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越

《新大纲》中指出:“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观察周围事物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增加见闻,丰富知识,指导学生观察方法,掌握观察规律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而作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以思维为核心的,“文成于思”,没有思维活动,就没有文章的产生。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再经过思维,对事物的认识与取舍加工整理,从而形成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下面,笔者就来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 指导学生观察

观察的指导途径很多,我认为应注意两个方面的指导:一是在课内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二是根据片断训练的需要,指导学生课外观察活动。

1. 课文学习中学观察。无论是看图学文还是阅读课文,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中,作者不仅观察了杨梅树,还观察了杨梅果;不仅观察了事物的静态,而且也观察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不仅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摸,而且还用嘴去尝。教学时,指导学生通过读文本去体会观察的方法。

2. 在有益活动中指导观察。我会组织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活动,包括少先队、班会、手拉手等活动,这些活动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作文内容,在活动前我提示学生应重点观察什么,活动中指导学生选择观察的重点和顺序,活动后回忆观察过程,重点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中既学习了观察,渗透了选材,又使他们动了脑与手,再指导写作,学生就会觉得写作文容易多了。

二、 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学生作文的内容来自对活动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写作常识告诉我们,生活素材不等于作文内容,要使作文素材成为作文内容,至少要有两个重要环节,即:一须留心观察才能得到,二须涉及对事物的思考认识与取舍。而这两者皆需教师的指导。作文的“作”实际上就是思考的过程,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集中表现在三个环节上。

首先是写什么。要写一篇记叙文,为着某种写作目的,作者从生活中搜集、摄取一系列人、事、物、景作为材料。按写记叙文的要求,把材料分为写人、记事、状物三大类;其次是为什么写。一篇文章的质量高低,价值的大小,其决定因素在于中心思想是否正确,是否深刻。在平日的作文练习中,有些题目本身就点明了中心思想,如《一个勤劳的人》,其中“勤劳”就是中心思想。另一类题目只规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范围,还需要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自行定中心思想;再次是怎样写。怎样写包括两个问题,分别是布局谋篇和用词造句。对于用词造句,要把握好三点要求,即语言要准确、简炼、生动。

三、 训练表达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把观察到的事物素材表达出来,写成具体又通顺连贯的片段,实在不容易,对此,可采取这样几种训练途径。

1. 说写结合。说比写容易些,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用指名、讨论、补充、复述等多种方法说出来,为学生的写铺平道路。在说的过程中我让优等生先说,中等生再说,差等生复述。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面积提高了写作质量。我提醒学生把重点内容写具体,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最完善、最准确的意思。

2. 读写结合。在读写结合训练中,学习课文中恰当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读《师生情》后,让学生练写“首先……然后……最后……”连续动作的句子。让学生练写常见的连接句“先……接着……然后……”复述其妙处,仿写这些句子,积累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语言要规范,指导学生准确使用词语,把句子写通顺,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通顺。

3. 指导多写多练,练出技能技巧。鲁迅先生说:“自己的作文就是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我在教学中,除了作好每单元的作文外,还借鉴每组重点课文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例如学了《一夜的工作》课文后,可让学生练写三个作文题:“我的一位长辈”“我的同学”“我的妹妹”,意在使学生能根据人物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抓人物的不同特点。学习《桂林山水》后,可让学生练习写“我们的校园”“家乡”“美丽的小北湖”等,让学生按时间顺序、方位顺序写景的方法,通过多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