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清

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广泛,教师实施教学的地点以及教学的方式也更加宽泛,教师所能利用的教学资源也不再局限于教材。同时,课程资源对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拓展课程资源,最大化地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素养,是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开发一些适合他们发展和接受能力的课程。在课程中融合其他元素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性教育,让他们在科学拓展性探究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使他们成长为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

一、 开展读书活动,形成热爱读书好风气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积累语言、丰富知识,而且能陶冶情操,受益终生。精心设计积极可行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读书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文化底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校园内外皆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增长见识、培养能力,逐步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知识更新、思维活跃、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组织学生走进图书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学生阅读的兴趣需要被教师激发。走进图书馆,在阅读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爱上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考察活动中举行诵读,这种一边考察一边阅读的方式,深受学生喜爱,多方面、全方位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推进,拓展阅读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适应学习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开展社团活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促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强化,开展足球、篮球、美术、音乐、舞蹈、手工、科技、面点、吕剧、主持、影视欣赏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学校每周三下午第二、三节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社团,各社团辅导员由学校根据教师所学专业和特长精心安排。各社团辅导员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器材资源,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最喜欢的课程。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培养了兴趣,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找到了自信。相信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都会在诸多的活动中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

三、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社会是另一个重要的学校和课堂,生活是另一种重要的课程和教材,实践是另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途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就是无字之书,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参加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既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加深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加强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语文教学当中的实践活动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知识灌输的教学弊端,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沟通与合作,从而使语文教学形式更加活泼多样。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实现实践活动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延伸。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完善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从“学语文”过渡为“用语文”。经常带领学生开展语文活动课,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在掌握必备的科学理论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增强中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独立自主能力,磨练意志,丰富情感,树立理想信念,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今,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体现出诸多意义。通过科普课堂、劳动操作、动物互动、丰收运动会等环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大自然,学习花生、红薯等农作物知识。拓宽了学生视野,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四、 开展研学活动,开发有利教育资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拓宽视野、开阔胸怀,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正越来越受学校重视。研学旅行的目的,首先是要让中小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为学生及家长推荐了一批安全适宜、主题鲜明、体验丰富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涵盖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革命传统、人工智能、艺术公益等多个方面。

建立布局合理、互联互通、满足个性需求的“核心基地+”活动模式,丰富了乡情研学资源;依托中华传统文化遗产资源、市外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精心培育和开发国情研学旅行基地;充分利用国外联谊城市和学校,探索创建国际研学旅行基地,让学生们在丰富的研学旅行活动中长见识、增知识、提兴趣。从加强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建设研学旅行导师队伍、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及规范研学旅行组织实施等方面入手,更好地让“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融合互动,运用一切资源,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好的教育就是无痕迹的教育,研学活动使学生们从社会、大自然中汲取自身发展的力量,加深了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对“美”的欣赏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素养。

有些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让学生融会贯通;有些知识则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领悟。比如,低段的学生喜欢大自然,会被安排去动物园、植物园等地;中段的学生对生活有主动感知的意识,会安排去周边农村的结对学校体验生活。学生们在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实践能力。

五、 家校共育,引领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新的时代背景下,家校的紧密合作将成为必然的趋势。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独一无二,无法复制,学生们是天使一般的精灵降临到了人间,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呵护、陪伴。他们的成长和教育已经不能仅限于在校学习,更多的知识和营养的汲取是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不仅拉近了家长与学校的距离,增进了彼此了解,更多是让家长全方位的了解孩子,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能够让家长更深刻地明白现代教育的导向和家长所应承担的教育内容,通过家长把教学资源的开发延伸到课外,从而开辟更加广阔的学习资源,让家校携手共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共同为打造“轻负高质”的高校课堂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