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敏

(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山东,济南 250000)

农户经济是我国农业经济以及农村经济中主要微观主体,更是我国经济信息的重要构成,国家和地方都需要对农村和农业经济进行详细的了解,才能编制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制定经济政策,指导农村和农业的经济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更加规范化了解并分析农户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趋势,从而辅助宏观经济分析,推动农业经济和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建立农户经济分析指标体系的要求

1.1 坚持客观完整

科学的农户经济分析指标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满足几项基本要求,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坚持客观性和完整性要求,从客观性的角度来讲就是指在构建体系过程中实事求是,从农户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够根据主观盲目臆断来构建,主要是将农户经济的特点作为基础,比方说规模较小特点、核算水平偏低特点等;而从完整性的角度来讲则是要确保体系包含农户的分配、经营以及消费等多个方面,能够全面揭示农户经济情况。

1.2 明确分析目标

农户经济分析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还需要满足明确分析目标的要求,首先要明白体系的构建意义,进而分析出该体系构建的目的,其主要分析目标是将农户的经济资料进行深入开发,为国家和政府提供更加全面的农户管理信息,以便于有效开展管理工作,同时,还要保证农户经济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可实现性,能够用于科学地开展定量分析,不能够脱离现实。

1.3 具备同类比较性

农户经济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应当具备同类比较性,具体是指体系中的分析指标都能够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内产生差异,具有明显的可比较性质。只有具备了不同时期的可比性,才能够进一步分析出农户经济、农村经济以及农业经济等存在的差异特点和变化规律。但同类比较性不能够强求,不能够为了一律性而无条件开展对比。

1.4 保持指标衔接性

保持指标的衔接性也是农户经济分析指标体系建立中的重要要求,在构建的过程中,要保证各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够相互独立,同时,各指标还要与相关方面的需求和分析工作相联系。农户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经济状况,同时也可以看做国民经济的一个微观表现,而农户经济分析指标也应当与社会经济分析指标具有连通性,其中的关系要协调,才能够保证农户经济分析指标体系发挥出作用。

1.5 确定长期可行性

农户经济分析指标体系构建还应当具有长期可行性特征,一是要保证其具有可行性,指标的设定科学合理,二是要保证其长期性,那幺就要求分析指标具有较好的稳定特征,这样也能够在动态分析过程中发挥作用,因而在指标的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当前农村经济深入考虑,也要考虑到农村经济的未来发展。另外,若是社会经济情况在某个时期内发生重大改变,则也需要对其调整内容进行考虑。

2 农户经济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生产条件指标

生产条件指标是考核农户是否符合农户标准,主要设立:(1)农户人均拥有土地面积,通过计算农户土地年纪和农户人口的比值计算人均土地面积。土地面积包含耕地、草场以及园地面积。但只能对比同类空间,不能对比不同空间,否则无法反馈生产条件的差别。如对比耕地面积,需要计算人均耕地面积进行对比,不能将园地面积和耕地面积进行对比。土地作为农户的主要生产条件,人均土地面积表示农户拥有可使用土地的面积,决定其生产规模程度以及收入的水平。该指标可以反馈农户生产条件水平,是认识农户生产经济差异的一个指标。(2)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装备也是评价农户生产条件的一项指标,是指农户单位土地面积或者劳动力的固定资产装备额度,按照我国农户经济特征,该指标用于固定资产总值和投入劳动时间对比,通过计算农业固定资产价值和劳动时间的比值,为固定资产装备率,固定资产价值主要为农用设备的价值,该指标表示农户用于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能够观察农用设备和劳动力的比例,能够分析该地区生产力水平。

2.2 生产效益指标

农户也作为个体生产经营单位,考察其经济效益指标,要考虑其从事生产活动取得的经济效益,能够反馈农户生产效益的指标主要包括:(1)劳动生产率,农户的劳动投入是经营主要投入,取得经济效益要从劳动生产率衡量。按照农村住户的资料,该指标通过总收入和劳动时间比值进行计算,该指标能够反映出农户经营农业生产取得的劳动效益。(2)土地生产率,农户经营的主要投入也包括土地,土地生产率也能考察农户的经济效益。按照我国农户经济特征,通过总收入和生产用地面积的比值计算,用户生产用地包括更低、操场、养殖水面等,仍然要重视同类对比。农户用地资源存在短缺,注重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提高经济效益指标,通过考察期土地生产率评估经营程度,有利于引导农户提高农业投入,提高土地生产率水平。(3)资金生产率,在农户生产经营中,也需要定期投入一定资金,也是农户更加重视的投入。资金生产率更重视考察农户微观经济效益,通过计算总收入和生产资金占用的比值,生产资金占用金额包括实际生产费用,还包括只留种子、饲料、用水以及未使用的生产资料。固定资产作为农户经营主要手段,其作用随着农户经济发展逐渐扩大规模。对资金生产率进行考察的同时也要分析农户固定资金生产率,使用总收入和农业固定资产总价值的比值计算。资金生产率和固定资金生产率均能够反映农户生产效益指标。在不同地区对比两项指标,能够说明在同等条件下,从事不同经营资金投入所产生的效益。(4)农业所得率,是指农业所得和总产出的比率,根据我国农户经济特征以及调查资料,使用当年纯收入和总收入的比值计算,该指标从物质消耗反映农户经济效益。农户最关心投入是物质费用支出,该指标也是经济效益分析侧重的指标。

2.3 利益分析指标

对于农户经营而言,经营内容和结构受到经营项目比较利益的水平,不同项目比较利益变化,会引导经营结构的变化。比较利益指标能够帮助分析和了解农户结构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便于采取有效措施调节农户结构,让农户结构更符合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国国情,从农业稳定发展角度出发,比较利益分析重点在于比较农业和非农业的收益。主要包括:(1)农户农业收入和工业收入的比值,使用农户日均农业纯收入和农业日均纯收入的比值计算。在农户经济收入中,工业收入是农业之外的第二大收入,保证农户农业收入和工业收入保持合理比例,是保证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考虑到农业劳动时间和工业劳动时间存在差异,按照日均收入计算更为合适。(2)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的比值,通过年均农业就业人员收入和非农业就业人员收入的比值计算。农户经济除工业经济外,还包括运输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经济,囊括了我国大部分行业的经济收入。这一指标能够评价宏观范围内农业经营收入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农户从事农业和工业的收入比接近于1:1,表示利益比较较为合理,能够兼顾农户经济与农业经济的平衡发展。若比值远小于1:1,那幺表示农业收入占比明显较高,农业生产会有所缩减。若比值远大于1:1,表示农业经济发展失衡,抑制农户经济收入的增长。

2.4 农户依存度

农户主要以农业作为经营内容,但是可以同时经营其他行业,农户经济具有自给性特征,但和市场经济有着密切关联。通过观察农业经济对其他产业的依赖程度,能够评估农业经济自给性水平,评估农产品的市场转化。指标主要包括:

(1)对农业依赖性。农业依赖度是通过农户农业收入和全部收入的比值计算,反映农户收入对农业的依赖程度。不仅关系到农业比较利益的水平,也关系到农业的经营规模。一般情况下,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农户获得的经营规模更大,农业依存度也较高。土地资源较为贫乏的地区,农户经营的规模相对较小,农业之外的收入占比更高。如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户对于农业依赖程度明显降低。从而可以看出农户对农业依赖程度能够反映出农户经济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能够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指示作用。

(2)对市场依赖程度。农户对市场依赖程度可以表现消费和生存两个层面,农户对市场以来程度可以设定:①农产品商品率,通过出售农产品收入和农业总收入的比值计算,表示农产品出售部分占据比率。农户通过出售农产品获得的收入包括实物交换折价金额,该指标可以反馈出农产品商品化的水平,能够观察农业经济和农户经济向市场化发展的水平。农产品自给率,通过计算农民生活留用农产品金额和总收率的比值计算。②对生产资料市场依赖程度,对于生产资料市场的依赖程度是指农户消耗生产资料是从市场上购买的占比,通过从市场购买支出同总支出的比值计算。从市场购买费用包括实物交换的折价,总费用包括农户自己提供的产品折价。该指标能够反映农业生产资料对于市场的依赖程度,也能反映农业生产市场化的水平。

(3)对消费市场依赖程度,是指在农户消费总额中通过市场购买的商品以及服务占比,通过消费支出购买金额和总支出金额的比值计算,能够反映自由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转换。

2.5 消费行为指标

农户也作为消费单位,其消费行为是经济行为的构成,能够反映农户消费行为的变化。建立:(1)恩格尔系数,是指农户食品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的占比,能够评估农户的生活水平。当恩格尔系数越高,农户生活水平也就越高。(2)消费倾向以及储蓄倾向,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和收入的比值,储蓄倾向是指储蓄金额占收入的比值。生活费收入是指农户纯收入中可以用于安排生活的收入。储蓄倾向和消费倾向互为消长,准确掌握储蓄和消费倾向的界限,能够掌握储蓄和消费支出所占比例。(3)收入弹性值,是指农户消费需求变化和收入变化的比值,表示农户收入发生变化引起消费需求的改变。价格弹性值是指消费需求变化和价格变化的比值,说明消费需求随着价格变化,需求量发生的变化。

3 结论

综上所述,建立农户经济分析指标体系需要坚持客观完整,明确分析目标,具备同类比较性,保持指标衔接性,确定长期可行性。需要从生产条件指标、生产效益指标、利益分析指标、农户依存度、消费行为指标四个方面建设,通过完善的指标体系能够从多个角度观察农户经济行为,掌握农户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规律,进而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制定更加科学、有针对性的经济决策,推动经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