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磊(主持人):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龚雄飞: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

傅荣华:重庆两江新区星光学校副校长

潘夷:重庆两江新区星光学校教师

议题一:

教研和教科研的关系

邓磊(主持人):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是教科研,即教育科学研究,或者也叫学术研究。本期圆桌论坛的主题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校的教研。那么教研和教科研二者之间的异别和关系是?

龚雄飞:

教研,是教学研究的简称;教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两者之间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一是研究的范围不同,教研主要研究教学领域中的问题,教科研主要研究教育领域中的所有问题。二是研究的过程不同,教研一般没有课题,研究的过程相对随意,教科研研究的过程比较严谨,尤其课题类研究会有严密的研究计划和研究过程。三是成果表现的形式不同。教研主要是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校的管理规范;教科研的成果,不仅要促进学生、老师、学校的改变,而且还需要有论文、典型案例、研究报告等成果进行推广和交流。

而教研与科研的联系主要有两点,一是从纵向上看,教研是科研的基础和前提,教科研是教研的发展与提升。二是从横向上看,教研是教科研的一部分,教科研包含了教研,从这个角度看,教研和教科研本质上又是一致的,是密不可分的。

议题二:

中小学教研的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邓磊(主持人):

中小学教研当前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又如何使教研的组织更加有效?

龚雄飞:

我的反思总结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规划上,教研的主题缺乏系统设计,很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基本上都是零打碎敲,甚至想到哪就做到哪,“脚踩西瓜皮”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所以教研的主题缺乏统筹的构思和结构化的设计。

二是活动前,教研的主题脱离真实需求。教研本应该研究老师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一般以中观和微观的问题为主,可是我们很多教研的主题喜欢研究宏大的问题,比如围绕教学理念过多地开展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与中小学老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比较空洞,不能解决真实的问题。

三是活动中,教研的过程缺乏专业引领,学校老师的水平基本相当,一个教研组老师的水平差异并不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教育实际背后教育规律的认知水平相差不大,难以成立和发现有价值的教育经验,“萝卜熬萝卜最后熬成一个萝卜”,也就是缺乏有高度和有深度的专业引领,这是教研活动中最大的问题,老师们普遍反映参加教研活动收获并不大。

四是教研的成果难以有效迁移。参加一次教研活动不应该只解决当下的一个问题,活动的目的应该是把这一次教研活动的经验用来解决新的情境下的新的问题。我们发现老师们在这一点上迁移的能力不是很强,如果教研的经验不能解决老师们新情境中的新问题,那么教研的实效性就会受到影响,这是目前中小学校的教研活动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也可以从4个方面来进行改进,通过这种教研活动的改进,为年轻教师提供更广阔的专业发展路径。

一是对教研主题进行系统设计。开展教研活动之前,要把教研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列出一张清单,进行比较详细的罗列。然后进行分类、筛选、追问、分解、剖析,形成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个点一个点的剖析,把问题提炼成教研的主题,让教研的主题形成结构化的体系。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以一个学期为单位,每个学期各个学科的教研员,分别提出这个学期教研的总的主题,然后在总主题的统领下,每一个月有一个月度的分主题,那么每个月的分主题又构成一个体系,让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指向这个总主题,进而产生向心力,引导教研活动持续走向深化,这是第一个改进的办法。

二是精准聚焦真实问题。用专业的眼光、政策的要求和时代的需求这一结合点出发,从鲜活的教育实践出发,从中小学老师的痛点出发,来寻找需要破解的真问题,寻找教研的新的生长力。

三是教研活动要加强专业引领,校本教研有三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我们需要促进老师自我反思,教研组的老师之间需要进行同伴互助,深度交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专业引领。校本教研不是一个空间概念,不是把门关起来自己几个老师来做教研,越是有实效的校本教研,越是要把门打开,要把高手、专家请进来。通过高手、专家专业的眼光,来挖掘教育事件背后典型的教育经验、教育规律、教育方法和策略,以此提高教研的高度,增强教育的实效,给老师以思想上的冲击,促进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四是要鼓励老师反思和迁移。我们提倡每一次教研活动要提炼几条典型经验,鼓励老师把这几条典型经验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反思和内化,然后把这样的经验迁移到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从而使教研活动更好地变成自身的能力的一种转化。

通过这4种方式,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研活动缺乏实效性问题。

议题三:

一线教师应如何在教研共同体中发挥个体力量

邓磊(主持人):

作为教研共同体的一份子,一线教师应如何在共同体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傅荣华:

学校教师参与的活动,更多是通过官方渠道,在校方的组织下共同开展的教研活动。在这样常态化的活动之外,也需要由教师群体组织发起,老师们自主、自愿、自发来参与的教研活动。

在去年为期12天的国培计划中,我跟着专家学习写教育随笔,为了督促自己坚持,我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立下教育随笔百天挑战,请老师们一起监督。坚持到第九天,我发现一个人写很孤独,于是面向全校教师发起了教育随笔百天挑战的倡议书,老师们自愿加入,互相督促。陆续地,一共有18名老师加入了挑战,每天晚上的互相交流成为我们睡前的仪式感,老师们共同看每一个同伴写的文章,相互点赞、相互评价、互相鼓励,一起坚持。

在参与教育随笔挑战的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成长,以前大部分的老师只会写教案、写反思,或是在网上东拼西凑地完成一篇论文。但是在加入教育随笔百天挑战之后,每位老师的写作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我的以身示范会切实影响身边的每一位老师,传递这种坚持的力量,他们也在影响身边更多人。在学校常态化的教研活动基础上,教师自发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具有成长意义的补充,能让老师们的专业水平获得更迅速有效地提升。

潘夷:

其实我也是受到傅校号召加入教育随笔百天挑战的其中的一位老师。在看到傅校发出教育随笔百天挑战二维码的第一时间,我就开始关注这个挑战了。我一方面觉得教育随笔百天挑战非常有意义,另一方面担心太忙的时候没有时间、甚至忘了写教育随笔。且快放寒假了,如果不跟学生在一起,我是否有可写的东西?怀揣着这种矛盾,我一直到第二天中午才终于点击了教育百天随笔的申请键。自那时起,我的教育生活当中就有了一些牵挂,不管遇到什么人和事,我都会在脑子里想:这个我能不能写进我的教育随笔里?这件事情是不是也可以写?教育随笔也让我开始留心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

在坚持写教育随笔的过程中,我慢慢地习惯了思考和写作,不再觉得写随笔这件事是我的负担,并开始享受记录随笔的生活。我还记得开学的第一天,班主任在开学第一课对我们说:“我们作为老师,其实每个人都不拒绝接受知识,但是为什么老师们总是读得很多,却写不出来?”其实,只有当输出倒逼输入、我们开始写的时候,我们才能写得更好。

最后,借用随笔群里面一位笔友张俊老师的一句话来总结,他说:“写下去也许并不会创造什么奇迹,但是坚持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让我们成了更棒的自己。”

邓磊(主持人):

再次感谢我们三位嘉宾,两位一线教师故事性的呈现和龚院长的理念引领都让我觉得受益匪浅。做生活的研究者,过研究者的生活,教师不仅应是知识的搬运工、知识的传输者,更应该是教学的研究者、是生命中的智者。这样,我们的教研活动才能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不仅有理性,而且有感性;不仅有学术性,还有故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