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兆军

【摘 要】本研究就杨树的烂皮病的发生时杨树的表现症状和规律进行了阐述,并提出防治技术,旨在降低杨树的发病率,达到降低经济损失的目的。

【关键词】杨树;烂皮病;防治

[Abstract] This study of poplar rotten skin disease occurred when the symptom and regularity of poplar were expounded, and put forwar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designed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plar,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duce economic loss.

[Key words] Poplar; Rotten skin disease;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引起杨树发生烂皮病的病原菌是污黑腐皮壳菌。该病原菌的子囊壳直径为350~680微米,高580~896微米,在成熟前为黄色,成熟时黑色,具有棒状子囊,子囊中有4~8枚孢子,排列成2行,此病原菌常以无性阶段出现。目前,烂皮病以化学防治和选育优种为主,所以在研究清楚其发病状况的前提下将防治技术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对降低发病率意义重大。

1烂皮病的表现型

杨树烂皮病有枯梢型和干腐型。枯梢型多发生于幼树上,表现在主干和侧枝,发病初患病处为暗灰色,并无明显病斑,患病枝条失水而枯死,在枝条枯死后,在外表皮散生着许多黑色小点。通过对其成分的研究发现其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与子囊座。干腐型主要出现在主干以及大枝上,在树干分叉处也会出现。在干腐型发病初期有明显病斑,通常在杨树的皮部出现暗褐色的水渍状病斑,有时还会肿胀。干腐型烂皮病能使杨树的皮层组织腐烂变软,通过压破皮层可是之流出褐色的具有酒糟味液体[1]。

2杨树烂皮病的发病规律

通常杨树烂皮病在一年中具有两次高峰发病期。通过研究发现在春秋两季为烂皮病高发季,而且春季发病最为严重,这与气温逐渐升高有关,三月份病原体的菌丝开始活动,病菌通常通过风媒或虫媒传播,病菌经常从杨树的伤口侵入,四月份至五月份为烂皮病扩展最快的月份,七月至八月气温过高,病菌发展缓慢,九月份气温适宜,病菌又一次达到侵染高峰,十月份又停止发展。林间管理跟不上时侵染较严重,病斑多出现在植株的皮孔、修剪处、机械伤、冻伤等处[2]。

3杨树烂皮病防治技术

3.1化学防治技术

在五月份和九月份上旬进行杨树涂干,找到杨树患病处,利用工具将患病处的树皮刺破,将患病的皮层组织刮除,当刮除至健康组织露出为止,然后选用化学药物进行涂抹。可以选用松焦油与柴油混合液按照1:1配制,也可选用3~50Be的的石硫合剂,不脱酚洗油。一般在患处涂药5~6d后在患处涂抹50~100ppm的赤霉素,赤霉素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在病斑周围涂抹福美砷50倍液与萘乙酸的混合液也能明显提高杨树组织的愈合速度,同时还可以降低该部位病原体的复发率,从而大大提高防治效果。

3.2林业防治技术

健康壮苗对抵御烂皮病十分必要。要以造林防治为主,充分利用新的育苗技术培育新苗木,并进行适地适树。所以要少伤根,避免长期运输和长期的不认真假植。当苗木定植后要及时浇水,必要时要进行遮阴处理,尽量减短缓苗期,在定植以后要喷施多菌灵液。研究发现,单一杨树林更容易被病菌侵染,所以要营造混交林,根据当地的条件以及树种特性进行合理栽植,要在造林后加强管理,及时进行灌溉,及时进行中耕松土,通过施用土壤改良剂进行土壤改良,在杨树苗木为达到优势种群前要及时除草,对树枝进行合理修剪,要进行间伐、抚育等营林措施。要对树木伤口进行保护,冬季要防止冻害,在初春和初冬对树干下部进行涂白。

3.3做好苗木检疫

苗木检疫指对即将运出原产地的苗木或即将栽培的苗木进行全面的病虫害检测,防止其将病毒等灾害带到新的环境。对杨树烂皮病的防治中一定要做好检疫。严格执行国家植物检疫制度,在苗木调运过程中按照流程进行检疫,对出现问题的苗木进行销毁处理。阻止带菌种苗运出苗圃,避免将种苗运到该病未发生区域。

4结语

杨树是绿化的重要树种,也是重要的木材树种,所以保护杨树的健康生长十分必要。杨树的烂皮病较为严重,是制约杨树茁壮生长的因素。在防治烂皮病过程中,要选育优良树种,要适地适树,同时要结合林业和化学方法对已经发生烂皮病的杨树进行防治,同时要对杨树苗木进行严格的检疫。杨树烂皮病要以预防为主,同时要注重营造混交林,增加杨树林的物种丰富度,要注重杨树幼苗的抚育,只有通过合理的林业和化学手段,才能使杨树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杨树烂皮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1):32.

[2]李爱林等.杨树烂皮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5(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