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文

(府谷职业中专 陕西 府谷 719400)

0 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一个知识社会,它既是一个知识高速增长和快速传播的社会,也是一个知识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知识不仅以无形资产出现,而且堂而皇之的登上了经济发展的前台。 知识开始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中起着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不是靠传统的传承方式获得的,而是靠创造性学习获得的,因此,创新无疑是知识社会的一个核心特征。 培养和造就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让学生掌握已形成的知识,更需要引导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发现的;不仅要让他们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物理教学的任务不应仅停留在教会学生基本的物理知识,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1 创新能力的定义与类型

1.1 能力的定义

从古到今对“能力”这个词的定义各不相同,其类型更是复杂庞大。 诸如,《吕氏春秋·适威》:“民进则欲其赏,退则畏其罪,知其能力之不足也! ”《史记·李斯列传》:“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等等。 近代对“能力”的定义表现在: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 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 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凡是与活动有关的,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有心理特征都是能力。 只有那些完成活动所必需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 并能使活动能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 例如人的体力,知识,以及人是否暴躁,活泼等,虽然对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不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最直接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因此,不能称之为能力。

1.2 能力的类型

能力的种类主要包括有:

1.2.1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这是以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的不同来划分的。 一般能力是指在进行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世界,也称智力。 智力包括个体在认识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如感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核心,因为抽象思维能力支配着智力的诸多因素,并制约着能力发展的水平。

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运动能力等。 各种特殊能力都有自己的独特结构,如音乐能力就是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音乐的感知能力、音乐的记忆和想象能力、音乐的情感能力、音乐的动作能力。 这些要素的不同结合,就构成不同音乐家的独特的音乐能力。

1.2.2 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是按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的大小进行划分的。 再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顺利地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并按现成的模式进行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利于学习活动的要求。 人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认知、记忆、操作与熟练能力多属于再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具有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的特点。

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互相联系的。 再造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任何创造活动都不可能凭空产生的。 因此,为了发展创造能力,首先就应虚心地学习、模仿、再造。 在实际活动中,这两种能力是相互渗透的。

1.3 创新与创新能力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自身任职与行为过程和结果的活动。 即: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创新就要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创新的本质是不做复制者。

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 换句话可以这样说,创新能力是指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启发学生创造性的学知识,创造性的用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消极的存储知识。 新课程下的物理做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

2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幺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具体如下:

2.1 培养质疑习惯,挖掘创新潜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但不一定有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靠教师来唤醒,能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只有发现问题才可能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的事实也表明:只有当学生的思维被预设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还是在教学的某些细微环节上,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车祸场景,引起学生强烈震撼。 通过设问“你看到了什幺? 你想到了什幺? 你想知道什幺? ”较好的创设了学生思考、质疑的环境。

2.2 遵循教学规律,在接受中创新

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创新能力分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和“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两个层次。 前者是一种能够产生尽管前人“已知”,但对自我来讲仍是“新颖”的结果的能力,它以个人独特性为标准, 是大多数人都具有的一种创造能力, 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开发和培养的一种能力;后者是少数专家学者所具有的一种能够提供新颖的、 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创造性成果的能力,它以社会新颖性为标准。 由此看来,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重新组合或转换,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同样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物理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但有人把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这些学习方式仅仅理解为唯一的选择,形而上学地认为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一概是不可取的。 而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深切感受到接受学习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能让学生在接受中创造,在接受中创新。 将会使接受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2.3 改进实验教学,在探究中创新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实验教学目标,端正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应边讲边实验,绝不可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事。 分组实验应注意不同能力学生的结合,不可让学生自由搭配。 充分利用身边器材完成课后小实验(如筷子提米,显示微小形变等)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机的把课内探究延伸到课外。 改革实验考核方式,把平时实验态度、操作能力纳入考核范围。 努力开拓实验教学新构想, 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新路子,教师还可通过努力, 把教材内容甚至课后习题配上设计性实验。 比如:《摩擦力》一节,教材是直接给出公式F=μFN 的,实际上,这个公式在现有条件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探究得出。

2.4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 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

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几乎所有的课题研究,首要的一步是收集信息资料。 有的从图书馆获取资料,有的从网上获取信息,有的采访专家,有的编写问卷调查表,有的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第二步是处理信息资料。或作出统计,或制成图表。第三步就是加工信息资料。 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3 结束语

21 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创新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培养未来人的创新能力的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每个教师的肩上。 虽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想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惊天动地的创造发明也是不现实的。 但却可坚信,只要我们以高度责任感,持之以恒地重视探索培养,必定见效于学生未来的创造性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