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华 徐淑红

【摘 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本文从当今师生关系在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入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教育学、社会学等原理,对中学生社会化进行研究,以期在新时期运用有效的手段进行中学生社会化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帮助。

【关键词】师生关系;社会化;群育

社会化过程的实质是个体反映社会现实的过程,从心理学来看,就是社会现实内部化的过程。学校是完成基本社会化的主要环境之一,而师生关系是中学生的主要社会人际关系之一,了解教师在中学生社会化中作用的现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为了完善理论,服务教学,本文有针对性地探析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中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

1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中学生社会化实现的基石

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完成对学生进行个体社会化的任务。教师在有社会要求、学生可接受及老师自身价值取向性的基础上对课堂文化进行构建,通过强化代表社会的文化势力的构建力量,来实现学生对社会文化的接受。而师生关系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中师生两种文化势力碰撞的力量对比,决定了作为代表社会文化的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发展是在师生人际关系影响下实现的,师生关系的性质和水平,会对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强大的制约和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师生互动是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环境,不良的师生关系,会严重妨碍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良性发展。

传统师生观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其实现途径是通过交往和对话的精神重建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所产生和形成的一切,既是师生交往的结果,也是师生共同面对和分享的成果。在这种关系中,学生可以既作为人,又作为学习者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也能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与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也才能真正表现出自身的主体性。

2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中学生社会化

师生关系跟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密切关系。教学距离是指教师和学生各自主体性发挥所容许的自由度空间,它包括三层涵义,其一,教学距离是空间意义上距离,即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物理位置上的近距离和远距离。其二,教学距离包括时间意义上的距离,即课余时间师生间频繁交往和偶有往来。其三,教学距离是在师生之间保持空间和时间距离的基础上,产生了师生间微妙的心理距离。教学距离艺术地提出,承认了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有效地教与学生高效地学,也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社会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总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教师总是具有控制学生的威望和权力,学生总是要服从教师要求,听从教师领导。教师作为教学的领导者,总是把教学内容以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的形式从外部强加于学生,这使得教师带上了一定的不民主的形象;教学过程的分工也体现了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教师总是在课堂中教育、控制和训导学生,学生只能学、服从和被塑造。如果学生不就范,教师就可以使用迫使学生服从社会意志的手段:规章制度、惩罚措施和分数。学生就有可能把这种失去“自由”和“人格”的矛盾直指教师,他们以厌学、懒惰、抄袭作业甚至逃学来反抗教师的“教育侵略”,来阻止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因此,教师要通过调整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中学生社会化。

3 厘清师生之间的距离美推进中学生社会化

距离本为测量学上的概念,是指相关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种间隔,这种间隔反映了事物间的远近关系。但许多人都把距离理解为遥远,其实这是一个概念性认识。既然是距离,就有近远之分,说距离产生美就可能是近距离美和远距离美等不同形式的美。距离的存在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体现了大千世界的一种秩序与和谐。师生彼此欣赏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教学距离正如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离得太远视线模糊,离得太近则无法赏到整体美,并且有可能聚焦瑕疵而感到遗憾。若保持一定的距离去欣赏,会被它的整体的神韵所折服。师生长时间近距离接触会淡化美感,因此应保持相对远距离;而长时间的远距离又会产生陌生感,必须拉近距离。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最融洽的关系,关键在于寻找这样一种最佳的距离,处理好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感和亲密感的关系,美就产生于这远近来回之间。班干部跟普通学生相比较,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大不相同,因此,要处理好班干部任命与中学生社会化的问题。

班干部这一稀缺资源的利用过程,对班干部和普通学生的社会化具有不同影响。对班干部来说,可培养责任意识、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对其社会化具有积极影响;但若班干部不能树立正确的“官意识”,对其社会化将产生消极影响。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在班干部这一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是被动的接受者,学会了服从和合作,培养其评价能力等,但是由于班干部资源分配不均所带来的班级学生分层现象,他们体验到更多的是由此带来的地位差异观念和不平等。

4 架起零距离的心桥群育中学生社会化

教师能否走进学生的心灵,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角色。教师与学生在学校接触的时间最长,限于文章字数,在此仅探讨教学过程。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高高在上的架子,放下盛气凌人的气势,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因为这需要在语言、态度、行动以及站位上下功夫。教师和每一位学生之间的几何距离大小,会引起的师生间心理距离差异。当教师在教室里的位置确定以后,教师和该班的每一位学生座位之间的距离也就确定了。现实生活中这些距离是不相等的,也可以说教师与学生产生了亲疏远近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的位置是动态的,那幺师生之间的距离大小就会随机变化,几何距离的大小差异,必然导致心理距离的差异,于是又引发了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问题。当然,教师走近学生不一定能走近他们的心灵,教师要与学生达到心理相容,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学识渊博、举止文明、通情达理、平易近人,对教育事业有执着的追求,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着一片爱心。学生对这样的教师发自内心地钦佩,乐于接受其指导,这时教师的感召力增强,学生会消除心理戒备,与教师坦诚交流,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中学生社会化是个人在其身心特质与禀赋的基础上,和外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或学习模仿的一种过程;个人由此获得社会上的各种知识、技能、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一方面形成其独特的自我,一方面扮演其社会角色,参与社会生活,履行社会一份子的职责。社会化顺利进行,个人才能获得健全的社会发展。教师的社会职责是促使青年一代的思想行为符合本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习俗,保持社会的延续性。教师是整个教学和教育过程或者可以说是学生社会化过程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社会发展进步,要求每个人实现社会化,人的不同年龄阶段在社会化过程中有各自侧重面和发展关键期。错过关键期,心理某些机能就不能有理想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就会出现障碍。由于制约人的社会化因素的复杂性,教育工作者在把握关键期教育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帮助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中,改善师生关系是其中的焦点之一。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加强对学生的关怀,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重要性。师生间心理距离是一个不能具体量化的概念,师生关系最悲哀的局面是:师生空间距离近在咫尺,心理距离却远在天涯。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孙兴春.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途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