟,传播方式单一,传播受益面小,传播效率低。师傅在其中扮演自身经验传授者,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缺乏规范性与系统性;徒弟在其中扮演被动模仿者,信息获取方式单一,缺乏自主性与全局观。

学生通过数字化资源学习,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学习兴趣,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方式,改为自主探究学习。如图3 所示,学生可以在线观看技师技法演示讲解、聆听大师讲座,在定期开设的线上专题研讨活动中,可与大师和其他同学们及时交流,相较纸质教材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

图3 花丝镶嵌大师线上讲座Fig.3 Filigree inlay teacher online lecture

3.3 借助数字化资源,使校外学员实现“技能学习 自由”

立体化教材中的数字化资源使校外学员实现“技能学习自由”,打破了技能学习的时空壁垒,增强了技能培养育人合力。虽然缺乏教师对教材的现场讲解,但是校外学员可根据自身时间,利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线学习系统以及教材数字出版平台进行课程学习。结合立体化教材,培训学员可根据自身情况对应教材模块章节自主选择培训单元,满足个性化培训需求。

学校借助立体化教材中的数字化资源平台,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时间和产品规划,制定了特色培训方案。在针对传统花丝镶嵌制作类企业或工作室制定培训方案时,加强图案设计及教材理论知识培训,补齐学员设计短板,夯实理论基础;在针对花丝镶嵌或珠宝营销类企业制定培训方案时,加强花丝镶嵌制品鉴赏及评估知识,提高学员审美水平及鉴赏能力。同时,对于社会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人群,教材及资源中设置了不同梯度的案例,对应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三个层级能力要求设置学习案例,为职业发展提供帮助。近三年共组织花丝镶嵌大师线上讲座4 次,技师模块化视频讲解40 节,定制化培训3 期,金属摆件工培训及考试3 场。经过平台后台数据统计,累计参训公司9 家,传统工作室6 个,累计参训学员670 余人,人均学习时长4.6 小时。

3.4 总结教材开发经验,为同类教材开发提供范式

在整个立体化教材的开发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成果,创新提出“六步法”,探索出“校师企三方融合”的教材开发可循环路径,供其他相关专业教材开发借鉴,进一步扩大花丝镶嵌立体化教材的影响力。

通过借鉴和模仿花丝镶嵌教材开发可循环路径,学校先后出版了《雕漆技法制作》和《玉雕工艺》两本教材,同时正在编写《景泰蓝工艺及制作技法》。花丝镶嵌立体化教材的开发和运用将传统非遗文化资源跨界融合,提供非遗文化类教材开发新思路。

3.5 树立文化自信,为非遗文化可传承发展增加载体

花丝镶嵌立体化教材突出北京传统花丝镶嵌文化及其他非遗文化精髓,在两本教材和配套的数字化资源中多处展示国礼作品和燕京八绝技艺作品,并融入国潮文化,彰显国礼亮点。图4 为教材中的案例《丝路绽放》赏盘,整体造型犹如绽放的牡丹花,饰以敦煌卷草和花卉纹饰,中心錾刻水纹,寓意天下太平,丝路繁荣,象征开放包容,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人文内涵。通过教材的全国发行与应用,力争使传统非遗文化“破圈”,受众由“圈内人”延展到全国非遗爱好者,使得传统燕京八绝技艺和非遗文化精髓通过立体化教材这个载体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花丝镶嵌立体化教材同其他传统技艺教材共同形成燕京八绝文化与技艺立体资源库,共同建构非遗文化传承的坚实载体,进一步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繁荣。

图4 教材中的国礼赏析Fig.4 Appreciation of works in teaching materials

4 结论

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开发的花丝镶嵌专业立体化教材,弥补了职业院校花丝镶嵌专业立体化教材的空白,树立了学校职教品牌。项目团队系统梳理了花丝镶嵌技艺理论与实操技法,开发了数字化资源,优化技艺传播传承方式,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同时总结出教材开发范式,可供其他类似教材的开发借鉴。立体化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成功打破技能学习时空壁垒,为校内学生培养和校外学员培训提供新思路,为学员学习交流提供平台,也为解决传统技艺传承方式受制约的问题提供有效方案,进一步助推花丝镶嵌专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