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芳,王淑英

(黄河科技学院,郑州450063)

引言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而设立的高等教育特殊形式。然而,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预科生处于多元文化的环境之中,受到各种媒体及新兴元素的影响,出现各种文化相互冲击、既交锋又融合的现象,价值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呈现多样性和不稳定性,给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价值观引导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这样的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引领预科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对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素质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于指导预科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也有重要作用。

一、研究背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社会各个群体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它覆盖。少数民族预科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代表着各地的民族风俗和文化,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状况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息息相关,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决定了他们以后以什幺样的精神状态、什幺样的价值观进入社会,进入当地的民族聚集地,代表着一股新的思想力量融入当地文化。近年来,有关学者特别是民族类大学教授针对预科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主要涉及预科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认同,并对此提出一系列的方法和途径,可见专家学者对此的关注度也在日益上升。从总体上来看,各个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都有一定的成效,大部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随着新媒体和网络的出现,知识经济和网络媒体全覆盖的时代来临,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文化多元、价值多样等因素也在影响着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他们的学习态度、交往方式、生活观念、价值取向也在受到多元化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一部分学生呈现出来消极的现状,如国家观念淡薄、学习敷衍应付、诚信丧失、与同学和教师关系淡漠等。另外,西方政治价值观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造成冲击,残留的封建文化对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造成障碍,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等对预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造成消极影响。因此,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领工作。

二、问卷调查

本文作者对黄河科技学院2016级预科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77份,回收率为94%,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为90%。我们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相关结论。另外,针对性地对预科生组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专题座谈会,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问卷调查。调查涉及近50个少数民族,并按民族、生源地、政治面貌等方向进行了问卷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产生出来的数据进行SPSS统计分析发现,结果表现出来一定的差异性,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从高到低分别为城乡地域差异、政治面貌、文科学生、民族。作为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主体,我们对这些少数民族预科生出现差异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不同政治面貌的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认同性最高,其次为团员和群众。这是有一定道理和根据的。另外,在地域差异方面,来自大城市包括城镇的少数民族预科生要比边远山区的学生认同程度高一些,文理科方面,文科生的认同度要比理科生的认同度略高。

通过问卷调查所显示的来看,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普遍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然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还存在多元化、不平衡现象。比如,三个层面中,大部分都对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非常明确,在对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和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上依次递减。有50%的学生可以完全说出三个层次的具体内容;有31%的学生知道有三个层次,但是说不出具体内容或者说不全具体内容;有19%的学生说不出三个层次。

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概括的认知情况来看,说出的顺序依次为爱国、平等、自由、富强、文明、民主、诚信、公正、敬业、法治、和谐、友善。只有7%的学生能够全部记住这24个字的概括。这表明少数民族预科生虽然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对它的了解有欠缺。知道三个层面并能完整说出具体内容的学生仅占50%,能完整说出24字的学生仅有7%。由此可见,少数民族预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还需要加强。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结构。这与普通的本科学生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因为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限制,对认同上存在的多维的心理结构,比如地域不同和成长的经历不同,社会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交往积极关系以及信仰倾向等,这与汉族学生的认同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而这种多维的认同心理也必然使他们在进行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时多半从民族情感和自身利益层面出发,更多是局部利益优先,小我主义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取向明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教育又有着动态性。少数民族生大多十七八岁,这个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易接受新事物,但又难以保持恒定状态,特别是随着新媒体和网络的出现、知识经济和网络媒体全覆盖的时代来临,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文化多元、价值多样等因素也在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他们的学习态度、交往方式、生活观念、价值取向也在受到多元化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一部分学生呈现出来消极的状态。在认同的发展过程中,一般是先对价值进行判断认知,认知消化定型后才会走向认同,并历经从浅显表象层面认同到更深层次的信仰尊崇,最后才是理想信念上的根本认同。

四、人才培养研究途径

根据当前少数民族预科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总体状况和分析结果来看,我们研究的途径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构建。在对学生进行认同教育的前提下,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设计,不能只停留在重视的层面,关键是要行动起来。制定出明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计划体系,比如,在民族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当中去,或者专门开设讲座讲堂,要求学生、教育学生要有崇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信念,坚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奉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道,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教育者要正确引导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凸显人文关怀,客观地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趋向,包括他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生活方面要多加关心,特别是对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要更加关注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多方面的需要,对各个民族的学生要进行民族认同教育,以最大的价值认同为出发点。在认同教育中,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多元价值客观存在的理论,对不同的价值要给予客观的评价。要科学地进行主导价值观的引导,争取少数民族预科生在价值观选择上向着主导价值观的方向前进。

三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发自内心地认同价值观教育,并且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同学和身边的人。要注重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育人联动模式,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倡导社会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促使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去认同、去实践核心价值观,使教师真正成为推进认同的引导者。另外,家庭环境也是一个大的背景,是学生的大后方,要发挥家庭教育所具有的亲和作用,使得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价值观认同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爱军.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韩柏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趋势[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3]贾敬远.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D].济南:山东大学,2008.

[4]陈志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5]覃萍.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困惑及文化导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0).

[6]邱柏生,张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结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2).

[7]赵铸.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296.