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樱

【摘 要】阅读是学习英汉翻译和提高英汉翻译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要想翻译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译文就必须有目的地进行大量的阅读,研究原作的文体法则,写作技巧、原作作者的写作风格,并且熟悉原文文本的写作背景。

【关键词】目的性;阅读;翻译

中图分类号: G642;H05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1-012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1.060

0 引言

阅读对于翻译者来说,是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翻译水平的必要的并且是长期的途径。通过博览群书,可以扩大词汇、熟悉句式、掌握修辞方式、学会仿写文体特征,还能扩展知识面,而这所有的一切对于英汉翻译有着重大的意义。根据翻译内容有目的性的进行阅读是做好手头翻译任务的必要前期准备工作。目的性阅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相同文体目标语语篇的集中阅读,另外一种是原文文本的背景性阅读。

1 相同文体目标语语篇的集中阅读

为在翻译中把握和体现原文的风格,译者应在动笔翻译之前要进行大量的有目的的阅读。阅读不仅是指将要进行的翻译任务中原文语篇的阅读,还包括了同类语篇的阅读。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三个:

1.1 了解文章的文体法则

文体与翻译的密切关系早已是翻译界的共识。“世界上千千万万的文章按照一定的角度和层次被归到一个个类别之后,便能抽取、概括出个体的特征,这个特征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便得到了公认,变成了法则。”(裴显生,1987)这些法则也就是文体法则。文体法则是从千千万万的文章中提炼出来的法则,这种法则可以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去。英语或汉语都有着不同的文体类别,不同的类别具有不同的文体特点。译者不光要了解英汉各种文体类别相关的语言特征,还要进一步熟悉目标语中同类型语篇的文体特征,在英汉语言转换中根据原文的需要,做到量体裁衣,使译文的文体具有与原文的文体相适应的风采。要做到译啥像啥,依靠的就是对于同类型语篇的大量阅读。只要读得多就可能译得像。

1.2 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

翻译是一种写作,那幺翻译也要讲究写作的技巧。“技巧之于写作,又如影随形。作者的全部创造性只有通过艺术技巧,最终才能获得物质化的诗艺表现。”(裴显生,1987)在一篇具体的文章里,生活是材料库,思想是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技巧是依托文章表现出来的形式和形体。“技巧集中地表现为个人写作的艺术性。从一篇作品来说,构思的孕育、主题的提炼、材料的选取、情节的组织、线索的贯穿、任务的描写、诗情的脉动、语言的修炼等,五一不连接技巧,无一不充满了技巧。它是文章构成的不可缺少的形式因素。”(裴显生,1987)技巧可以使文章平实的内容得到张显和诠释,它成为概括、凝结、展现文章内容的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式,使文章获得了整体的审美价值。

学习技巧的途径首要一点就是进行坚持不懈的大量阅读,向文章学习并借鉴各种语言修辞手段。提炼、借鉴古今中外名作的写作技巧,是学习、使用写作技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开启前人留下的艺术宝库,便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点自然也就高了起来。比如要将一则广告翻译成英文,译者就要大量阅读英语广告文本,学习这些广告文本中常用的修辞手段,吸收其精华,以便在进行相关翻译任务时有的放矢。这些写作技巧提炼得多了,使用得多了便自然就能内化为译者进行翻译写作的能力,翻译写作能力便在这种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得以提升。

1.3 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翻译标准中的“信”,并不简单指对作品内容秉持的忠实,同时也是指对作品风格的忠实,此处的风格一般除了指文体特征之外还指作者的写作风格。在翻译中,原作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取决于原作者。原作的基本文体和风貌不能由译者随意加以改变或渲染。同样是散文家,冰心和萧红的散文特点和写作风格却迥然不同。冰心的散文大多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作家内心的思想感情,很多作品都流露出对自然、母爱的赞美。萧红和冰心虽是同时代的作家,但是她的作品风格和冰心却有很大的差异。萧红的写作风格可以从她作品中通过抒发对个人身世的自怜、自爱与感叹,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悯与同情,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和追求中可见一斑。和冰心的作品相比,萧红的作品显得悲情得多。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之前,就要翻阅同一作者的同类别作品,对其作品进行大量的细致的阅读,找出这个作者这一时期的写作风格,而且要在译作中展现出这种风格,使读者即便是读英文也能区分冰心和萧红的差别。“风格即人”,不研究作家其人,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他的风格。

2 原文文本的背景性阅读

翻译和创作的一大区别就是写作的素材大部分来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体会和感悟,它来自作者的直接经验;而翻译则主要是来源于间接经验,即对原作的阅读,但是在进行翻译之前,仅仅阅读原作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一些小说、散文等文学文体的翻译,在翻译之前需要了解原作创作的时代背景,在当时在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作家的生平、创作道路、创作方法等。有时还需要去读这个作品的各种译本,因为所有这类阅读都可以帮助译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原作做翻译讲究的是能够“融进去”和“跳出来”,“融进去”指的是能够站在原作者的角度,用心读懂作者,能和作者共情,试着融入原作中,通过文字亲身感受原作者所感受的一切。这“融进去”靠的是对原文文本的背景性阅读,这就像演员开始演戏之前要提前熟悉剧本,要了解剧本所在的年代,了解当时的人、当时的社会,在开拍之前能够将所有的气氛都营造出来,在开拍之后才能够深刻地刻画人物,达到传神、符合角色性格特色的效果。

3 结语

翻译家思果曾经说过:“翻译并不是学了翻译就会的。很多东西要学,要知道。如果不在基本上下功夫,如中西书读得多,读得通,文笔好,仅仅研究译学,恐怕此路不通。”(思果,2002)翻译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一门艺术,它的存在必须要依托阅读,不重视阅读的翻译注定是无法进步、事倍功半的重复劳动。虽然翻译并非阅读的必要前提条件,但是以翻译为目的的阅读课注定会更加具有实用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朱玉敏.“阅读、翻译、写作三位一体”翻译写作学教学模式建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裴显生.写作学新稿[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3]思果.译道探微[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2.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