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瑾 龙宇晓

【摘  要】 从公共艺术在印江县城及其周边乡镇的社会结构与权力语系来看,公共艺术在中国西南山地小城镇中呈同质化与士绅化,处于社会失范状态下的尴尬地位,是政治话语文化体系下的亚文化。笔者认为可以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发展中国西南小城镇的公共艺术。

【关键词】 公共艺术;西南小城镇;角色;秩序

The role and order of public art in small towns in southwestern China

——Taking Yinjia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Xiaojin   Long Yuxiao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zhou Guiyang    550000)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power language of public art in Yinjiang County and its surrounding towns and villages, public art is homogenized and gentry in small towns in southwestern China, and it is in a state of social anomie. It is politics. Subculture under the discourse culture system.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public art of small towns in southwest China can be develop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ntrol.

[Keywords] public art; small towns in the southwest; role; order

作为西方理论体系下的公共艺术批评,至今已近一百年,发达国家陆续通过的城市公共艺术法案也有六十余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公共艺术传入至今仅三十余年,各位学者对公共艺术的概念莫衷一是,有的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出发将公共艺术理解为公共空间下作品主体与市民主体之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有的从价值特征出发将公共艺术归纳为伦理秩序下的感官体验,有的从物态文化的角度出发将公共艺术理解为具有社会公共精神、创造优良公共文化和生活环境的艺术形态,有的则从公民社会的参与性对公共艺术的话语权进行解析。国内外公共艺术研究的发展差距在于欧美学者主要把问题研讨的方向放在公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社会导入方法方面,而中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的问题议论则更多集中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社会权利、社会主体意识与价值观方面,对于公共艺术应用的艺术批评、内生逻辑、历时性与共时性、社会介入路径均没有作探讨。

目前,我国小城镇公共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领域:公共艺术在小城镇中的特征、发展、应用、思想传达与影响力。这是学者们聚焦最多的领域,主要从社会学中的符号学与现象学、民俗学、政治学、文化学、艺术学等角度对公共艺术与小城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公共艺术在中国小城镇中的应用性问题,但公共艺术应该是民主意识的体现 ,他们忽略了公共艺术与城镇文化的权力语系与内在逻辑关联,忽略了小城镇中公共艺术与商业互相促进、互相倾轧的矛盾状态。公共艺术与地域民俗文化、民族文化。这部分内容也是着述较多、较为吸引学者们的领域。民族民俗文化有着具象性的题材与内容、丰富的色彩与构图、深远的传承影响,充分展现小城镇独特的人文气息和艺术魅力,因而学者们从民族特色景观、节庆、宗教信仰、民俗传统、地域文化的角度对公共艺术的民族民俗文化传承进行了论述,但政治意识的主文化形态与民族亚文化形态的冲突与共融、民族公共艺术的内在逻辑、生长机制等角度尚未有人论及。公共艺术的社会组织与社会失范行为。包括了如何利用政府、艺术机构、咨询机构、社区发展公共艺术、留守儿童的情感化公共艺术设计。公共艺术的组织化问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将公共艺术与社会组织、城镇居民多维度互动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同时考虑,可以选用某一特定对象的城镇公共艺术历史沿革的研究方法,或某一特定时期内某一城镇公共艺术的社会结构与内部逻辑演绎,抑或同时期不同城镇公共艺术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方法。

笔者此篇文章试图以印江县城及其周边乡镇为研究对象,对印江城镇的公共艺术进行考察与分析,总结公共艺术在中国西南小城镇的角色与秩序。

从2015年11月初入印江,笔者去了印江七次,对印江县城与周边乡镇有着粗浅的印象。印江的熟人社会、士绅化特质、土家族民族文化日趋消弭、阶层固化与公共艺术的初步兴起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公共艺术在印江的初步兴起可以从邗江古镇、民族陈列馆、印江书法广场的牌坊、雕塑、壁画、长廊看出,各种带有土家族风俗的绘画、宣传印江书法之乡的雕刻等,使印江的城镇形象呼之欲出。然而,公共艺术在此地的兴起似乎仅限于以上三个由政府兴建的文化建筑,笔者从邗江古镇、民族陈列馆、印江书法广场、印江观音沟、欢乐岛游乐园、多维国际广场、普瑞斯汀国际大酒店、柳氏宗祠、峨岑武圣宫、护国寺(梵净山风景区西门处)这十个印江县及其周边乡镇的公共场所考察发现,除了前三个公共场所,其他政府兴建的文化建筑、开发商兴建的商业建筑、本地民众的宗教信仰场所和一个大酒店,这些印江城镇最容易且最应当出现公共艺术的公共场所,都没有出现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在印江城镇,目前是以政府引领、文化管理部门组织省级美术专家设计、建筑单位通过招投标程序建设而成。从过程上来说,这一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资源自由配置的操作使得公共艺术得以在城镇落地,并引起了当地民众极大的兴趣。然而从公共艺术的主旨和目的出发,少了公众的参与、多元文化的主题、艺术家相对自由的创作与表达,公共艺术在印江城镇更多发挥的是宣传城市形象、灌输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用。

综合来看,由于我国西南山区历史上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晚、虹吸效应使得当地人力资源严重流失,艺术行业的发展呈滞后性,公共艺术对本地城镇形象的影响不显着,城镇生活中人性内涵的异化造成了市民缺乏公共意识和参与意识,也即“社会失范”、“社会空洞化”。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中国社会的共性。小城镇虽然有一定的商品交换行为与流动人口,但整体上人群相对固定,阶层较为固化,民族艺术与民俗文化艺术缺乏广大的受众,商业价值挖掘不够;现存的公共艺术建筑和公共艺术活动中,山地民族与民俗的文化特色不明显,理论挖掘没有深度;公共艺术的文化传承有余,创新不够,呈现出同质化和士绅化的状态。

公共艺术在社会权利结构中的角色应是代表公众的意见、价值观和生活理想 ,而在以印江为代表的中国西南山地小城镇,公共艺术尚未在公共文化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在当地社会的权利语系中也处于从属地位,这是公共文化在中国西南山地小城镇的角色使然,也是中国小城镇居民们难以突破自身阶层局限的观照。在阶层相对固化、介于乡村乡土社会与城市商业社会之间的中国西南山地小城镇,公共艺术的特点是主旨和立意偏向于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题材和表现手法单一、与公众的互动甚少(大多以政治题材为主,间以个别公司企业赞助的商业题材;表现手法以雕塑、喷泉、园艺、广场公共设施和少量装饰物等),这使得小城镇的城镇形象单薄、城镇社会的公民意识淡漠、城镇思想与文化形态单一,既不利于小城镇的经济、教育、文化发展,也不利于彰显小城镇作为平衡城乡发展、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形态的重要地位。

罗斯柯·庞德主张运用法律控制的方式,维护社会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使之达到某种平衡和协调 。从当今我国复杂而多变的经济形势与法治理念全面推行的角度来说,文化产业与文化形态也面临着许多风险和法律条例的空白 ,庞德这种法律的实务运作高于抽象化规则的思想依然具有一些借鉴意义。

笔者主张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发展中国西南山地小城镇的公共艺术,如完善制度建设、精进物态文化、发挥社会组织层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城镇居民公共艺术的参与性。

中国西南山地小城镇公共艺术,能够展现西南山地民族的特殊风貌与精神气质,增强其文化自信,营造多元化的中国西南山地小城镇公共文化体系。从公民社会的角度说,公共艺术的建设也符合十九大提出的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切合党中央文化扶贫的目标。社会结构、人格结构、个体自我之间存在着连续性的对应关系,人类联系网络的自发动力和生活在一起的方式的特定变化推动了文明向前。小城镇建设之于城镇公共艺术建设,应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关系。通过对中国西南山地小城镇公共艺术的重视与建设,小城镇的居民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能够加速中国西南山地小城镇的社会文明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