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洁 李云松 陈亚琨 王一妹

0 引言

现在高职院校在招生模式中包含普高生的提前单独招生、高考招生和对口中专考生等多样化的生源层次,各层次生源的基础和特点也各不相同。他们具有不同能力的学习水平,接受的教育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领悟到的知识水平也大有不同。而《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类、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目前虽然该课程在我校采用根据工作对象、内容、手段与成果的要求,将基于学科知识系统的课程教学方式转换为基于作品过程的课程教学方式。但是,仍然按照同一要求、同一进度、同一内容、同一考核标准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显然不能适应目前多样化生源质量和学生需求的巨大变化。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差异化的教学效果,成为当前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一大难点。

1 电子技术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这门课程是整个电类专业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为基础的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学生对基本元器件性能、构成等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对后期深入教学起到入门引导的作用,因此,对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去完成教学任务,虽然上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缓解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但传统教学模式仍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前提,并未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步入高年级去学习专业课程时,难以跟踪教师的教学节奏而产生厌学情绪。为此,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模式则值得思考。所谓“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因类施教的方式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潜能。只有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划分,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才能够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教学,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然而,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有其规定的课时和教学管理章程,所以依照传统认识去进行分层教学显然难以操作。下面就对《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分析。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良好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主要分为数字电子技术设计和模拟电子技术设计两个重要的部分,在教学内容上则多采用小型设备组装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些小型设备的均是成套进行置办,教师通过实际演示或者教学指导,学生将指定的组件安装到合适的位置即可,对其这样安装的目的,达到什幺样的效果,均不了解,学生甚至能够根据设备图纸,“按图索骥”自行进行安装,这样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达到的只是流水化作业中的一个环节,没有实际教学意义,浪费了课时,且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实现对学生基础性知识的综合性训练和引导,只是单一地进行组装,忽视了数电知识与模电知识的传授和理解,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2 实训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学生在了解基本《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基本元器件的认识和检测方法之后, 需要进行实操课程, 主要是学习元器件焊接技能和电路装配的基本方式, 并按照已有的电路板进行焊接组装, 通过测试电路的性能、绘制波形图、记录结果等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本质上与上文提到的“按图索骥”是一样的,只是依据现有的电路板图纸或者教师的讲解进行复制操作,造成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机械性的操作无法提升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另外,实训课程中,学生接触到的都是一些组装收音机等小型电子设备,设备老旧,学习到的焊接技术和电路装配等知识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降低了学生新鲜感,失去了学习新知识的渴望。

1.3 无法融入新时代和新技术

现代电子系统大量采用EDA 技术,利用电脑进行设计、仿真,生产中则大量使用SMT 表面贴装、再流焊等加工工艺。单纯的用手工焊接分立元件,无法很好地让学生了解、掌握现代先进的电子产品设计制造技术。

1.4 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性

每个学生做的套件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学生的操作流程没有任何区别,无法进行团队协作。

1.5 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基本以学生作品和实习报告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但这些标准无法检验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课程分层教学策略

2.1 实施策略

实现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正确的分类,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他们的个人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应该在入学时,对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了解,从而能够正确合理的制定教学方案,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制定培养计划时,应选择难度较高的相关课程,便于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要实现难易结合,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又要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做到实践联系理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2.2 分层准则

课程分层教学要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实际能力的培养。学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融会贯通。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分层准则应坚持以下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分层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注重学习进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够以偏见的眼光看待差生,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要予以肯定与鼓励,提高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短板。

(3)鼓励学生。教师要在平时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科技竞赛或创新项目。

2.3 分层措施

1)教材分层

结合我校电气专业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将学生分为甲、乙两个组,对两个组实施教材分层教学。甲组同学采用《电子技术基础》,由张钢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这本书主要讲理论知识,实践环节结合校内设备,自编讲义。这样既确保了服务于核心知识的学习,又突出了高职高专的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色。乙组同学采用《电子技术》,由曾令琴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这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对电子技能的要求,确定项目模块和课程内容。

2)课程标准分层

为了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甲、乙两组采取不同的课程标准。甲组课程标准与电子电气员考证结合,乙组课程标准与维修电工考证结合。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注重讲解的难易程度。对于能力高的学生,侧重于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与运用。

3)教学分层

在进行了划班级分层,教材分层,课程标准分层之后,还需要在同一个班集体进行更细致的分层。对于同一组别的同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学生学习的能力,理解的能力,思维的方式也是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还需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班级内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程度,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程序等,全面贯彻和落实教学分层。

(1)备课过程有层次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主动性。

(2)教学组织有层次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要具有层次化。对于基础好的同学,需要采用启发的方式,并加强其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需要采取鼓励的方式,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然后通过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

4)作业分层

分层教学,其作业也要合理的进行分层。对于学习侧重点不同的甲、乙组同学,作业布置也要结合学习的知识进行制定。对于高层次的学生,作业布置的深度可以适当的加深,对于层次一般的学生,需要侧重于基本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多做一些基础的简答题,回忆所学知识点,加深印象。

5)考核分层

在高职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生源结构的差异,考核的方式也要注重分层。传统的统一考试方式,不能够作为学生现阶段学习能力的判断标准。由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不同,同样的试卷,无法评判学生短期的学习情况。在分层教学的模式下,考核也要呈现出分层的特点,结合实际的学习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合理难度的试卷。

3 结语

多元化的招生模式,使得分类分层教学成为了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方式。采用教材分层、课程标准分层、教材分层、作业分层以及考核分层,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了教学质量,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