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世荣 邱玉明

目前,我省一些地区正推广一种玉米立体栽培模式。改种栽培技术是根据农业系统工程理论,按生态学规律,仿生态环境中高、低作物分层次生长,各居其位,各有所为;依据植物学原理,运用玉米和大豆高与低的空间差别,承先启后,一地双收;根据生物学特征,利用玉米和大豆的共生性,使之共同生存,互助互利;按栽培学的规律,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垄台、垄沟空间。巧妙运用水、肥、气、热、光能资源,配合良种、良肥、良药、良法,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潜能。从而使玉米、大豆的生长、生育、成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种植方式就是指植株在地面上的分布形式,主要指株、行距大小。一般中低产田种植方式采用等行距较多,一般60~70厘米,株距随密度而定;高产田为了在高密度下改善玉米群体中下层光照条件,适宜采用宽窄行,大行83~100厘米,小行33~50厘米,或者比空栽培等。目前,生产中有以下几种种植方式。

一、等行距清种

这是玉米大面积栽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种植方式。目前生产中行距多为60~65厘米,以62~63厘米居多。这种种植方式具有植株分布相对比较均匀,便于耕种与田间管理等优点。无论耕作制度如何变化,这种种植方式基本不会有大的改变。

二、大垄双行

就是在大垄上种2行玉米。大垄的垄距大小不一,多数在90~110厘米。也可以采用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这是一项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增产效果稳定、实用性强的栽培技术。这项技术的内涵和突破点:一是做大垄。将习惯栽培的65厘米或70厘米的小垄,在整地时变为95.5厘米或105厘米的大垄;二是种双行。在打好的大垄上,种植双行玉米,小行距30厘米大行距67.5厘米;三是覆膜。在大垄上覆盖一层宽度为75厘米或80厘米,厚度为0.006至0.008毫米的聚乙烯地膜。

除此之外,还要选择适宜覆膜的高产、优质、抗性强的品种,合理密植,增加肥料投入,精细管理等。增产幅度大的主要原因是:大垄双行的通风透光好于等行距种植,选用适当晚熟品种,增产潜力得以发挥;大垄覆膜增温、保湿效果好,种植密度显着增加,单位面积的收获株数和穗数提高;还可以改变覆膜地块的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土壤养分的分解与供应,加速玉米的生长发育等一系列作用。在大面积生产中,有的地区将这种种植方式当增产措施采用。

三、双株密植

双株密植栽培,即每穴留两株的栽培方法,一般行距50~70厘米,穴距40~70厘米,公顷株数5.7万~7.05万株,较常规栽培增加三四成苗。也可采用“二比空”双株紧靠为最佳方式,即在小垄(原垄)的条件下种2垄空1垄,公顷密度在6万株以上。要大小分级选种,做到匀籽下地。这是解决大小株,消灭三类苗的关键。以中粒种最好,可比不精选的种子增产24.7%。一穴下种二三粒。粒间不超过1厘米,这是实现紧靠的又一关键,以便解决“双株”一个营养中心,保障同时获得养分。出苗后及时定苗,选留株体均匀、健壮的紧靠苗,缺穴或缺株时,要1穴留3株。选地以平肥地最佳。施肥不低于常规栽培水平;病虫防治等田间管理同常规。双株密植栽培,能够较好地解决密植与通风透光的矛盾,使玉米植株于四面通风的环境中,极大地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密植的增产作用,一般增产20%以上。还可节省用种1/3左右,有利于保全苗,提高保苗率6%~8%,有利于集中施肥,发挥更大肥效;直接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省种、省工、增产上。

四、玉米间作

玉米与其他作物间套种,要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是有条件的,即间套种的前提是单位面积内两种作物的混合产量应该大于或等于相同条件下清种玉米的产量;单位面积内两种作物的总经济效益大于或等于清种玉米的经济效益。条件要求为肥水条件好,耕种水平高。在土质瘠薄、易旱的条件下,间作减产。技术要求为间套作面积内玉米密度要接近或等于清作玉米适宜密度,在玉米种植行上要增加种植株数。以玉米与小麦间作为例,米麦为2:1间作的,玉米行上株数应增加50%,3:1的增加35%,4:1的增加25%。小麦要宽播幅,如果是60~65厘米垄作的,小麦播幅宽以30厘米为宜。间种面积内玉米株数不够,或矮秆作物播幅窄,势必造成混合产量下降,这点在生产中必须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