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彤

摘 要:中国此时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也在不断的向前迈进。在以农业为主要经营方式的新农村,科技对其影响在于农业机械对劳动力替代强度的提升。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是相辅相成的,解放更多农业劳动力,提高农业经营效率,粮食产出提升是农业机械普及率推行的理想效果,让新农村体会到科技惠民的作用。目前的很大一部分农村因为农业机械的普及率低下,依然采取着人工培育收割农作物的方式,人们的认知层面对于农业机械的接受程度不是很高,自然劳动力工作量居高不下,粮食产出供不应求。对农业机械知识的普及和教学应用急需加强。

科技是科学发展的火车头,农业体现更为明显。最近国家推行的供给侧改革,要在劳动力和粮食产出方面进行调整,于此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推动农业机械的普及,扩大发挥其对劳动力替代强度和粮食产出的积极影响,方能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脚步加快。

关键词:农业机械、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作用影响、劳动力、粮食产出;

目前,我国的农村的农业机械普及率相对低下,相对学习力较低,能掌握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的人较少。粮食产出不能满足城乡的需求,很大一部分劳动力也被束缚在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上,推行农业机械的普及,可以推动劳动力解放,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投入工业二次加工和服务业建设,从而带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同时更多的机械投入能够更科学的培育和产出粮食,满足日益庞大的人口数的需要,带动城乡发展。

1.农业机械普及对于替代劳动力和粮食产出的影响

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需要我们的科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更加鲜活的活力。在农业生产的供给侧改革中,科技机械的投入能够更快的推动经营的转型,使得粮食培育要素和劳动力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1.1机械替代劳动力是对要素分配的极大提升

以我们当地的相邻农村为例,因为现代收割机和气象站的农业信息提醒信息利用较好,作物的生产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结构的转型。而一些相对落后的地方,传统的耕作模式根深蒂固,而且科技投入相对较小,使得年轻劳动力也花费很大的精力在于土地上,并且收入不稳定甚至出现亏产的情况,落后的经营模式无法使青壮劳动力得以解放,效率低下,并且一定程度上来说落后于当代新农村改革的脚步。所以,科技的进步,农业机械的普及要一马当先,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专业化的农业机械也需要及时的更新换代,功能性和研发型机械能够使得劳动力针对性解放,对于劳动力替代强度的提升会是一种质的变化。

1.2提高百姓的收入,推动消费方式的改变

老年代的种地方式以自给自足为主,收获粮食,够自家吃;留下种子,来年再播种。不断的循环,粮食不流出,仅自留。现在城市脱离粮食的耕种,需要土地以更高的效率产出粮食,满足相对来说的两倍产量。参照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基本都是大农场式经营,一两个人提供城市的基本粮食需求。那幺如何实现?农业机械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就需要被扩大化了,有了科技的参与,实现丰收年就更具有人为操作性了。

2.怎样实现农业机械对人力的解放和收入的提升

2.1改变人们认识,农业机械是耕作的好方法

我们收集的信息和在农村的观察中,百姓对农业机械大多是一种犹豫的看法,只有家里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技术掌握熟练的人家有利用机械的资本,而且使用机械很多百姓认为没有踏实感或者不如亲力亲为来的实在。打破这种相对落后的观念我们就要加强百姓的教育和观念的转变。政府的亲力亲为也显得格外重要,政策的优惠和大力的鼓励提倡是需要被提上日程的。

2.2对使用者的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施行

毕竟农业机械的操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而农村耕作者文化水平亟待提高,耕作中的错误或者失误操作产生的不良影响也会对农业机械的推行产生阻力,所以可以设置专门的教育小组,以分散形式进行统一知识的教学,鼓励有学习兴趣和学习精力的青壮年学习专业培训,由下到上的对科技进行观念的推行,使更多的机械能被掌握,为了现代化农业目标而努力。

现代农村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的有先进观念的人想要学习先进的技术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和产物的受益。现代生物学的进步使得可以很大程度人为控制作物的收成,所以利用好科技和机械需要这些能够利用好知识的百姓进行实地的操作和施行。政府的政策保护也应该完善,提供更多的便利给更多的百姓。

3.结语

农业机械普及率提高能有效提升劳动力替代强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人口红利衰减和农业经济问题带来的风险。同时提升粮食产出,缓解粮食的区域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农场式经营也应该被提倡,这将是农业机械发展的理想化的结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科技的推动,立足农业的机械普及应该被摆在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试论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 朱俊华.科技风.2015(01)

[2]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研究[J]. 周渝岚,王新利,赵琨.上海经济研究.2014(06)

[3]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作用程度的分析[J]. 李欢,崔晓晨,李宪义,王德成.农机化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