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宇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北京 100000)

1 绿盲蝽简述

绿盲蝽(Meyer-Dur)属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后丽盲蝽属()。绿盲蝽寄生的植物共有38科147种。绿盲蝽以前一直是次要的农业害虫,Bt转基因棉在我国大面积推广以后,有效抑制了棉铃虫(Hübner)的数量。但随着一系列演化,绿盲蝽数量迅速增多,为害进一步加大,成为了棉田的主要害虫。因此,如何有效控制Bt基因棉的绿盲蝽危害已经是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2 绿盲蝽的识别特征

成虫体长5mm,触角长度小于体长;前胸背板绿色,不规则分布有黑色小斑点,前翅绿色,膜质部暗灰色。卵长约1mm,长口袋形,端部钝圆形,卵盖奶黄色,无附属物。幼虫五龄,初孵时体色绿色,复眼红色。

3 绿盲蝽的为害情况

绿盲蝽以刺吸取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使用口针破损细胞,同时还会分泌出大量唾液,让将要进食的细胞结构变成泥浆状。植物的幼嫩部位被刺吸后,会出现呈黑点状的伤口,影响其后的正常生长。以后随着芽的生长成熟,被为害处也会随之扩展成不规则破洞,俗称“破头疯”。若棉花的生长点在其子叶期被为害,不再长新芽,仅为2片肥厚的子叶,农民称之“公棉花”;幼叶被害会使得叶展开为破叶,称为“破叶疯”;幼蕾被害会变为黑色,似荞麦粒,2到3天后脱落;中型蕾被害会使得苞叶张开为“张口蕾”,不久后脱落。

4 虫情调查

绿盲蝽的生活史:绿盲蝽一年发生代数随地区变化较大,北方年生3-5代,江西6-7代。以卵在棉花枯枝铃壳内或果树皮或断枝内越冬。第二年春天3,4月均温高于10℃,相对湿度高于70%时卵开始孵化。第1,2代多生活在绿肥田中,6月山中旬棉花现蕾后侵入棉田,在7月时入侵程度达到最高;8月中下旬棉田花蕾渐少时便迁至其他寄主上为害蔬菜或果树。

绿盲蝽主要习性:成虫在白日和夜间均可自由活动,飞翔能力强,有趋光性和趋向蕾花期植物产卵的习性。日间怕阳光照射,停栖在叶背;喜在较湿阴处活动取食,阴雨天能全天活动。非越冬代的卵主要产于嫩叶、茎、叶柄、叶脉、嫩蕾组织内;产卵方式是聚产,排列呈一字型。

5 现有的治理方法与防治效果

5.1 农药防治

图1 绿盲蝽各虫态特征[5]

传统的有机磷、有机氯等农药本身具有高毒性,并且随着大面积的施用,绿盲蝽的抗药性在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寻找低毒且高效的新型药剂进行替代。根据董松等的研究,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刺吸式昆虫有着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氟啶虫胺腈的杀灭绿盲蝽的效果较好。氟啶虫胺腈通过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乙酰胆碱而发挥杀虫功能,可经叶、茎、根吸收而进入植物体内,对刺吸式昆虫杀灭效果较好,是一个绿盲蝽防治的优选药剂。

5.2 引诱剂和趋避剂

根据耿冠宇的研究,对绿盲蝽起引诱作用的物质由寄主植物产生,对绿盲蝽起趋避作用的物质由被害植物或寄生昆虫产生,从黄豆提取出的L36对绿盲蝽有强烈的吸引作用,辣椒中提取出的水杨酸甲酯对绿盲蝽雌虫有趋避作用。还可以利用性引诱剂进行防治,例如运城市葡萄园通过将绿盲蝽性引诱剂悬挂于大棚内,对成虫进行专一引诱,既减少了直接危害,也通过减少交配减少了后代害虫的数量。

5.3 生物防治

绿盲蝽的天敌有草蛉、寄生蜂、捕食性蜘蛛、猎蝽等。但草蛉在食物不足时会残杀同类,过度释放会导致经济效益偏低;猎蝽与蜘蛛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人类会造成伤害;通过比较各天敌对绿盲蝽的杀灭能力,发现捕食性昆虫能力有限,寄生蜂能力最强。

还可以选择棉花对绿盲蝽有抗性的品种,如亚洲棉对绿盲蝽的趋避能力最强,转基因棉品种国抗22和SGK321更容易受到绿盲蝽的为害,如果寻找到合适的抗绿盲蝽基因,并且将其与抗棉铃虫基因进行重组,培育出的新品种可以有效抵抗防治这两种害虫。

5.4 物理防治

图2 绿盲蝽的各个为害特征[5]

利用绿盲蝽的趋性,通过悬挂黄色黏虫版进行捕捉;及时清理田地里枯铃壳,“人勤地不懒”;在耕地前通过焚烧残茬等杀灭虫卵等。

5.5 农业防治

在主要生产田附近种植其他作物来减少绿盲蝽对目的作物的注意;在生产田内间作其他植物以吸引其他昆虫,提高生物多样性,对转基因抗虫棉中绿盲蝽的优势生态位进行制衡。

6 对治理措施的思考与分析

目前防治绿盲蝽的手段主要依赖于农药防治。但绿盲蝽幼虫活动能力较强,成虫还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大面积的农药使用会造成土壤与生态环境的破坏。长期使用传统农药还会让害虫产生交互抗药性,更加难以被杀灭。早在2005年,农民的农药使用量已经比Bt棉推广种植时明显增多。

所以我们一方面不能完全舍弃农药防治,另一方面要减少传统农药的滥用。新型杀虫剂例如前文提到的氟啶虫胺腈,可以直接触杀害虫,还可以在植物体内通过木质部传导至叶片。并且在土壤中可被微生物分解,无残留,无神经毒作用。这也是未来农药防治绿盲蝽的首要选择。

在引诱剂与趋避剂上,虽然其靶杀效果好,但其使用成本过高,性引诱剂在使用前需在-20℃环境下保存,使用有效期仅一个月,挥发扩散面积小,价格不算便宜。因此从经济效益上来说,该类物质不适于在大田大面积的使用。

植物在被取食后,丙二醛(MDA)含量会随被破坏程度而增加,因而可以通过测定MDA含量来判断品种对绿盲蝽的趋避能力,筛选出新品种或制造出新杂交品种。整合抗蝽基因到Bt转基因棉,使其同时对两种害虫有抗性作用。

前文已经论证了绿盲蝽各天敌的优劣,综合比较寄生蜂最具有使用价值,对绿盲蝽的杀灭以红颈常室茧蜂的效率最高,该蜂具有寄主专一性、适应范围广、搜索能力强等特点,蜂蛹和绿盲蝽若虫按1:20比例连续释放3次后,放蜂枣园的平均寄生率为32.2%,是对照枣园的9.5倍。说明人工释放红颈常室茧蜂可以持续,有效控制绿盲蝽种群的数量。

在物理防治上,还是以传统办法为主,一方面是对成虫若虫利用趋性进行捕捉,如粘虫板等;另一方面是消灭越冬代,减少来年的虫害,如焚烧残茬,及时清理枯铃壳等。物理防治不会造成危害,使用成本低,但其不能治本,且使用局限较多,所以其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属“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在农业防治上,根据耿冠宇研究,绿盲蝽对大豆的吸引强于棉花,因此可以利用大豆为棉花生产创造保护带,舍弃掉大豆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模式下大豆仅起保护作用,可以减少其栽培成本。大豆还会产生根瘤,改善土壤微生物生态,促进棉花增产。此外,还应减少棉花附近绿肥田的种植,使绿盲蝽前几代得不到合适的生长环境。

7 综合治理措施

综上所述,以棉田内的绿盲蝽的治理为例,首先要注意虫情测报与检疫,在五月末绿盲蝽将要入侵棉田时就要密切观测绿盲蝽的虫情,同时还要注意在连续阴雨天的密切测报,在八月中下旬要注意其他蔬菜与果树的测报。然后就是治理措施,先对上一年的残茬,枯铃壳进行清理与焚烧,杀灭其越冬虫卵;其次选择抗虫/对绿盲蝽有趋避作用的品种进行种植,同时还应减少周围绿肥田的种植,也可以利用大豆为棉花创造保护带;在栽培过程中,可以释放寄生蜂进行生物防治,新型农药进行化学防治,粘虫板进行物理防治,若种植面积较小还可以使用趋避剂与引诱剂。在收获后,要把地里的枯枝等清理干净,以方便来年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