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 涛

(东营职业学院 电子信息与传媒学院,山东 东营 257091)

工艺美术源远流长,从严格意义上说,它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是与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步的,中华民族概莫能外。无法否认,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传世或考古出土的实物,均证明我国古代在工艺美术方面不仅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而且创造除了许多精湛的艺术品,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研究探讨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具体内涵、理论的积淀与确立,以及时代艺术风格与特征,不仅是增强历史知识、了解中华文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而且是我们今天从事艺术创作,在历史与传统的基础上产生出标志时代文化最高水准的艺术创造的必由之路。

因此,各类文化艺术院校,尤其是美术专业院校,基本都设置了《中国工艺美术史》这门课程。而且,史论课对于学生的吸引力通常交叉,因其理论性较强,又与现实生活有较大距离,大多数美术专业的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往往不佳。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针对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做了一些探索,对于如何上好《中国工艺美术史》这门课,有一下几点思考和体会。

1)教师要熟悉相关工艺知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首先自身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如果对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不求甚解,一笔带过,老师讲得稀里糊涂,学生听得云山雾罩,是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譬如商代青铜器的典型装饰纹样——饕餮纹,大部分学生连这两个字都不认识,更不必说它的含义了,如果不了解含义,是很难有深刻印象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对学生解释的: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凶猛的怪物,没有身体,只有很大的一个头和很大的一张嘴,非常贪吃,见什幺吃什幺,胃口好得不得了。有机会我们也可以评比一下,看看谁能获得饕餮的称号。学生们大笑,由此也对这两个字记忆深刻。

再譬如宋代哥窑瓷器的特点,教材中提到了“紫口铁足”一词,但并无相关解释。那幺何为“紫口铁足”呢?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哥窑瓷器胚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边缘釉薄处隐隐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瓷器的传统方法之一。经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们恍然大悟,对这一知识点也掌握得更加牢固了。

通过这一的学习和教学过程,我深刻认识到补充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教师把知识钻懂吃透,再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出来,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

2)教师要使学生充分了解历史文化背景

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发展是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的,一部工艺美术史就是一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史。它反映着时代的思想,又直接体现着社会的生活方式。一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所呈现出的风格,是与这个时代的面貌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要研究某一时代的工艺美术,就必须对该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做一定的了解。

譬如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发展变化,教材中提到商代青铜器中的酒器所占比例非常大,而到了西周则大大减少,这是为什幺呢?商代最后一个帝王纣,暴虐无道,沉溺于酒色,商代晚期社会上也普通酗酒成风,所以青铜酒器很多。而周朝的统治者认为,商朝的灭亡就是因为统治者沉溺于酒中,连上天都发怒了,因此周朝施行了禁酒的政策。禁酒令一出,酒器自然没有了原来那幺大的需求,因此在商代发达的酒器制造工艺,到周时逐渐没落。经过这样的历史背景介绍,学生们了解到酒器迅速减少的原因,也就记住了这个知识点。

譬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我国,迅速为统治者和普通百姓所接受,从而对工艺美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装饰形式和纹样,佛教建筑也迅速兴起,出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盛况,是何原因呢?通过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可以得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时期,在这个动乱的年代,从统治者到普通百姓,都觉得朝不保夕,汉代所提倡的儒学已经不能控制这个互相残杀的时代了,人们都非常渴望找到心灵的慰藉。而佛教传入之后,与老庄学融为一体,主张清静无为,深为人们接受,因此也造就了整个时代的清雅恬淡的艺术精神。

通过对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某一时代的精神风貌,融会贯通,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该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特点。

3)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理论与影像资料相结合

工艺美术史是一部工艺美术的演化史,却不能理解为从低级到高级、从野蛮到文明的进化史,因为艺术的演化不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几千年前的原始彩陶所呈现出的美感,丝毫不逊于现代文明社会所创造出的任何艺术品,依然可以给今人以享受和启迪,这也是开设《中国工艺美术史》这门课程的目的。让学生在欣赏中锻炼审美能力,增强艺术欣赏力,从而提高艺术设计的创造力。因此教学中必须要采取多种形式,图文并茂,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譬如宋代丝织中的缂丝工艺,教材中的描述仅仅描述说它是一种通经断纬的丝织方法,并且可以惟妙惟肖地摩仿出书画作品,几可乱真、妙不可言。学生很难明白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工艺,因此也很难记住它。经过多方搜索,笔者终于从网络上找到一段现代缂丝工艺大师马慧娟的缂丝制作视频,将这段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再配合书中的介绍,教师的讲解,学生看得啧啧称奇、叹为观止,充分理解了“通经断纬”的意思,了解了该工艺的基本制作手法和繁杂程度,从而对于缂丝工艺品的珍贵程度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深深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博大精深而折服。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还可以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品图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譬如明代家具,可谓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瑰宝,是我国历代家具发展的最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的造型简洁明快,比例适度,线条简括有力,风格简洁素雅,色彩沉稳,落落大方,其实用性与审美性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其实这是与明代工艺美术追求清雅浑厚、含蓄端庄,不强调繁丽的纹饰的艺术风格相吻合的。而到了清代,家具制造业非常精美,但却完全失去了和谐淡雅的感觉,尤其是宫廷及官府用家具,一味追求富丽华贵,造型日益笨重,结构日益复杂,装饰日益繁缛而无生气。其实这样也是与清代工艺美术,尤其是晚清时期过分追求华丽奢靡的艺术风格分不开的,但最终却丧失了个性与情感,审美价值反而被削弱了。当这两个时期的家具图片被放在一起时,艺术风格上的差异更加凸显出来,学生的感受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以上是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过程后的一些思考和体会,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经历,笔者深刻感受到我国历代工艺美术创造的伟大和艺术的光辉,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掌握各种工艺美术的设计理法和创新规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最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现代艺术设计。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5.

[2]溥安国.明清家具装饰艺术[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