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云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同现状及对策分析

王兆云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背景下,引领大学生认同、践行中国精神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我们需要在两方面下功夫:增强认知,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精神自觉、精神自信和精神自省;强化践行,引导大学生将中国精神自觉融入学习和生活。

中国精神 认同 途径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高校并发表重要讲话。从讲话精神中发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并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寄予厚望。大学生应该坚定信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升华个人理想、实现个人价值。当前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坚定信念,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背景下,面对多样的利益诉求、多种的矛盾重叠,引领大学生认同、践行中国精神是有效途径。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根据调查结果,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精神是普遍认同的,但也存在负面因素。

一、认同现状的原因分析

1.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是影响对中国精神认同度的内部因素。大学生出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之时,成长于中国入世后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飞速期,成熟于矛盾凸显期、改革攻坚期和社会转型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固然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但主流方向依然是良性的。从主流方向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积极向上的,是值得肯定的。他们支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信心,有很高的爱国热情,思想活跃,关注面广,参与热情高,并对社会问题已有独立独特的见解。这些是有利于中国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弘扬与践行的。但是,生理年龄成熟的大学生的心理年龄正在发展定型中。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他们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波动性和可变性。那幺,中国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弘扬和践行必然会受到影响;虽然这只是次要方面,但更应该去深入研究。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同度,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精神认同的不确定因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这为中国精神的弘扬与践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坚定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提升对中国精神的认同度。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社会转型过程中,多元利益格局的产生和变化,医疗、就业、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和贪污腐败、社会信任缺失等不良现象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产生了迷茫,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另外,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冲击了大学生的主流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主要表现就是主流信仰丢失和弱化,而呈现庸俗化、非理性化以及多元化。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价值认同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削弱了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价值认同。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交融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同度,但多样文化的交锋碰撞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精神认同度的不利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交融,有利于大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增强对中国精神的认同度。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在日益加深,在深入了解、相互比较中,当代大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强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中国的军事实力已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也大大提升等等。这些客观事实的存在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同度。但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也应该予以重视,西方发达国家凭靠其在经济上的强大优势对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进行渗透,而且手段越来越隐秘,随着多元多样民族文化的交锋碰撞,部分中华民族成员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受到冲击。

4.信息化、网络化的“双刃剑”效应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同度。信息化、网络化生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新常态。对于“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网络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交流交往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交友、学习、购物、休闲、获取资讯、完成课程作业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化、网络化使当代大学生视野开拓、交流深入、知识更新加速、思维拓展宽阔等。毫不客气地说,如果离开网络,当代大学生将不知道如何面对学习和生活,网络化、信息化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有明显的双刃剑效应。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性势必会影响对中国精神的认同。

二、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精神认同度的基本途径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弘扬和践行中国精神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增强认知,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精神自觉、精神自信和精神自省。精神自觉是指当代大学生作为弘扬和践行的主体对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有着良好感悟和高度认同。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特点将中国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社团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组织由不同专业背景学生成立中国精神理论学习小组,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理论学习的交流,从而

本文系河北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项目《新常态下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6457619D)的阶段性成果;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YZL201408)的阶段性成果。提升小组成员的理论素养,进而鼓励、引导小组成员去宣传中国精神,影响身边的同学,形成良性循环,以此提高大学生整体认同中国精神自觉性。

精神自信是指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精神及其重要价值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当代大学生只有对中国精神怀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拥有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才能在学习、生活中从容自觉地践行中国精神。坚定信念的来源之一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精神对于个人、民族或国家的发展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位美国学者在其着作中曾说:“欧盟正在千方百计地试图将4.5亿人聚拢在一起,可是中国可以毫不费力地享有13亿人的民族忠诚和民族认同感——这个数字占去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2]这正是中国精神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显示出日益强大的中国力量。归根到底,中国精神是中国人的生命之根,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更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正是因为中国精神的支撑,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也正是因为中国精神的支撑,中国人在任何困难面前不但没有倒下,反而以更加坚强、自信、从容的姿态屹立于世人面前。中国精神与全球时代中国应有的国家利益、国家责任以及国家荣誉相匹配。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经济发展也以新常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表面上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了,实际上意味着,在我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大前提下,中国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自信。

精神自省是指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精神具有一种反思能力和科学态度。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曾经封闭过,但相对于开放时间而言,那是非常短暂的。短暂的封闭更使国人认识到:封闭必然导致落后,落后就会挨打。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面向世界、融入世界,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是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能避免的。在中国几千年发展历史中孕育而成的中国精神,自身就内含着一种不断反思的品质。当代大学生应该对中国精神有动态把握,立足“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结合自身实际对中国精神进行反思,使中国精神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创造活力。反之,“没有精神自省的反思能力和科学态度,中国精神就可能板结和僵化,从而成为一种丧失活力的精神空壳。”[3]

2.强化践行,引导大学生将中国精神自觉融入学习、生活中。

通过精神自觉、精神自信和精神自省,中国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可以说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了,但这不是最终目的。中国精神不是玄谈物,最终还是要回到社会实践中去。社会实践既是中国精神萌发的成长之根,也是中国精神壮大发展升华的源泉。引导大学生践行中国精神,一要注意社会实践不是泛泛的概念,需要具备有效载体;二是践行中国精神并不是指都要做所谓的“大事情”,实际上践行中国精神不分事情的“大”与“小”。比如,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在举行的期末考试中,就开设了“诚信考场”,学生自觉答题,无人监考,只有收发试卷时老师才到场。学校的期末考试看似很小,可是折射出的却是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在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活动中践行中国精神。大学生践行中国精神的关键就在于联系自身实际、融入自身生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理论与实际的简单相加。如组织社会调研,公益性的活动,暑期安排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相结合的实践环节,以社会焦点、改革热点等为主题开展各项社会调查、调研,开展与知识普及、技能培训等志愿服务相结合的践行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大学生能够实际参与的活动,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潜能会被激发出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相对容易地培养出来,获得比单纯的理论知识更具有说服力的实践真知。在志愿活动中,大学生的青春风采、综合素质更容易表现出来。如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事举办总共需十万志愿者大军。大学生在从事奥运志愿者服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对事物的领悟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学习勤奋,气质优雅,工作热诚,能够更好地在奥运会期间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学习奥林匹克精神,强化了爱国主义信念。另外,要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基地在培育中国精神方面的独特作用。教学实践基地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培育中国精神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相比的。因为这里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学生能够感受到立体式的文化熏陶,更容易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35-36

[2] [美]艾米·蔡By Amy Chua着,刘海青等译.大国兴亡录[M]. 新世界出版社,2013:247.

[3]李明泉等.中国精神:历史内涵与主体性建构[J].历史研究,2012(3).

王兆云(1979-),女,山东东营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文化思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