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敏 李向阳

【摘   要】 过去一段时间的精准扶贫工作为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累了宝贵经验,面对在扶贫工作中出现的贫困人口难定位、人才引进困难和资金短缺等难题,未来应当采取提高工作精准度、实施人才工程和做好科学规划等措施以巩固扶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 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城乡融合

[Abstract]  The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work in the past period has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the work, implementing the talent program and making scientific planning should be take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1  精准扶贫对乡村振兴的重要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统领“三农”问题的总纲领,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强调的是战略性思维,是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巩固与提高,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长远发展目标来看,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乡村要振兴必须要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问题摆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尤其要全面解决农村农民的贫困问题。精准扶贫不仅是在物质上扶贫,更重在思想上脱贫,需要努力健全脱贫不返贫机制,完善配置长效动态扶贫政策,因地制宜各个击破贫困原因,把握好扶贫工作中的贫困群体、扶贫主体、扶贫资源,以扶贫的精准化实现乡村振兴的质与量的协同迈进。基于此,通过深入贯彻各项精准扶贫的方针政策,逐步实现乡村振兴,不断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真正实现物质与精神上的全面小康。

2  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的难点

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1]实践表明,通过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并非易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定位不准、人才引进困难以及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

2.1  贫困人口难定位

精准扶贫需要对贫困的人口建档立户,要求政府人员对贫困群体的现状、背景、困难和原因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和了解。在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信息采集工作比较容易实行,但就目前而言,在大部分地区,贫困人口多数是呈分散式布局,这给政府工作人员采集贫困信息增添了难度。目前,扶贫人数的确定是参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贫困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例多少的方式进行分配,量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省、市(州)的层面,这就使得在实际扶贫工作中扶贫工作“下沉”困难,面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的乡镇,资金的供给可能会存在着多贫地区资金供给不足和相对富裕地区资金浪费的矛盾现象。

2.2  人口流失严重和人才引进困难

振兴乡村,关键靠留得住人。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公共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建设越来越好,而农村地区则日渐凋零,有的村庄甚至将面临消失。由于更多的乡村人口流入城镇 ,造成大部分乡村地区逐渐萎缩,出现了“386199部队”(“38”代指妇女,“61”代指小孩,“99”代指老人)留守的特殊现象,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留住农村人口、将人才引进战略在广大农村地区落到实处,成为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农民是核心主力,但由于大多数农民存在知识教育欠缺、职业技能缺乏、思维方式传统固化等问题,对乡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阻力。

2.3  资金短缺与市场排斥明显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将“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对扶贫工作更加重视,投入资金也越来越多,但是,一方面农村地区全面完成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与改造所需的资金投入占比高,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的资金原始积累不足,再加上融资渠道不通畅,导致资金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僧多肉少”的局面也导致资金分配难以平衡,资金有效供给的顾此失彼为乡村振兴加大了难度。为改变这种局面,政府提倡采取产业扶贫的方式,然而,由于在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重生产轻市场,造成对市场的变化灵敏度把控不够,对自身的产业特色定位不准,对产业链的有力延伸认识不足等问题,往往会阻碍精准扶贫的实施成效。如何实现融资渠道的打通和资金的有效利用成为乡村振兴的又一难点。

3  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输血式”帮扶只能缓解当时的困难,真正做到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开展自身的“造血式”发展,“标本兼治”的扶贫方式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  工作精细,落实精准扶贫

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减贫工作更多是面向区域而缺乏聚焦个体[2]。精准扶贫的“精准”,一方面在于信息采集工作的精细化处理,首先要对贫困人群做调查建档工作,这对贫困发生在集中而又连片的地区相对容易进行,但对非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识别更困难,更需要精准,对于此种情况,政府可以借助科技手段进行定位,同时可以采用民间帮扶组织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让贫困人群信息采集变得更完善、更具体、更真实。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因类施策,开展差异化帮扶工作。对生态环境良好或具备特色产业的地区,可运用农业+旅游的发展思路。对于生态环境恶劣、产业基础不完善的地区,应酌情考虑异地搬迁,可利用建设安置区、经济救助、土地产权转让等方式开展扶贫工作。

3.2  稳引结合,实施人才工程

随着城镇化愈加全面和深入,人口不断由乡村向城市涌入,久而久之,就会使众多的乡村面临消亡的危险,因此,乡村振兴的又一关键在于“留住人”和“引进人才”。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乡村人才严重短缺,要想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就必须引进并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爱农村的实干型人才。[3]首先在于构建以农民为核心的劳动主体,农民自身职业技能的培育提升是农村获得持久发展动力的主要途径;其次鼓励大学生、专业技术人才扎根农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并对此类人才提供一定的经济、政策倾斜;再次需要对帮困扶贫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政策性和业务性培训,提高这类人员的政策水平与扶贫工作能力;最后要积极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和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建设,让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干事创业,建设家乡。乡村只有留得住人,让农民自身利益得到切实有用的发展与保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4]。

3.3  有序推进,做好科学规划

打好脱贫攻坚战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工作。即使是在生态环境良好、产业资源丰富的地区,离开统筹规划,扶贫工作也会一盘散沙。通过科学的规划,对贫困地区的资源进行探索、整合,改变原有的粗放式扶贫模式,依据土地资源的精准规划、产业布局的动态延伸和民生工作的有序推进,为乡村振兴打通任督二脉,“换血”与“造血”工作双管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要求各地、各部门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或方案,并对不同类型村庄分别提出了相应发展要求[4]。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蓝图,一方面需要规划工作者切实根据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抓住“牛鼻子”深入开展规划工作;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工作人员做好规划师与农民的联系纽带与桥梁,破除“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思想,有效地与规划师进行规划交流与研究工作,把规划方案落到实处。

4  结语

以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振兴应当从产业、金融、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实现精准发展、精准协调、精准保障的目标;应当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以来“三农”工作的相关方针政策,努力克服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各种困难,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4-25页.

[2] A.Park,S.Wang,and G.Wu,Regional Poverty Targeting in Chin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86,2002.

[3] 蒲 实、孙文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建设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11期.

[4] 沈万根,金松兰,张 晗.关于中国朝鲜族聚居边疆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分析——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主[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4,36(03):273-277.

(编辑:李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