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 刘田洁

摘 要:针对保定特有的山区、平原、水淀三类村庄集于一体的情况,提出了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传统文化、自然风光及历史文化的特点,从村落的整体规划、建筑设计、旅游定位、民俗风情营造等方面入手,打造不同适合保定地区的三种传统文化浓厚又富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发展民宿和手工艺等新方法。

关键词:保定;传统村落;新模式

一、前期调研

在前期的调研阶段我们走访了保定市水淀白洋淀、圈头乡,山区刘家庄,平原南大位等村落,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一定的地域特点形成一个区域的建筑文化,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延续性,所建的居住处所要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即使时代变迁但由于地域限制,过去的建筑模式会世代相传产生自己的特点;另外这一区域的建筑文化也具有扩散性和渗透性,几个邻近的文化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扩大原有的文化圈。建筑文化浓缩了自然与人工、社会文化与地理环境、民俗文化与经济的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同时由于与邻近地区的交通、经济往来的频繁,文化交流就越来越多,建筑文化必然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带有一些其它文化元素。尤其是太行山区地区,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建筑文化交流频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保定传统村落资源丰富

保定地区传统村落数量众多,散布于周边各县区范围内,类型多样,特色鲜明,自然风光优美,同时很多地区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发源地,传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文化地域深厚,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和价值,有助于带动保定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能隔断传统农村人与故土的关系,不能采用“赶进楼,赶上楼”的做法。所以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价值,在确保了“乡愁”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经济现状。

三、美丽乡村建设新思路

以传统村落发掘与保护为契机,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带动经济水平发展,形成传统文化和经济增长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效应。

(1)以民宿为龙头产业,打造精品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本身就是一座“传统博物馆”,通过对传统民居的整理,发掘有历史价值的特色民居,将之保护起来,形成亲民的露天博物馆,加以专业的珍护与呈现,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增加当地第三产业收入。

同时,打造特色民宿,与“传统民居博物馆”相呼应,给人以精品的居住体验,结合优秀的传统村落体验,吸引顾客,形成长久的发展动力。

此外,旅游发展带来的收入,又可以反馈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基础建设之中,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打造适合保定周边传统村落发展的民宿模式,结合周边城市地区尤其是北京天津等地区的周末及小长假旅游发展需要,形成民宿发展的稳定客户来源。

(2)为高校提供优秀写生基地,同时起到良好的推广作用。

全国高等院校每年有大批相关专业学生到各个传统村落进行写生,周期一到两周不等,期间就居住于传统村落内。以安徽宏村为例,是很多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和美术专业的指定写生地点。宏村的村落特色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创作源泉,而学生写生期间的住宿也增加了宏村的财政收入,此外还在大学生这个未来社会的生力军团体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保定地处京津冀腹地,有很多风景如画的传统村落,具备着接纳大量写生学生的能力和资源,同时又具备路程近,易于往返的特点,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便利的同时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了知名度。

(3)重拾手工艺术

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分支,而这些手艺在传统村落保存较多。传统村落保护发掘的同时,为手工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在乡村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方面,一方面要对手工技艺进行政策保护,另一方面又要将手工艺与当地经济结合起来,让传统手工艺能够吸引年轻人积极主动的传承。乡村特色美食、地方特色舞蹈、民间神话、文化古迹、历史遗址、音乐戏曲等等,均可以作为传承对象,加入到精品传统村落打造的近程中,增加传统乡村的魅力。同时还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状,减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数量。

(4)保护传统村落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针对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策论:

①旅游旅游开发资源的传统村落——旅游扶贫路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发展路径,具体事例可以参考北京市的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以延庆沟、密云、与古北水镇为代表的“企业——合作社——农户”开发模式、“政府——企业”开发模式。

②资源相对匮乏的传统村落——立档调查路线。

旨在通过运用图片和文字等方式,完整、科学、真实、全面的记录村落原生态信息,把传统村落这本无字的书变成有字的书。以此摸清帮扶需求,确保各级部门扶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意 ].阿尔多·罗西着 ,黄士钧译 . 城市建筑学 [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10.

[2]万勇. 旧城的和谐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79.

[3] 刘勇. 旧住宅区改造的民意回归——以上海为例[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123-128 .

作者简介:

苏晓(1994—),女,汉族,本科在读,就读于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所学专业:建筑学。

刘田洁(1986—),女,汉族,河北景县,河北大学讲师,任职于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所教专业:建筑学。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16236004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