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伟

(山东大学,山东 威海 264209)

0 引言

2009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举办的第二语言写作研讨会上,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Ann M.Johns提到:“在过去的几年中,写作变得更具协作性,非正式性和全球性,其多模态模式已经变得越来越流行。然而,第二语言教学的素养还没有跟上这种快节奏的变化。”她更断言,鼓励阅读、写作和技术的广泛交互使用,以促进不同类型的阅读和写作将会是第二语言写作课堂的一个发展目标。

作为多种模态和交互的桥梁和载体,对写作媒介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网络技术和智能终端技术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异常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交流互动手段,这种优势已使其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无处不在,对二语写作也不例外。早在2003年,Palmquist就将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对写作的支撑作用分为七个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行政支持工具、风格-语法分析软件、文本产出软件、网络通讯工具、网络化教学材料和技术为基础的教学。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表明,当技术被适当的整合到教学和学习当中,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显着的积极影响(Schrum等,2007)。时至今日,网络技术又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在这种形势下网络对二语写作的支撑作用又该如何定位?网络二语写作又该采取何种策略?但不论网络技术如何发展,网络环境下的二语写作都是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的结果。这提醒着我们,在网络二语写作过程中有必要厘清环境、技术、学习主体等等因素的作用。

1 网络二语写作研究现状分析

1.1 国外网络二语写作研究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英语写作课堂的出现为写作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也为写作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例如出现了电脑辅助写作与传统写作环境的比较。Sullivan and Ellen(1996)对两种写作环境中学生的写作行为从写作态度,写作焦虑和写作质量三个纬度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了使用联网计算机写作的积极作用。但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写作环境对写作态度没有影响。其他研究人员,例如Warschauer(1996)和 Warschauer&Kern(2000)发现相比非电子教室环境,二语写作者在借助网络的环境下,在小组活动中更为积极,并且在线环境中写作能力也得到提高。计算机工具在写作过程中的影响、计算机辅助写作前计划过程(Braine,1997;Lee,2002;Li,2006;Sullivan&Pratt,1996)、计算机辅助下同伴反馈(Braine,2001;Liu&Sadler,2003;Tuzi,2004)

早期的网络写作主要关注文本输出,新近的网络写作则关注于提供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写作。在新的世纪里,维基,博客,谷歌以及网上论坛等网上工具的出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实现合作学习的新技术。 众多研究者(例如 Cabot,2000;Chuo,2007;Zaid,2011),认为交互活动和小组学习有利于二语习得进程的实现。Vignovic&Thompson(2010)就大学生关于在线合作写作的观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线合作写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流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环境(Limbu&Markauskaite,2015),并且允许班级成员平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Mabrito,1991)。

机辅同伴互评(CMPR)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二语写作课堂中来,很多二语写作研究者 (例如,Braine,2001;Liu&Sadler,2003;Tuzi,2004)研究了机辅同伴互评对学生写作的影响。与线下反馈相似,大多数着眼于机辅反馈对二语写作影响的研究主要关注机辅反馈对学生修改的影响。Frank Tuzi(2004)对电子反馈进行研究发现,同伴批改在反馈中担当的重要角色,因此他提出了同伴反馈可以在以后修改中继续发展的新思路。Jin and Zhu(2010)着眼于反馈的效果,其研究表明,当学习者的参与同伴反馈的动机与其他学习者以及任务目的一致,学习者更有可能考虑根据反馈进行修订,并从中受益。另外有一些研究着眼于比较电子反馈与传统的纸笔反馈。研究表明,电子交流可以为学生提供面子不受威胁的写作环境,从而能够接受到有意义的反馈和提高他们的读写技能(Colomb&Simutis,1996),提高写作的质量(Sullivan&Pratt,1996)。

1.2 国内基于网络的二语写作研究

目前,国内对网络写作的研究侧重数字媒体时代写作的特征(Zheng,Warschauer&Farkas 2013),主要关注基于网络和微博的新的写作模态的发展、网络支持下的交互写作和同伴反馈。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提升英语写作能力已经成为网络情景下教学的热点话题之一。赵珂、王志军、蔡莉(2013)设计并实施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环境,考察信息技术在提升社会认知过程与学术写作产出能力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协作知识建构环境下,学生在知识论坛讨论中知识建构的作用是对学术写作产出质量的最显着的预测因素。龚嵘和DanlingFu(2011)讨论了计算机支持环境下依托教学的发展前景,提出课程论坛生态学习系统的解释模型。研究结果发现,主题式论坛交互写作任务显着优于独立的读写任务。

一些研究探索基于网络的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对大学英语写作水平和动机的影响。王懿和宣安(2010)发现基于网络的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对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的英语写作动机尤其是内在动机得到显着的提高。胡琰和何培芬(2014)则从场认知视角下,开展基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差异性教学。认为网络自主学习对不同场认知风格的学习者的写作产出都有推动作用,虽然彼此间存在着绩效方面的差异。

互联网的便捷优势,使得很多研究者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教学中。薛红果(2010,2011)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缩小地区距离的优势,促进中外学生之间基于互联网的交流。其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同伴的反馈能够帮助中国学生重视修改过程,提高学生的写作构建能力和元语言认知能力,同时还激发了中国学生的写作热情。陈美华和陈祥雨(2013)利用社交网站(SNS)的高效性和及时性特点,基于SNS“人人网”的英语写作匿名性同伴群评,不仅提升了反馈的批判性,并且有效地控制了社会的环境,从而保证了同伴反馈的质量。博客以其自身的交际特点,为学生写作提供联系外部世界的可能,因此可以构建出一道课堂内外写作的桥梁(孙先洪、任连奎,2012)。赵翊君和杨跃(2013)基于博客的过程写作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部分参与实验的学生对新教学法持积极态度。并且基于博客的过程写作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估,教师和同学的及时反馈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写作优缺点,从而对解决过程写作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网络二语写作研究已从多种角度广泛开展,并具有明显技术发展烙印,但大多数的研究主要以社会文化理论,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却很少从“认知”这一基本心理过程的视角来进行研究,我们在强调网络的媒介和技术优势的同时,还需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自身的环境条件进行。因此本文将尝试将社会认知理论引入网络二语写作研究中,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重新解读和认识网络二语写作。

2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提出的,他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理论》对于该理论的建立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于人们是如何从观察中学习的,是行为概念与认知意识结合的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解释人是如何发展他们的社会、情感、认知和行为能力;人们如何规范自己的生活;人们行为发展的动机是什幺(Bandura,2007;Bandura&Locke,2003)。该理论建立了人类认知的适应、学习和动机的动态系统,认为认知过程是个体、环境以及个体行为,三者之间动态互动,相互影响的过程。

个人因素即主体认知主要包括:一是,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我是否能达到某种行为能力的判断;二是,结果预期,即个人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判断。环境因素即来自外部社会的影响因素,例如既定的榜样模型,不同的指导策略,或外界的反馈。个体行为则包括行为结果,目标发展以及个体动机的形成。(Schunk,Pintrich&Meece,2008)。外部因素可以影响学习主体的目标、对于学习任务的效能感、归因以及自我调控等主体因素。积极的环境和主体因素又会促使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努力和坚持。同样,个体行为也会影响外部环境和个人因素。人类的行为是自我系统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外部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了个体行为和自我信念。

3 网络二语写作的认知模型与启示

具体到网络二语写作中,网络为“写作”这一认知过程提供了特殊的环境,网络环境下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又为这一认知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要素互动和要素影响路径;网络中个体的互动和交流也使个体和个体行为成为其他个体的环境要素。因此,网络环境下的二语写作具有高度动态互动特性,网络二语写作教学更需要发挥个体、环境以及个体行为三要素协同的要求。

图1 网络二语写作要素模型

基于以上社会认知视角下网络二语写作模型的建立,对于二语写作模型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3.1 建立适合二语写作发展的外部环境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人的认知或行为会受到环境影响而有所改变,学习者更容易注意权威和具有个人魅力的榜样;如果观察者和榜样经常在一起或观察者发现自己与榜样能力相仿,观察者更易于注意榜样的力量。许多行为、信仰和态度是通过模仿来建立的,学术技能就是很好的例子(Bandura,1989)。榜样模型能够有效而强有力地为学习者树立榜样并使之与自己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注意力、记忆力、动作模仿和动力是榜样起作用的四个基本条件。这为二语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在写作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从网络中获取资源,获取范文,作为自己写作的榜样,从而对自己的写作进行改善提高。同时,网络具有快捷、便利的特点,扫除了时间、空间的交流障碍,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其与教师、同伴甚至是以英语为母语者进行交流,从而获得有效的同伴反馈。因此,二语写作的完成,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讲解和演练,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资源,提供更多的新模态写作、合作写作和同伴反馈。同时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演习是记忆保持的必要辅助手段。在二语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基于网络实践的机会,通过具体的操作,使其写作技能得到提升。

3.2 充分发挥个体认知,提高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最重要的一个个体因素,也是社会认知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当学习者认为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种行为时,他们更愿意进行此种行为,这就是具有高效能。具有高效能的个体更有可能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并持续付出努力,从而长远来看取得高水平的成就。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人们的效能感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例如对活动的选择、目标的确立、努力和坚持程度以及他们最后的学习成就(Bandura,1997,2000)。人们倾向于选择自己认为可以成功的任务和活动,同样他们在设定目标的时候,也会选择具有高效能感的领域。具有高效能感的个体更倾向于付出努力,并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坚持下去。从而较之低效能感者,高效能感者,更容易获得技能和成功。

自我效能有四个来源,即成功经验、替代性经验、他人言语的劝导和情感状态(Ormrod,2012)。基于网络的写作模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借鉴的经验,使学习者更容易获取成功经验和替代性经验,从而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他人的赞扬和对其成功的信任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例如,对学生写作的建设性批判可以传达这样的信息:我知道你可以做的更好,在此提供一些建议。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自我效能感。(Hattie&Timperley,2007)。而基于博客、维基等网络社交网站的同伴反馈,使得学生得到反馈的来源更为广泛。学习者的当前情感状态,例如心态和焦虑压力也会影响他们的自我效能。基于网络的匿名反馈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学习者的焦虑,鼓励写作的进行。

作为生存在群体中的个体,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受到群体成功与失败的影响。当群体取得成功时,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要高于独自工作时的状态。这种集体的效能感不仅仅是个体对自我能力的感知,更是对自己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的认可(Bandura,1997,2000)。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合作写作,尤其是基于网络的合作写作的进行。

3.3 鼓励个体行为,加强写作动机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行为结果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又会对二者产生反作用。在二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存在着学习者产出困难的现象,学生对于写作感到无从下笔。基于网络的二语写作,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文本资料和信息来源,同样,在宽松的网络环境下,反馈的来源也更为多样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写作者的焦虑感,促进了写作内容和语言的丰富。同样,学习者的写作动机也得到加强。

4 结语

本文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围绕Bandura的三元决定交互论的三个主要因素:个体,环境和个体行为,构建了网络二语写作的模型。模型分析显示,二语写作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创造适合中国学生写作的外部环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加强其写作动机。同时设计灵活多变的写作活动,解决传统写作的单一反馈现象,合理利用网络协作写作,减轻学生写作焦虑。本研究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将高教英语改革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变革英语教学。但将信息技术革新、学习理念革命与二语写作紧密结合的研究还有待于探索和发展。未来的研究可以以社会认知理论为框架,进行网络二语写作的实证研究。

[1]Bandura,A.Social Cognitive Theory.In R.Vasta(Ed.),An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M].Greenwich,CT:JAI Press,1989:1-60.

[2]Bandura,A.(1997).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New York:Freeman.Bandura,A.(2000).Exercise of human agency through collective efficacy.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9,75-78[Z].

[3]Bandura,A.(1989).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American Psychologist,44,1175-1184[Z].

[4]Braine,George.(2001).A study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FL)writers on a local area network (LAN)and in traditional classes.Computers and Composition,18,275-292[Z].

[5]Cabot C.(2000).The effects of the World Wide Web on reading and writingskillsin aSpanish cultural studiescourse[Z].ReCALL,12(1):63-72.

[6]Chuo TI.(2007).The effect of the WebQuest writing instruction program on EFL learners’writing performance,writing apprehension,and perception[Z].TESLEJ,11(3):1-27.

[7]Colomb,G.&Simutis,J.A.(1996).Visible conversation and academic inquiry:CMC in a culturally diverse classroom.In S.C.Herring (Ed.),Computer-mediate communication:Linguistic,social,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pp.203-224)[Z].Amsterdam:John Benjamins.

[8]Hattie,J.,&Timperley,H.(2007).The power of feedback.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77,81-112[Z].

[9]Jin,L.,&Zhu,W.(2010).Dynamic Motives in ESL Computer-Mediated Peer Response.Computers and Composition,27(4),284-303[Z].

[10]Limbu,L.,&Markauskaite,L.(2015).How do learners experience joint writing:University students'conceptions of online collaborative writing tasks and environments[Z].Computers&Education,82,393-408.

[11]Liu,Jun,&Sadler,Randall.(2003).The effect and affect of peer review in electronic versus traditional modes on L2 writing[Z].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3),193-227.

[12]Ormrod,J.E.(2012).Human learning (6thed.).Pearson Education,Inc.Palmquist,M.(2003).A brief history of computer support for writing centers and writing-across-the-curriculum programs[Z].Computers and Composition,20(4),395-413.

[13]Schrum,L.,Thompson,A.,Maddux,C.,Sprague,D.,Bull,G.,Bell,L.(2007).Editorial: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echnology in schools:the roles of pedagogy and content.Contemp.Issues Technol[Z].Teach.Educ.7(1),456-460.

[14]Sullivan,N.,&Ellen Pratt(1996).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ESL Writing Environments:A Computer-assisted Classroom and a Traditional Oral Classroom[Z].System,29(4):491-501.

[15]Tuzi,Frank.(2004).The impact of e-feedback on the revisions of L2 writers in an academic writing course[Z].Computers and Composition,21,217-235.

[16]Vignovic,J.A.,&Thompson,L.F.(2010).Computer-mediated cross-cultural mmunication errors to the person versus the situation[Z].JAppl Psychol,95(2),265-276.

[17]Warschauer,M.(1996).Comparing face-to-face and electronic discuss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Z].CALICO Journal,13(2),7-26.

[18]Warschauer,M.,&Kern,R(Eds.).(2000).Network-based language teaching:Concepts and practice[Z].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Zaid MA.(2011).Effects of web-based pre-writing activities on college EFL students’writing performance and their writing apprehension[Z].Journal of King Saud University-Languages and Translation,23(2):77-85.

[20]Zheng,B.,Warschauer,M.,&Farkas,G.(2013).Digital Writing and Diversity:The Effects of School Laptop Programs on Literacy Processes and Outcomes[Z].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48(3),267-299.

[21]陈美华,陈祥雨.基于SNS“人人网”的英语写作匿名性同伴群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06:34-38.

[22]胡琰,何培芬.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不同场认知风格学习者英语写作绩效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02:36-40.

[23]王懿,宣安.基于网络的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对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和动机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2010,05:48-52.

[24]薛红果.网络环境下中美大学生互助交流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10,02:57-60.

[25]薛红果.网络环境下美国同伴的反馈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01:33-37.

[26]龚嵘,DanlingFu.基于论坛的大学英语主题式交互性写作——任务动机视角[J].外语电化教学,2011,05:15-20.

[27]孙先洪,任连奎.网络博客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整合研究——以写作生态理论为视角[J].外语电化教学,2012,02:52-55+68.

[28]赵珂,王志军,蔡莉.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英语学术写作能力发展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3,05:56-60.

[29]赵翊君,杨跃.博客辅助英语专业过程写作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0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