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量雄 简德彬 朱岚武

(湖南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湖南 张家界 427000)

独立学院是我国教育领域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独特的办学形式。它合理的,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既满足了日益增长的考生入学需求,又为传统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办学思路。毫不夸张地说,独立学院在中国高校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贡献,而作为办在民族地区的独立学院更凸显着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它推动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繁荣,提升了民族地区的城市品味。调查显示,不少办在民族地区的独立学院已然成为民族地区市民心中的一面旗帜,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在精神特色领域的向导。悉尼大学校长Michael Spence曾经指出:“大学应该表现出这样一种文化姿态,她必然地要影响着所在区域甚至更广阔区域人群的生存状态,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1]而民族地区的独立学院理所当然地承载了大学的这一荣耀使命。因此,打造民族地区地区独立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已经超越了教育本身的意义。

笔者所在课题组曾在《试论独立院校建立教学督导机制》一文中明确指出:“积极引进和完善建设教学督导机制,无疑是当下民办高校迅速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2]然而民族地区外在条件的独特性也注定了办在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建立教学督导机制的区别性。

1 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创造性建立教学督导机制的必然性

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信息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各个方面都相对落后,教育层面自然也是如此。具体表现就是:

首先,民族地区师资力量建设相对困难。根据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在职业规划中有意向从事高校教师的各类在校生里,“62%的愿意选择发达地区工作,27%的教师选择二线城市,只有11%的教师愿意选择民族地区工作。”[3]以笔者所在独立学院为例,全院教师平均年龄只有32.9岁,我们不否认年轻教师特有的锐气与发展潜力,但于教学而言,如此年轻的教师团队必定缺乏教学经验。最近几年还出现了一种状况,那就是民族地区独立学院的不少教师积累一定教学经验后,又通过考研、调动等方式离开了学院。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整体教学环境也不容乐观,很多民族地区只有一所本科院校。以湖南省为例,办在民族地区的独立学院有两所,一所是办在常德的以湖南文理学院为母体学校的芙蓉学院,一所是办在张家界的以吉首大学为母体学校的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常德也好,张家界也好,其城市教育力量并不强大,教育外部环境的薄弱让办在民族地区的独立学院无法更大发挥高校间的师资共享、交流,更多时候都只能“孤军奋战”,其教学督导建立则必然苦难重重了。对比一下,我们更容易看到这种艰巨性,以办在长沙以湖南师范大学为母体学校的树达学院为例,其构建教学督导团队时有非常大的选择面,母校强大的师资就足以让其组建一只高水平的教学督导团队,即便某些专业有所缺失,树达学院也能从临近的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选聘专家补充进来。

在对教师的督导方面,民族地区独立学院没有优厚的条件,而对学生督导方面,民族地区独立学院也是苦难重重。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较传统高校来说灵活性更强,能更敏锐的贴近市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热门专业”,而这些专业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我国权威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近日公布了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市校合办的新型高校,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排名前列,超过了很多知名的公办高校。在全国独立学院中,其排名更是占得鳌头。排行榜显示,在全国非211院校中,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学生就业能力排名第12位,薪资水平居第29位。截至2009年,已有应届毕业生11643名,其中61%以上留杭工作。[4]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该学院督导在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时加大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江浙一带良好的经济条件也为学校的这种育人理念提供了可能。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宏观调控下,该院的很多课程都是在实训中完成讲述的,或者教师讲授完基本的理论后,就能迅速的按照大纲压球安排学生走向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样的模式充分确保了学生一毕业就能迅速胜任职位,自然也就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亲睐。而民族地区独立学院所处的城市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必然缺少对实训的考虑。

总之,民族地区的现状在客观上制约了办在民族地区独立学院的发展,而这种现状又是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教学督导的意义无须赘述,这就更需要办在民族地区的独立学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结合地域挖掘资源,创造性的搭建教学督导机制。

2 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创造性建立教学督导机制的可行性

尽管民族地区在诸多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地区,但民族地区有着浓厚鲜明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这为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创造性建立教学督导机制提供了巨大的资源。所以民族地区独立学院理应发挥这种优势,本着以培养学生通识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熟练的人才培养定位,加强民族特色文化的涉入与应用,促使学生在面对社会生存问题的解决方式上张弛有度。

因此,办在民族地区的独立学院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在选择教学督导成员时要有意识的选择那些既有深厚理论积淀,又有丰富社会实践,更有数次田野调查,深谙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专家学者,他们能敏锐地捕捉到高校与社会,高校与民族的有效结合点,将民族特色文化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来。笔者所在的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在此就做了具有创新性的尝试,在民间文学、民间文艺学等教学督导的帮助下,学院大胆开设了才艺课群,其中很多的课程就具有典型的民族性,比如有《桑植民歌》,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至少能独立演唱十首桑植民歌,这将使学生在求职时掌握一项“独门秘笈”。比如还开有《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每周安排相关专家介绍湘西的文化,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日前,学院也正在积极筹建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通过实体展示,让学生更深的了解魅力湘西。这系列尝试的理论逻辑是,让学生在职场做不了第一,就做唯一,使其培养的学生具有某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的专家学者毕竟是少数,而且这少数的学者还兼有很多社会职务,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独立学院的教学发展和建设上来,这种状况导致的结果就是独立学院无法从数量上搭建一个梯队、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学督导团队,因此民族地区的独立学院还必须开拓思维,创新思路。正如前文所述,独立学院人才的培养定位是有别于传统二本和高职、高专的,其培养出来人才的规格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可以把督导选择的范围进行更大的拓展,比如,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民族特色,在民间寻找那些具有一技之长的特殊“专家”充实到教学督导中来。比如音乐学专业,我们就可以聘请那些掌握特殊发声技法的民间艺人前来指导;再比如舞蹈学专业,我们也可以将选择的目光锁定在当地民族歌舞团中的佼佼者;还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聘请旅游协会的资深人士前来督导等等。当然,在这类督导的选择构建上,高校要充分发挥其选择的主导性,既要打破“唯教授论”,又要避免“唯本领论”,而是辩证的看待两者关系,在充分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有的放矢,这样的选择才彰显深远意义。在这点上,笔者所在独立学院的母体学校吉首大学就做得非常成功,该校的音乐学、舞蹈学、体育教育学之所以能成为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就是因为其深深扎根民间,将诸多少数民族元素融入教学体系。民族地区独立学院更应发挥这一优秀传统,以弥补教学督导团队的不足。

第三,民族地区有着奇丽的自然风光,也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对诸多一线城市的人来说是旅行的好去处,对诸多学者来说自然也是访学、采风的不错选择。笔者所在独立学院就处于旅游胜地张家界,据张家界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前来张家界观光的游客达到了350多万。”[5]在这庞大的旅游人群中不乏知名高校的知名学者。以中文类专家为例,2011年来张旅游的就有华中师范大学邱紫华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西湖学者吴炫教授,湖南师范大学赵炎秋教授,吉首大学张建永教授等十余位在国内外都颇有影响的顶尖学者。然而,目前办在民族地区的独立学院更多的只是安排这些专家进行一次讲座,缺乏督导的意义。笔者认为,这也为创造性的构建教学督导团队提供了可能,比如民族地区的独立学院在设定督导构成时完全可以预留2—3个流动席位,这个预留席位就是给前来学院所在地旅游观光的专家。当专家到来后,要充分发挥其前行的指督导意义,除了给学生讲座还可以安排其对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对学院的建设提出思路,安排专家听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的课并给出意见,与青年教师座谈等形式各异的活动。所有这些活动将让督导具体化,而且专家的学术视野能迅速给急需成长的独立学院教师智性引导。

“感性谈生存,理性谈发展,最终有特色的生存下去才是最高目标。”[6]办在民族地区的独立学院必须在创造性的建设教学督导机制上下功夫,通过督导提升学院办学品质,打造学院的特色,这样才能使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拥有广阔的前景,使民族地区的独立学院在激烈的教育资源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

[1]王冀生.大学之道[M].高等教育出版社,P172.

[2]陈量雄.试论独立学院建立教学督导机制[J].民族论坛,2012(07).

[3]中国教育网络信息中心.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统计报告[S].2010,13.

[4]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zucc.edu.cn/index.php?c=index&a=detail&id=6601[OL].

[5]张家界日报[J].2011-12-26:第 3 版.

[6]沙丽娜,张爱军.构建现代大学精神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5(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